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时间:2022-11-21 03:12:45

导语: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农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项目建设、政府角色和社会参与、农民被动接受与自主发展、城市资源与乡村共享、传统形式和新兴模式等关系和问题。达州市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有新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探索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策略,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农民;城乡统筹

近年来,西部地区勇于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文化强市战略,从改善文化民生入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初步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农村地区基础还很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必须更新思路,功艰克难,尽快建成完备高效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西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1.1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达州市投入30多亿元,打造重点文化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城市十分钟文化圈”。重点场所巴山大剧场、文化广场、文化馆、巴山书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相继落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平台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逐渐完成,到2016年末全市建有文化馆(站)317个(其中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9个),博物馆(陈列馆)5个,美术馆(书画院)2个,剧场、影剧院20个,公共图书馆8个。有社区文化中心273个、村文化活动室1515个、农家书屋2834个、乡村大舞台57个、农民工文化驿站354个、留守学生(儿童)之家333个。全市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59%和95.71%,有线电视入户率(含网络电视)达到50.25%,基本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1.2示范项目建设特色鲜明,成绩斐然。达州市以打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为抓手,通过“基地+节会”的模式,推动了新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发展。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以农民为中心,突出“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的鲜明特色的展演活动,把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吸引到达州来,把本土创作的文艺精品推介出去,大大满足了达州人民欣赏高水平文艺精品的需求。以文艺展演为龙头,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基层”活动,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把图书摆到乡间集市,把文化课堂办到乡镇村社,把电影送进农家院坝,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保持了文化惠民的常态化。该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达州市顺势而为,在各区县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达川区、大竹县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通川区、渠县被授予“诗歌之乡”“彩亭艺术之乡”“竹编艺术之乡”“呷酒之乡”,达川区为“烧火龙之乡”“孝善文化之乡”,万源市、宣汉县为“太平腰鼓之乡”“民歌之乡”等称号。1.3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畅通高效。近年来,达州市每年有创作文艺作品5000件以上、视觉艺术作品2万件、舞台艺术作品200个以上。原创大型四川方言话剧《村官杨帮武》荣获四川省文华奖多项大奖,并成为全国重点剧目,巡演50多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通过流动展览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院以及群众义演等方式,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的服务活动,实现了文化惠民全覆盖。据报道,达州市及所属区县(市)“每年举办大型专题文化活动20余场、广场文化活动400多场、送文化下乡300余场,各乡镇每年组织文化活动1300场以上,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4572场,受益群众800万人次以上”。最近三年,每年举办“巴渠大讲坛”公益讲座60余场、文化精品展览60余次等,并到乡镇巡回举办,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显著。1.4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达州市在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的推动下,着力打造“巴山作家群”、“巴山画派”、“巴渠诗群”、“巴山摄影人”,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产出了丰硕的创作成果,长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人才资源,将原有5个艺术院团整合成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和达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将各县文艺院团整体并入当地县文化馆,组建群众文艺队伍2000余支,“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团已发展到4000多人,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校园、社区、乡村、企业等开展免费培训,培训基层业余文艺骨干1.2万人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达州市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良好成绩,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1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政策逐步落实,达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巨大改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尽管目前每个乡镇建起了文化站,每个村也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但村级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和网络平台还很少。有些地方的公共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不接地气。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总量不足,品种少,更新慢,农民选择余地小,农民喜闻乐见的项目不多,更谈不上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层次感和多样化了,分别针对青少年、老年、女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不出来。从群体看,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知识量有限,喜欢参加一些简单的、娱乐性文化活动;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喜欢参加“知识性”文化活动。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居住分散。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主要是读书看报、广播电视宣讲等基本方式,所有乡镇、行政村整齐划一、单调雷同,缺少针对性和多样性,农民参与程度低,往往造成政府花钱购买的基本设施和文化产品闲置浪费,出现“相对过剩”,造成供需结构失衡。2.2文化服务人才短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充实基层,农村管理干部文化素质、文化视野和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不足,管理能力偏低,真正懂科技、文化、音乐、舞蹈等专业知识,又能懂管理、善交际的业务人员很少。加之农村文化服务工作难度大,环境差、交通不便,待遇低,一些文化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服务质量难上新台阶。一般人看来,公共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文化活动就是娱乐、休闲。逢年过节搞一些耍龙舞狮,平时让大家跳跳“坝坝舞”而已。有些地方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有名无实,让农民做观众,流于走形式,让农民真正受益的很少。2.3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达州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几年来政府努力筹集了30多亿元,主要用在必要的城市重点文化场所修建和展演活动上了,而真正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资金并不多。没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整体滞后。达州本地的文化产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经营发展欠佳,大型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外来资金少,严重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2.4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责不够明确。首先,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和文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乡镇干部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设有乡镇文化站,也有固定编制和人员,但往往安排非专职人员负责,专职人员被挪去干其他工作,存在部门虚设、管理缺位、阵地弱化的现象。其次,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职责不明、协调不畅,对文化设施的运行、文化产品的调配缺乏系统规划和综合利用。最后,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潜力挖掘不够,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较少,没有真正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决策和管理体制中去,无法形成合力,发挥有效监管,产生良好效果。

