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10-18 02:12:47
导语: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现状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工作是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在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大力引进高校入驻,并以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引进高校科技与人才资源,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教育部、科技部的建设要求,结合地方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随着新农村服务基地在全国各地的建立,其成效逐渐显现,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在选择18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问卷调研对其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新农村服务基地;存在问题;对策
1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现状
1.1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方式
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建设方式主要分两种类型,即学校自主建设和合作共建。目前各高校主要采取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新农村服务基地,占77.8%;有16.7%的高校采取以学校自主投入建设为主的方式,建设新农村服务基地。
1.2新农村服务基地运行状况
从调研结果看,目前各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运行效果较好占44%,一般占56%,各高校普遍认为基地运行未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针对基地的运行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缺乏动力机制是高校普遍认为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对基地的投入力度不大和缺乏顶层设计.
1.3新农村服务基地运行经费来源及到位情况
学校自主建设的基地,主要以学校投入为主,基地所在地方以优惠政策吸引高校入驻并建立基地。合作共建的基地以合作方提供运行经费为主,以某高校合作共建的基地运行经费到位情况为样本,调研结果显示,合作方按照协议约定提供运行经费呈逐年减少趋势,而从图4可看出,与政府合作其运行经费到位情况并无明显差异;与企业合作时,随着合作年限的增加,企业未按时或未提供运行经费。
1.4从事基地服务工作的教师激励机制
基地工作需要教师到生产一线,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安心从事基地工作。各高校采取了工作量认定、职称晋升、货币补贴和表彰奖励等措施提高教师积极性,占比最高的为工作量认定,占44.4%;其次为职称晋升和货币补贴,均为33.3%。
2存在的问题
2.1体制机制存在滞后性
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科研团队是主体力量,尽管各高校通过多种举措促进高校教师从事基地工作,但仍缺乏相对长效、稳定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目前的评价体系制约了科研人员走出校门、开展基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工作相对较新,对学校既有的考核体系形成了冲击,学校在基地建设等推广工作方面的考核激励制度和政策体制有待进一步突破、创新。
2.2基地缺乏稳定的运行经费
基地承担着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成果的示范、推广和转化工作,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样起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及其教育、科技、农业等主管部门在基地建设方面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大量的投入。目前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建设主要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一般高校会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提出由地方或企业每年支付一定数量的运行经费,调研发现高校仅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的基地较少能够长久维持,企业在合作之初能够按照协议履行义务,随着双方合作的推进,部分企业因自身业务的调整或者企业相关分管领导的变动,亦或企业资金问题等原因,导致部分企业未按时或未提供相关运行经费;而另一方面,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与资金持续支持学校基地建设工作,而学校的经费投入有限,无法保障基地工作的持续开展。
2.3基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调研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基地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因为合作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技术需求的挖掘力度不够,无法提供较为稳定、持续的合作方向和内容,未提出明确技术需求,基地开展项目较少;另一方面,因高校现有的体制机制,大学科研人员赴基地的次数有限,常驻基地的科研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此外,部分基地合作领域的幅度较窄,仅局限于在基地负责人的科研领域开展工作,或者部分基地仅季节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缺乏深入合作,服务的纵度较浅。
2.4基地自身缺乏高效管理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划
目前,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基地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既是学校在地方的常设机构,且基地负责人由学校在职教师担任;同时也是地方引入建设的科研示范单位,并且对于合作共建的基地,其建设与运行经费主要是由合作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因此,基地同时接受学校和合作方的双重管理。从调研结果来看,基地本身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人、财、物、项目等管理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和成果共享机制等;或者随着基地的发展,原本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够满足学校、地方或企业对于基地发展的要求,基地现有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亟待完善与创新。基地体制机制的滞后,对于基地的功能发挥及其运行成效产生了影响。随着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与配套政策的完善,学校与地方或者企业的合作深入,基地的发展处于了关键阶段,高校自身或者合作方会通过提供运营经费等政策来支持基地建设,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基地需要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而相当一部分基地对未来的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缺乏自主产品、市场品牌,难以持续发展。
3意见和建议
3.1创新体制机制,突破政策瓶颈
体制机制的突破与创新要从高校、政府、企业和教师等不同的利益考虑:基地是学校拓宽学校办学空间和科研示范与成果推广转化空间的最直接手段,为学校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基地是政府引入的科研创新载体,政府依托高校人才和科技资源迅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给地方政府带来政治和经济效应;基地是企业强大的技术支持单位,基地发挥学校技术优势,服务企业需求,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基地是教师科研中试示范的载体和开展学生课外实习实践的平台,给教师带来学校内无法提供的科研条件和学生培养条件,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能够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因利益相关者的侧重点不同,要统筹考虑,突破既有体制机制,首先,创新校地合作的体制机制。运用顶层设计原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间实质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明晰参与新农村服务基地建设各方的定位、责权以及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各方协同服务的新模式,从而形成长期、全面、稳定的深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与企业合作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校企地共建的形式,政府的介入为基地开展公益性服务提供专项性经费。其次,鼓励和引导教师从事基地建设、投身社会服务。建立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制定推广类教师的岗位、职称、津贴等配套政策,引导推广类教师开展基地服务工作;改革学校既有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基地考核机制,把教师在基地承担的项目、开展服务的时间、开展服务的成效等纳入考核指标;将教师在基地的服务工作量化,作为科研、教学工作的有效补充。
3.2争取政府政策和多方资金支持,保障基地运行
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建立的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示范与推广服务平台,高校为基地输送大量的科技和人才,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同时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地方政府及其科技、教育、农业等主管部门对基地建设和运行也应给予强有力地政策扶持,社会各方尤其是政府和相关服务企业应给予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应给予基地一定的运行经费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地公益性服务的持续开展;其次,政府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用于基地办公、科研、食宿等硬件条件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第三,政府和相关企业应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通过项目的开展解决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
3.3整合校内资源,统一运行管理
由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科技、人才等诉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大学基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因此,基地的功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目前,高校建立的校外基地形式多样、数量众多,整合学校资源,既能够避免充分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能够汇集多方资源支持基地发挥更大功效。首先,高校应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的信息联络机制,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其次高校应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在新建基地前,应充分考察与调研,结合基地规划布局,汇集学校各方资源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而对于已建的基地,学校应通过梳理,将学校各部门建立的校外基地逐步的、选择性地纳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的管理和服务范畴,从而做到统一管理。
3.4合理定位,提升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地建设需要高校自身或者合作方会通过提供运行经费来支持其发展,然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基地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并适应市场经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首先,明确基地定位,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基地建设应遵循需求导向原则,深入挖掘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将需求列入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明确合作方向。基地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大学学科优势、地理区位优势等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合理规划基地研究方向、投入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核心技术产品及市场品牌,提供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再次,完善基地自身的管理机制,保障基地高效运行。基地要在成立之初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包括人、财、物及经费、成果等各项管理办法,从而保障基地快速建立起内容管理体系,并在基地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各项管理办法,从而适应各方对基地发展的要求和基地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浦徐进,明炬.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主要内容[J].中国高校科技,2012(4):7.
[2]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3]李玉清,刘晓光,王明峰.涉农大学校外基地建设探讨——基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6(6):155.
作者:陈荣荣 陈巍 李玉清 张玲春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 上一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
- 下一篇: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