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教育农民的心得与启迪

时间:2022-02-19 11:29:37

导语:地区教育农民的心得与启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区教育农民的心得与启迪

本文作者:赖蔚英工作单位:福建龙岩学院

践行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取得农民对于苏维埃的信仰

为了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需要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建立地方革命政权。苏维埃政权虽然只是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但她毫无疑问是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全国政权的雏形。老百姓透过她,可以了解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可以了解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并据此确定自己对革命的态度。“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82,对此,党和有深刻的认识。指出,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苏维埃政府必须践行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7]308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到:“我们对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5]136,“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让广大农民明白党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5]138只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5]138-139为了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把土地分给农民,让他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为了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苏区中央先后成立劳动互助组、粮食调剂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以平抑粮食价格,促进物资交流,保证农民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及时供应,解决农民发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各县、乡苏维埃也把关心、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作为工作切入点,“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去年夏荒,乡政府从二百多公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5]138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使苏区群众了解了党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的先进性,激发了他们对苏维埃政权、对全国胜利的无限向往,并从这些事情出发认识革命战争的任务,自觉接受党的政治号召,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激发农民完成自己

历史使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农民对中国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革命只有依靠具备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群众才能取得胜利。出于对党的信任、对苏维埃政权的向往,使农民愿意接受党的革命理论和主张。但农民愿意接受党的革命理论和主张,不等于他们在思想观点上就能够与党的革命理论和主张取得一致,更不等于他们具备了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偏僻、贫困的赣南、闽西,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他们不知什么主义,也少知救国救民的道理。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蒙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认清自己贫困的根源,认为穷是自己的命,不敢理直气壮地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缺乏翻身做主人的意识和勇气。安贫守业的小农意识,让他们在得到土地后,产生了安乐思想,不想参加红军,不想离开家乡,不了解没有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果就不保的革命道理。因此,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必须解除封建社会和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农民群众思想上的桎梏,激发他们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怎样激发农民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呢?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教育千百万劳苦群众。首先在进行土地革命的斗争中,揭露地主阶级的凶恶,让农民认清自己受剥削的阶级根源,引导农民从租佃关系认识“地主老财一般黑,天下穷人是一家”,启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意识,号召穷人团结起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与此同时“发动阶级农民———雇农贫农中农起来争取一切土地利益,自己来参加分田斗争”,“组织雇农工会、贫农团,去讨论土地问题,使他在分配土地过程中,起领导作用”。①29引导农民在争取和捍卫自己利益的运动中用阶级意识代替宗法家庭意识。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反富农反封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敢坚决没收豪绅地主财产、土地分配不彻底的情况得以改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也得以提高,在土地革命深入的地方(如兴国)参加红军的人多,土地分配不彻底的地方农民参加红军的人少便是很好的说明。其次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引导农民认清没有革命战争的胜利,不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劳动人民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土地革命和苏维埃各项建设就无从谈起。“我们要保障土地革命的胜利,要保障苏维埃政权…不努力斗争,只顾做田顾家,挑担赚钱,不但不能更安乐,而且一定会失败,……只有斗争才能使家庭安乐,使全中国都安乐”,①16“要使群众了解,要保障土地革命和其他一切已得的利益,必须向外扩大革命战争”。①198与此同时,对闽西只扩大地方武装不注意扩大红军的地方观念和在群众中出现的家庭观念、太平观念、享乐主义进行批评教育,发动“反对开小差”运动等等,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当红军和扩大红军的伟大意义;正确分析敌我形势,肃清悲观思想,使他们从思想上明白经过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必将克服目前面临的暂时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使他们从思想上接受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对革命发展前途的预见。由此激发了农民群众参加红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苏区的扩红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有力保障了苏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其三,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给劳苦工农群众以完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苏维埃工作的监督与批评权,引导农民用主人翁意识替代依附意识。与此同时,在苏维埃中实行经常代表制,以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分子到政权机关工作,引起他们对于苏维埃政权的积极性。由于坚持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苏区农民的政治觉悟有了极大的提升,开始懂得阶级、政党、国家等政治概念,明白了没有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果就不保的革命道理,熟悉、向往并执着追求苏维埃、社会平等、工农民主等目标,确立了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理想,激发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杭县才溪乡溪粦村妇女王秋连(后来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在欢送新婚才三天的丈夫上前线时,豪迈唱出“红旗插出日日新,亻厓送亲郎当红军,只要革命得胜利,无儿过世也甘心”的心声,反映了苏区群众全心全意支持红军的革命立场和感情。

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的宣传教育,取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革命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转变为无穷的力量。因此,除了让农民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体悟革命道理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对农民进行革命的思想宣传教育。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根据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的狭隘性毛病。但在教育文化非常落后的农村开展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空谈经典作家的理论不行。对此,党和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农民运动决议案》要求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时必须注意农民的特点,一切符合农民的实际。提出教育农民要用启发式,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要通俗化等等。为了对农民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首先针对农民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实际,开展以识字、扫盲为中心,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参加革命战争、苏维埃建设和反对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其次是根据苏区人口分散的特点,结合斗争和生产的需要,照顾生产习惯,方便群众生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造多种办学形式,除了不正规的夜学、半日学校外,更多是遍及城乡的识字班、识字组、识字牌、问字所等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根据在“二苏大会”报告中的统计,中央苏区中的江西福建粤赣三省,有补习夜校6462所,俱乐部1656个。江西粤赣两省有识字班32388个;其三是建立各种各样的宣传队及读报团、读报组、讲报队等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中间进行宣讲,提出每个党员,乃至每个赤色工会会员,都要能切实负起宣传工作的责任。“它们就像一支支精干的突击队、轻骑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8];其四是大量运用标语、口号、画报、漫画、歌谣、戏剧、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化大理论为小道理,宣传党、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性质、宗旨,揭露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地主阶级的反动本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宣传苏区土地革命和苏区军民的战斗生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革命思想教育。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苏区群众,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唱国际歌、少先队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红军歌等革命歌曲。苏区农民阶级意识大大增强,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拥护共产党,几乎成了群众的口头禅。苏区群众树立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受到信仰的影响,苏区群众以极大的牺牲精神支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当时中央苏区红军部队有10万人,脱产的苏维埃工作人员有8万余名,还有4000余名小学教师,苏区平均每15~20位农民就要供养一名脱产人员,还要保障数额巨大的军需供给,苏区人民的负担可想而知。但苏区人民为了革命战争,毫不犹豫地承担了一切,贡献了一切,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一尺布、一双鞋,直至生命,全部献给了革命,献给了红军。[9]中央苏区时期的赣南苏区总人口220余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左右,但前后参加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就达33万余人,约占青壮年总数的60%;参战支前的共60余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0%;当年兴国全县总人口23万人,参加红军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多。[8]被临时中央政府授予全苏扩红“第一模范区”的才溪乡,“上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16-55岁)554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有485人,占88%。下才溪全部青年成年男子756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有526人,占70%。”[10]161-162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取得农民对党、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成功引领农民内化党的革命理论和主张,使农民由小生产者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转变的基本经验乃至具体做法,于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引领农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锻造一支克己奉公,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干部队伍,并以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取得农民对党、政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必须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引导农民克服市场经济自私自利的逐利倾向和小农价值观,培育农民的团结协作、互助友爱、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民主意识和长远目光,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自觉性;必须采取适合农民实际和农民特点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