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论文
时间:2022-11-29 09:39:11
导语: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服务水平偏低,迫切需要金融供给和服务的创新,增加资金投入与支持。近20年来,我国农村银行机构借鉴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模式,在联保增信类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不断推进农户联保贷款,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描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模型分析了联保增信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是一种克服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机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联保增信类金融业务的建议。
关键词:联保贷款;交易成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从我国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资金抽离农村的现象非常突出,农村的资金供给和服务数量小、质量低、速度慢、效果差,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交易成本过高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与服务的现状,放在全国的视角审视农村金融供给与服务的差距与不足,从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提炼出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找出了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症结,以与交易成本相关的联保增信类担保方式的角度,深入论证了联保增信类担保方式在降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涉农信贷服务的现状
1.涉农信贷投放稳步增长,但占比偏小。截至2018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3万亿元,比年初略有增长,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贷款较年初增速较快。总体看,涉农贷款接近全部信贷总额的四分之一。其中,农林牧渔业和支农贷款余额接近15万亿元,较年初有小幅增长,占全部信贷总额的十分之一;农村地区(县级及以下)贷款27万亿元,城市涉农贷款余额6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近10万亿元,占全部信贷余额的十四分之一。2.银行机构支农的力度加大,但进展不平衡。截至2018年末,六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交及邮储)合计涉农贷款余额超过了10万亿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万亿元。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增速超过全国涉农贷款平均增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过其他银行的总和。邮储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占其他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一半。在增速方面,除邮储银行外的其他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总体增速很高,均在10%以上,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且超过了其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3.普惠型涉农贷款有所增长,但比例较小。截至2018年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近6万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六分之一。其中,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总量的六分之一,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占小微企业贷款总户数的十二分之一,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不到全国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的一半。全国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4万亿元,平均额度13万元,惠及3200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从全国看,获得普惠型小微信贷服务的企业占小微企业总数的25%,如果不考虑市场主体实际需求,把全部农户或小微企业作为基数计算农户或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获得率,则农户普惠金融获得率比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获得率低10个百分点左右。
二、农村涉农信贷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点数量少。截至2017年末,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居住着6亿农村人口,分布着35000多个乡镇,690000多个行政村,4.4万家农村金融机构,平均每家金融机构服务的农村人口为1.56万人口,为平均每家金融机构服务的城镇人口4400人口的3.5倍。这也和我们的直观印象相吻合,即在我国的乡镇和行政村中,只有乡镇有少量金融机构,绝大部分行政村都没有金融机构。每个乡镇一般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和一家邮政储蓄机构,其中提供信贷服务的机构主力军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单体规模小。除了沿海发达的个别地区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个网点的存款规模绝大部分都在1亿元以内,即使按照平均2亿元的存款高线计算,城镇金融机构单个网点的平均存款规模大致在9亿元左右,仅为城镇区域金融机构单个网点存款规模的不到四分之一,体量较小,运营成本较高。3.机构类型少。在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少量的农业银行网点进入了乡镇,其中提供信贷服务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各个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分布在城镇,在农村布局很少。以辽宁省为例,从行别占比看,辽宁省乡镇区域的银行数量不及省会城市沈阳的十分之一。4.服务价格高。在农村的主要金融供给和服务的产品--信贷服务中,农村市场主体特别是农户经营性贷款服务的价格一般为年利率8%以上,超过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2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市场主体的信贷难、信贷贵问题更为突出。5.抵押担保不足。由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目前不具有合法的自由转让权,因此,农村的土地、房屋仍不具备抵押担保权利(除个别试点地区外)。另外,因为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不能入市,造成农村的土地资产价值长期低估,无法完成价格发现功能,因而抵押担保不足。可以看出,受制于网点数量少、服务半径大、技术落后、农村经济主体分布分散等多重因素,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成本较高;受制于我国农村抵押担保财产不足等因素,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违约成本也比较高。因此,研究农村联保增信的方向,应该向影响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聚焦。
