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探究
时间:2022-10-15 02:45:49
导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伴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与其相关的伦理问题也日益剧增。关注、重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养老服务的伦理困惑,能够彰显人文关怀的理念,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由于现代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空巢老人”对于养老服务需求格外迫切。文章探讨伦理视域下当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提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实施路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方案。
【关键词】伦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
1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指在农村地区生活的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地区“空巢家庭”越来越普遍,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1经济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大量农村青壮年的涌入城市,出现了一阵阵“民工潮”。但农村老年人身体素质不适合外出打工的要求,以致于大多数老人选择留守家中,这种情况使得“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大量产生。1.2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家庭观念、传统的家族式聚居生活受到现代思想的巨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变革,在面对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伦理的矛盾与冲突,对家庭伦理观念进行积极反思和深刻定位,农村家庭伦理道德应该与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相适应[1]。
2伦理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养老观念落后。农村“空巢老人”因受根深蒂固的安土迁思旧思想影响,而不愿意离开自己居住已久的环境,不愿跟随儿女到大城市养老或接受集体养老方式。农村“空巢老人”的“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使老人对敬老院和集体养老方式怀有抵触心理,认为应该由自己的子女来供养,如果接受了集体养老,会产生无地自容感,同时也担心会给子女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2.2家庭代沟问题。老人与在城市成长发展起来的子女们的代际价值观念、代际文化观念、代际生活方式不同等诸多方面因素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代际价值观就是代与代之间的价值观。代际价值也是家庭代沟的最根本最内在原因。农村“空巢老人”经历了按劳分配,表现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年轻子女们则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个人争取财富为主,变现为义利并重的价值观。新旧价值观念的思想冲突,直接导致了代际的价值观念的不同。“空巢老人”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由于文化变迁导致了代际隔阂,即代沟。现如今的“空巢老人”与子女辈的“70后”“80后”,甚至孙子辈分的“90后”“00后”,在经历的文化形式上、感受的文化内容都存在着差异。年轻一代更多地接受的是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文化内涵,而老一辈则是强调严肃谨慎、严于律己的态度。在传统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到城市与子女们同住,老年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可能会与子女的快速的生活习惯发生冲突,他们更习惯故乡的气候变化、饮食习惯以及风土人情,所以多数老人由于家庭代沟问题选择继续留在了农村。2.3收入微薄,体力劳动繁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因为收入不多,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大多数老人不得不留守家中。儿女外出打工所得收入的大部分除需要支付日常开销之外,还要给孩子留出相应的教育费用,对老年人微乎其微的投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日常节俭成习,面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会任由土地撂荒,便会代替子女耕种。只有依靠土地,通过体力劳动以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2]。2.4自身健康状况下降。农村“空巢”老人随着岁数的增长,人体机能也随之减退。多数位于偏远的农村的“空巢老人”没有合理的膳食规律和科学的养生观念,长时间生活朴素节俭导致营养跟不上,得病的频率增加。大多数老人患病不舍得花钱治疗,小病选择不治,大病则是能拖就拖。而且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病没人照顾,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2.5照顾孙辈负担较大。农村外出务工的群体大都是夫妻结伴,最后只能留下孩子与老人相依为命。这部分群体就是“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在务农的同时还要照顾孙子孙女,这无疑为年老多病的老人加重负担。首先,由于孩子小时候缺少父母关爱,又是老年人单独带孩子,更加容易出现“隔辈亲”的现象,老年人会更加宠溺孩子。其次,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快,而农村的老年人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上面不能给予较多的课业辅导,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又会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所以说农村“空巢”老人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照顾好孙子孙女。2.6文化娱乐活动少,精神生活空虚。首先,“空巢”老人忙于劳作,忙于照顾孙辈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来丰富业余生活。其次,农村缺少公共的文化娱乐设施和相对专业的组织机构,导致农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途径和机会较少[3]。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单调性和文娱活动的缺乏。2.7空巢老人健康管理资源贫乏。首先,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消失,其身边缺少监护人,老人和家人得不到及时沟通,最终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断裂。其次,农村“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增长,为农村老人提供多层次且优质的养老服务显得十分迫切。传统养老产业中的医疗等资源缺口大,并且农村提供照料的能力严重不足,没有专业人士和机构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3伦理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3.1义务原则。伦理学中“义务”的解释是∶“指个人所意识到的对他人、社会和集体应尽的道德责任”。子女们应该赡养父母,是每个人应该遵守道德底线。无论是在法律制约上还是道德的规范上,儿女与晩辈都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农村“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常见不鲜。2013年,我国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正式列为法律条款,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3.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就传统的定义而言,是指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是否公正合理的一种道德评价。履行公平原则就要求我们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农村”空巢老人”。首先,要给予农村“空巢老人”在利益分配上的公正分配。在对社会成员进行利益分配时,对老年人和年轻人,对农村以及城市的社会成员都要分配要公平[4]。3.3幸福原则。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应该通过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遵循幸福原则。第一就是物质上的满足。物质上得到满足是农村”空巢老人”拥有幸福感的基础。这就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关注并了解父母物质上的所有需求。第二就是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只有让农村“空巢老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使他们拥有足够的幸福感。
4伦理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问题的解决路径
4.1强化政府责任,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新模式。政府的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意识形态上要上认识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根据不同农村区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区域式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资源整合,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其次,政府加强财政投入,加大资金投入,相应地提高农村养老保障财政或者集体支付标准,将养老保险、新农合、低保等制度衔接起来、配套好。还可以积极扩大资金投入渠道进行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完善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一系列养老新模式来逐步解决现有的医疗保障问题[5]。加强农村的五保供养工作的制度完善,让更多真正苦难的农村“空巢老人”“空巢家庭”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4.2强化村域责任,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第一,要统计好本村域“空巢老人”的数量,以及子女的联系方式,充分了村域范围内“空巢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二,养老服务工作机构要以村域为单位建立、创办老龄诊所以及身体康复机构,有利于“空巢老人”有身体问题时随时快速就诊。第三,建立完善的医疗配套设施,这是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环节。还要通过宣传宣讲等模式,促使农村区域居民的道德水平提高,让居民认识到关爱空巢老人是自身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4.3増加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增加老年人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其主旨是提高老年人对家庭/社会的贡献,尤其是根据老年人的基本权利、需求和喜好为他们提供全面、有效的参与途径。总之,要使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不与社会脱节,积极发掘老年群体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不要强行切断他们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待物质生活的需要增加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向往,也是建设乡村文明的重要标志。以“空巢家庭”的“空巢老人”为抓手,评选“级文明户等文明新风尚活动,不断夯实文明村镇的建设。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和谐家庭”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4.4增强家庭内的代际关系,弘扬孝伦理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6]。农村“空巢老人”代际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子女,孙辈沟通不到位,从而形成了无形的障碍。古人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就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伦理理念[7]。增强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要遵从:一是有爱的原则。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人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和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足以体现孝伦理念前提是要爱父母。二是尊重原则。也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递进。三是理解原则。农村“空巢老人”要理解为了拥有更好地经济条件而出务工的儿女,同时外出务工的子女也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予农村“空巢老人”足够的关心,增强理解与信任使代际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张丽平.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农村家庭伦理道德[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0(01):128-131.
[2]马平川.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3]付睿.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实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4]张秀芬.“空巢老人”伦理问题探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5]裴伟东.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度能力建设[J].未来与发展,2019,43(09):102-107.
[6]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6.
[7]余佳音.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探析[J].新西部,2019(20):23-24+166.
作者:叶力冰 高书杰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 上一篇:农村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 下一篇: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及绿色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