3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当前,达州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3.1坚持城乡统筹,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建好文化服务阵地。首先,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是文化大院、群众文化广场、网络信息中心等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等化。其次,落实“总分馆制度”,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壁垒,城乡一体,实行文化资源统一配置和共享,充分发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辐射作用,填补乡村文化站、图书室“无人员”“无资源”的短板。第三,建立“互联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把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与乡村农户连通起来,使农民也能享受到跟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可以打通公共文化设施与文化服务对象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阻隔,使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得到无限延伸,作用得到淋漓尽致发挥。3.2开发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达州市立足本土,主动作为,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产生了良好影响,但品牌还不够响亮,影响不够持久。达州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巴人文化、賨人文化、红军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大巴山人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沃土。达州市要利用好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平台,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镇一特色”的原则,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名山名镇、名节名俗、名人名事、名戏名歌、名产名食等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弘扬大巴山人勤劳勇敢、爱国爱家、乐于奉献的品质和乐观热情的性格形成特色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开发文化休闲旅游、民族文化寻根、乡土文化体验等项目,不仅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也能广泛吸引具有乡愁情结的城里人。可以将公共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特色村寨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构建“文化+”的新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乡间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老、农业农产、现代服务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3.3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全员参与的多元合作供给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在新形势下,政府要转变观念,坚持“需求导向”,从农民的意愿出发,制定公共文化供给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文化商业组织参与进来,将公共文化服务和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印刷出版、广告演艺、影视传播、网络媒体、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旅游、文化餐饮等产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高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重视农民的参与热情和艺术创造力,鼓励、引导农民群众自办小剧团、舞龙队、电影院、文博艺术馆等文化组织,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民的这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供给方式,既能扩大文化产品增量,更能提高文化服务的针对性。3.4注重文化人才培养,增强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人才是实现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农村文化人才还十分缺乏,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保障机制,可以通过上派、挂职锻炼、短期轮训、示范岗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选送培养、跟师学艺、进修等方式,培养本土文艺骨干;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做法,吸引有才干、有艺术专长的大学生到农村文艺队伍;还可以通过奖励政策吸引优秀专业艺术人才服务农村文化事业,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人才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和配套制度,才能建设一支由管理干部、专业骨干、民间艺人、文化团体组成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增强农村的文化“造血功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持久生命力。3.5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激发文化活力。要立足达州市情,聚焦群众需求,“建立一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资源配置、平台互动、成果共享、联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衡量各级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更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机制,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农民“需求导向”,避免“可能”“也许”式的无针对性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建立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效评价机制,考核公共文化投入度、公众占有率、公众选择率、公众满意度、公众受益度等指标体系,兑现奖惩。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评价,农民的意见应该占较大比例。要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网“大”起来,覆盖乡村的各个角落;让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起来,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带头作用,杜绝“空壳化”;让文化下乡活动“多”起来,把先进文化的种子移植到新农村的沃土;让农家书屋人气“旺”起来,避免图书资源的浪费;让农民主动参与“乐”起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达州市统计局.达州市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17-05-07.

[2]任华明,柯文川.达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四川日报,2015-10-26.

[3]庞莹.打造大巴山“文化粮仓”[N].四川日报,2011-11-06.

[4]颜玉凡,叶南客.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困境解析——以H社区为例[J].艺术百家,2014(06):23-29.

[5]金武刚.论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1):42-47.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7]程玉贤,李海艳,石月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01):86-87.

作者:杜松柏 许洪顺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