三、运用联保机制节约交易成本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域辽阔,人们的活动范围是聚族而居、半封闭和相对隔离,并且形成了一定范围的活动圈,可以说是熟人社会或者半熟人社会。对于农村中各个相对隔离的村落、企业、经营户和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银行机构往往由于时间、人力和成本的问题不愿收集,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无法进入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但是借款人之间由于居住相近、生活相通、生产相同、人缘相亲,经常聚集交流和互通有无,信息在“活动圈”内充分流通,即农村经济组织内或者村落内各成员间的信息是对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村落或者集体经济组织内市场主体间的信息对称,就可以转化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提高农村金融的运行效率,从而增加农村的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一)联保增信机制降低了逆向选择的可能。我们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论证。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可以把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借款人分为两类,即安全型的借款人和风险型的借款人。由于联保贷款具有连带责任,每个借款人在理性选择上,都希望获得的收益大、承担的风险小,愿意与安全型的借款人组成联保团队,承担的责任风险小。联保类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借款人不仅要偿还自身的本金和利息,而且有可能因为承担小组成员的连带责任而偿还金额c。因此,安全型借款者与相同风险程度的借款人组成联保小组的期望收益为(3.1)比较而言,安全型借款人与风险型借款人组成联保小组的期望收益为:(3.2)两式相减得:(3.3)安全型的借款人选择安全型借款人组成联保小组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选择风险型借款人。同理,风险型的借款人以如此。(3.4)我们知道且,因此大于。也即知要在安全型和风险型借款人之中,安全型借款人选择风险型的借款人需要更大的补偿,否则其不会放弃相同风险程度的同伴。安全型的借款人会选择与安全型的借款人联保小组,风险型的借款人尽管也希望和安全型借款人组成小组,但是却没有被安全型的借款人选择,最后也只好选择相同风险程度的借款人组成小组。由于监督机制的引入,利用甄别风险的手段,银行可以通过了解一个借款人的信息就了解到联保小组内成员间的信息,不同风险的借款人通过联保小组这个有效形式实现了分离,实现了机构对客户风险的有效鉴别。(二)联保机制剔除了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金融交易过程后期的一个重要风险。从事金融交易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福利的同时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即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或者不完全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金融活动一方不能承担行动的全部损失,也不承受他们行动的所有好处,因此,他们在借贷后可以选择不努力或者少努力实现自己收益的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而他们不努力或者少努力的损失由金融机构承担。由于农村财产权利的限制和制约,农户承包的耕地、农民的宅基地、农村的建设用地普遍不能自由交易和抵押,抵押担保物普遍不足或缺失,由此造成借款人和项目运营风险脱钩,借贷双方激励不同向。同时,由于路途遥远、客户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造成监督成本高昂,银行机构难以便捷地充分地监督借款者。而农村联保贷款则利用了责任分担机制,把银行机构的监督责任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责任,把银行机构面临的风险转化为小组成员承担的违约风险。银行机构只要降低贷款的价格,提高连带责任,就可以筛选出优质客户,降低贷款的风险。
四、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对策建议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为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支持,不仅是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条件。信用环境的创造,不仅需要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淘汰机制,也需要借助市场主体外的力量,即行政和法律手段,只有失信的成本高、代价大,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才能降低,农村的金融生态才能改善,农村的金融市场才能健康发展。首先,用法治管制信用环境。前文已经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没有持续改善的症结所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失信行为,行政力量要严厉制裁,司法力量要加重惩罚,使失信造假行为付出“倾家荡产”式的惨痛代价。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规模种养殖农户、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村的中小企业,就可以突破地域、乡情和亲情的桎梏,走向更广泛的联合,成员内部的信息就达到了相对透明和公开,联保增信就有了可靠基础,就可以解除联保成员的后顾之忧,降低联保成员内部的监督成本。对提供虚假信息的经济主体,司法的及时有效介入又降低了联保成员的违约成本,使成员间的信息合作更加真实、更加紧密、更加有效。其次,要加快信用信息流通,及时淘汰失信主体。要充分挖掘信用信息的公共属性,提高信用信息公平便利可及程度。要抓住农村信用信息建设落后这个薄弱环节,加快信息聚集和流通速度。联保增信机制就是一个对违约失信行为进行市场淘汰的机制。失信农民一个是被“关系孤立”,亲朋好友会疏远他;一个是“经济孤立”,违约失信农民很难获得其他信用支持,得不偿失。由此启发,在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信用信息供给,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市场,充实市场信息即包括充实种养殖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数据,让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在农村市场内充分流通,使失信行为“见光死”,使守信行为畅行其道,就为联保增信类金融服务的突破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要建立政银税互动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为目的,不断落实国家战略,推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的深度融合;税务部门以推动企业及时依法纳税、降低征税成本为目的,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数据资源,积极推广银税互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银行部门为了降低选客成本和增加选客的准确性,主动参与银税互动,降低运行成本;企业为了增加申贷的获得率和便利性,主动参与和利用税务部门所掌握的数据资源,给予税务部门和银行机构充分的授权。这样,变税务部门、银行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孤岛为信息融合连通,使政银税企互动平台有了实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9.1.
[2]陈言,史建平.银行机构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变化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基于中国银行机构客户经理行为视角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9.
[3]谢世清,陈方诺.农村小额贷款模式探究——以格莱珉银行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7.1.
[4]陈雨露,杨忠恕.青苗法前传:官办农贷的结果[J].中国农村金融.2014.8.
[5]郑毓盛,于点默.小额贷款的理论、实践和危机[J].中国农村经济.2013.8.
作者:魏岚 成丽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一篇: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