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2-11-29 09:32:59
导语: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是三农领域的重要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性制度,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一直受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迅速,信用与风险问题突出,农村金融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创新,构建完整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村多样化金融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以及各地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实践,分析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模式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发展倾斜。金融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继续在经济转型发展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的,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和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长期以来,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务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仍然不够充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结合当前技术发展成果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模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一、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1.涉农金融扶持不断增加。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政策支持和鼓励引导下,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支持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据银监会数据显示,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长。2018年末,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达到33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5.6%;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长更快,增长率10.52%,达到5.63万亿元。但是,调查发现,这仍然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发展需求,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缺口仍然很大。2.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不断提升。201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和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另一方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近5年来,我国农村信用建档户数逐步增长。截至2017年末,全国累计有1.75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占全国农户总量的近30%。3.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日益完备。目前,在政府政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促生了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多样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已经形成了由银行业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农村金融组织,这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形式提供了可能,扩大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二、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实践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经济发展展现了全新的经济形态和特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存贷款问题,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小农贷款。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村服务业态以及乡村旅游等各种经济类型和经营形式涌现,都需要农村金融给予资金支撑,也为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产业基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农村金融服务模式。1.政府保障或第三方担保模式。由于我国农村在金融发展中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问题,银行贷款风险较高,农业农村发展中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解决困难。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和产业化发展等确立了农民的财产权益,为农村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新形式的可能性。其中,以第三方担保分摊信贷项目中银行的风险,形成风险分担与利益分享机制。比如,在农业信贷项目中,以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为担保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或风险补偿为保障,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规模,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比较典型的有“银行+政府+保险公司”模式和“银行+政府+担保机构”模式。2.产业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对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开展捆绑式信贷,借助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优势,以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较好的信用为基础,向该产业链中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这种模式以龙头企业信用背书,降低银行和贷款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此类模式在以农业服务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中也有发展,形成了由产业到金融的融资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支持下发展较为成熟。3.权益抵押模式。随着农村的深入,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权益归属不断明确,各地区金融机构也在此方向上做出金融创新探索,以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向权益所有人发放贷款。我国对农村土地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采取试点形式,逐渐推广。试点过程中有的地区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比如土地流转公司,和政府风险补偿的方式,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广这一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也形成了此类抵押贷款,比如聚土贷。除了以上几类模式外,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实状况,创新出其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比如江苏省针对本省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利用普惠金融发展要求,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债贷投一体”的农业融资模式,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泰州模式“。另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出现了农业类众筹项目,比如农产品预售众筹、农业技术众筹等,都是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问题的大胆探索与尝试。
三、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转型期,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在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新的状况,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这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均衡。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在完善,但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存在失衡现象。首先是金融机构的种类失衡。在乡镇地区,网点设置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在部分地区设置网点,而新型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公众普遍对新型金融机构认可度偏低,认识不足,难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次是地域失衡。我国农村地区比较分散,地域广大,各地区金融机构分布不均衡,相对偏远和经济欠发达乡镇地区则金融网点稀少。2.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与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薄弱发展与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导致农民对金融问题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停留在对银行存款功能的认知水平,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影响了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而农村信贷风险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则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严重,信息收集成本和信用评估成本较高,提高了金融服务发展的风险控制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意愿。3.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与金融需求匹配度不够。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服务支持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很多方面,在政府财政补偿和政策引导下,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比如以政府为主体或主导的涉农项目,由于有政府信用和能力作为背书,可以快速获得融资支持。但是,针对农业发展,特别是农户的金融贷款支持则往往需要多项审查,金融服务模式与农业生产的匹配度不足。
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对策
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针对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首先,优化政府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空间布局,增加专业性乡镇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置,以政府财政鼓励支持商业性银行金融信贷业务向农村倾斜,下沉信贷重心。其次,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和认可度,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经营方式困境,创新村镇银行和互助合作组织的设立与经营模式。再次,开拓农村资金需求来源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业农村聚集,激活农村资本投放市场活力。2.强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农村金融供需均衡水平。首先,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整合与利益主体合作的思想,与农业经营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农村金融大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农业发展类型的信贷需求和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信贷产品。其次,联合政府和其他第三方组织,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大胆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灵活运用担保、租赁、抵押等工具分散风险,以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最后,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对信贷资金进行差异化组合与分配,通过对不同农业产业与农户提供服务,满足不同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3.健全农村金融发展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抗风险能力。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发展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和风险担保组织,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和信贷担保机制。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农村信贷担保风险补偿体系,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应该以财政补贴鼓励更多的保险承保主体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创新农业生产保险品种,分散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最后,继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加农户信用建档规模和农村信用评定。增加农村地区个人信用使用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地区对个人信用的认识,强化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侯昱薇.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0):24-25.
[2]曾之明,汪晨菊,余长龙.普惠背景下农村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探究[J].消费经济,2018,34(02):54-58.
[3]何广文,刘甜.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选择[J].学术界,2018,(10):46-55.
[4]唐晓旺,张翼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8,(12):47-52.
作者:王春辉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 上一篇: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困境与出路
- 下一篇: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