有关农村社区矛盾处理的思考

时间:2022-05-14 10:12:18

导语:有关农村社区矛盾处理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关农村社区矛盾处理的思考

必须注重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堡垒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骨干带头作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干部队伍的引领作用,是促进矛盾化解、维护稳定的关键。在基层矛盾事件发生之后,势必会有不实传言,蛊惑不明真相的群众,危害社会团结和稳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组织为依托,发动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将事情的真相向群众宣传,将事件调查的进展,以及政府的政策向群众解释,用他们的威信,配合党委政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化解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特别是老党员和老干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村民致富,遵守法律法规;在非常时期,老党员和老干部则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稳定群众的情绪,与各种谣言作斗争,让群众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积极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争取大部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并发动群众,找出极个别的散布不实信息的人,严厉处罚。

必须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媒介的导向作用

一些基层矛盾事件的产生,往往是先有不实谣言,由于没有及时公开辟谣而造成群众误解形成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整合宣传资源,建立权威信息机制,根据事情发展动态在电视上通过新闻播报、当事人亲属访谈、滚动字幕等方式及时信息,正面引导群众思想。加强网络舆情动态监控,对网站、论坛、贴吧等虚拟社会的言论报道,及时跟帖通报事件处置进展情况正面辟谣,努力纠正社会不实言论,加强引导和放大正面声音,引导广大群众客观理性地看待基层矛盾事件。这些都是对于基层矛盾事件的治标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基层矛盾的发生关键要治本,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确保社会和谐发展,全力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一)坚持更好更快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完善公共服务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透明化程度也日益提升,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人均GDP依然处于世界中下游,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因此,迫切需要寻求解决措施,以持续稳定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而在这些措施中,解决农村问题的“新农村建设”则是核心之一。要着重解决经济实力不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富裕的基础。我们要立足现有的工业实际,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一批高新科技、产出高、税源好、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规模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实现整体联动统筹发展,提高地方财力。完善公共服务。伴随财力的不断增长,确保每年公共财政增量的绝大部分投向社会管理和民计民生,逐年增加公共服务总量,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包括加强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医疗事业等,建立健全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二)综合协调各种利益,加强民生建设、有效化解矛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尤其在当下,促进农村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贫富差距及地区差距,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为打破小农经济、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提升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政治素养,为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为民意识和务实作风,按照“关注民生、促进公平、维护稳定、重在建设”的要求,发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进一步完善群众和领导干部互动交流渠道及社会救助体系,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学、就医等难题,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将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首先,严格政务公开。严格执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制度,每制定一项政策,布置一项任务,都通过公开栏公示等形式,让老百姓了解情况。其次,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大走访长效机制,推动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管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确保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再次,坚持多元调处矛盾。完善专项排查机制,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超前预警、主动应对;完善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机制,确保遇到基层矛盾事件指挥及时、力量到位、妥善处置。(三)切实抓好机制完善,注重风险评估、筑牢稳定根基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其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而伴随该目标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则是实现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注重风险评估。树立关口前移的理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卫生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安全卫生工作,定决策、搞建设、上项目之前,充分考虑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从合法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基层矛盾,切实保障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群众满意度。注重督查考核。将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将目标完成情况与干部业绩、晋升、奖惩相挂钩,确保抓社会管理和抓经济工作一样重视。建立完善定期督查、定期会办、综合评估等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敏感时期、重点时段发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安全稳定事故,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活力、打造过硬队伍中国乡村社会是以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为基础所形成的“差序格局”型。即便在当前农村地区逐步打破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步入现代化的情况下,“三缘”依然是农村成员最主要的关系网络,其它关系网络也受制于前者,这是农村地区的重要特征。然而,已有的农村组织建设往往忽视这点,盲目照搬城市经验,机械地设置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而生长于城市土壤的组织与制度常与农村地区的“三缘”关系产生冲突,无法发挥应有功效,进而阻碍社会管理。因此,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村民成员关系网络及存在于其中的规范,从而探索适宜农村的组织制度。如何实现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建立一个坚强有为的基层组织。围绕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工作要求,着力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发展能力强、执行政策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要全面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全力推进干群思想大解放,着重提高工作效能,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精神,努力提高执行力,大力提升抓落实的本领与能力。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层层细化考评,进一步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特别有能力、特别敢担当、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廉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五)做好法律知识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和谐农村目前,我国在农村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实行普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农民知法用法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泊。因此,要继续培育和提升农民法治观念,首先,必须从农村整体上进行把握。从整体观念上入手,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告诉农民,努力培育他们现代法律精神中所蕴涵的“公民意识”。其次,必须与农村实际结合。在开展普法时,要尽量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既要告诉农民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也要告诉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一般来说,农村法制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一是树立农民公民权利意识的法律培训,主要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等。二是关于农村和农业的一般法律法规的培训,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三是针对农民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需求的培训,如针对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借贷纠纷、财产和人身损害纠纷、劳资纠纷等的法律培训内容。最后,在普法形式上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说教方式。要结合农村的特色风俗,以群众喜闻乐见或津津乐道的方式普法,简化法条使之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掌握。并有效利用群众都有所闻的案例,通过个案解说,使法律所体现出的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本文作者:何昱君工作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