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论文:乡村文化生活的重建诌议

时间:2022-01-23 09:54:22

导语:文化生活论文:乡村文化生活的重建诌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生活论文:乡村文化生活的重建诌议

本文作者:赵艳梅夏彩云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在乡土农村中,农民通过“鼓吹乐”、“传统的经典曲目”、“地方戏曲”、“说唱艺术”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文化诉求、伦理要求及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看法。以这种“群众性聚集狂欢”的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民俗传统来表达农民群众的一种朴素的信念和追求。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私性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私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电视机、VCD、DVD、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线电视,甚至电脑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逐步进入了大多数普通的农民家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和上网等文化娱乐活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农民个体的日常文化。而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当代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活动需求。目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广播和寺庙教堂。寺庙教堂在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寺庙和教堂基本上是农民自己筹资建设的,每年的寺庙庙会和基督教活动的经费也是由村民自筹。基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数量有限、缺乏多样性。民间的公共文化活动中,以庙会、祭祖、修家谱、烧香拜佛和做礼拜居多,在当前社会的农村,农民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的问题,在很多农村都以把信仰转化为信佛和地方神,以及在农村蔓延的基督教会。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个体的或传统的,乃至封建迷信的状态。从乡土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上看,当前农村呈现了现代的私性文化活动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民间公共文化活动的复兴。就笔者家乡所在的乡村,基层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稀少,尤其在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几乎没有,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农村私性文化没有发展,基层政府每年会有农村流动电影播放若干次,其余的公共文化活动就没有举办过。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缺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缺乏,其具体体现于:体育场和体育器材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缺失。据笔者调查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村庄存在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室,有个别村庄存在体育场,但也是以农村小学的体育场为主,村庄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和乒乓球台(农民因爱好自筹自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一年仅有一次的庙会,如“三官庙”庙会,以地方戏曲和烧香拜神为主;少数群体性的基督教会,影响较小;若干次的婚丧嫁娶,农村的婚礼和丧事几乎使整个村庄的大大小小的农民参与其中;若干年一次的修订家谱(不同宗族修订时间不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农民、势力强大宗族等以自筹资金方式,燃放烟花爆竹送“火神爷”。总而言之,农民私性文化有了较快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却严重式微。特别是一些健康的、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严重缺乏。一是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严重匮乏,部分村庄的公共文化供给被寺庙、教堂、封建习俗所占领;二是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数量少,而且极少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即使举办了一定的文化活动,也主要限于节庆等特定场合,或者是为了满足政府经济活动方面的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是真正为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的需要。〔2〕

农村公共文化衰微的原因

1.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投入不足中央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金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公平现象。无论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总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2006年,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而城市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的43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作为直接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资金为7.37亿,2006年获得的财政投入经费只有10.9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有1.48元的文化投入。基层政府大多数又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原来的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乡村自筹、群众负担和社会捐助等多条渠道,几管其下,资金容易筹集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基层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对农村公共文化难以顾及;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缺失。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2.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缺乏科学的运转机制目前,在乡镇有文化站的机构,最多的有三个工作人员,大部分乡镇是一人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以前文化站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退休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有舞台表演经验,但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难以使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有效展开。〔3〕从管理体制上来说,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文化管理既无外在竞争,又无内在创新动力,缺乏监督与约束,弱化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强化了谋求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性职能。公益性职能弱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基层公共文化管理运转机制的缺失。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管理文化,特别是党委宣传部门更是包揽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政府也在强化自身的责任问题,不愿放弃管理权。这种多头管理造成管理难以到位,遇到利益问题同时争抢,遇到困难棘手的事情同时避让,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并由此导致文化市场的萎缩,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衰退。3.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且素质低,服务效率不高长久以来,由于乡镇文化建设缺乏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缺乏相应的人员和经费预算,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文化事业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农村青年从事文化服务的内在动力缺乏。农村文化活动从“内”产生不了,从“外”引不进来,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人才都是稀缺。文化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化和业务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文化服务的效率。主要存在文化建设队伍素质低,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修养不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干部队伍不健全;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新事物有排斥心理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4.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缺乏绩效考核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乡镇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自行消长。原来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现在都已销声匿迹,许多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电影。原来红红火火的农民文化艺术节以及农村文艺演出等等也都难得一见了。乡村的广播站也没有了,高音喇叭也悄然无声了,现在农村文化活动基本上已经完全消失。〔4〕乡镇对文化活动的重视远远的抛在经济发展的脑后,考核乡镇政府的业绩主要以经济发展、城镇的基础建设、社会治安为主,而对公共文化活动的考核微乎其微。只要经济上去了,文化搞不搞都不会影响到乡镇政府的业绩考核。5.片面政绩观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边缘化”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强调经济发展,追求GDP指标,成为了国家一个时期的追求核心。在这种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的社会环境下,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形成一种压力型体制关系,各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想当然的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关注不高。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文化站主要就围绕着收费征税、计划生育等运转,几乎没有将精力放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上;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现在乡镇财政只能勉强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在保证工作人员工资的情况下,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中便处于了边缘化状态。农村文化的边缘化以及一些地方乡镇机构中的乡镇文化站的“形同虚设化”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严重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的转变与重建

1.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资金投入现实社会中,农村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型、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等特征,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这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一个瓶颈。〔5〕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满足同等数量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人口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要为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国家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乡镇一级政府可以采取“上级政府拨一点、乡镇经费筹一点、群众自愿交一点、企业部门赞助一点、社会机构捐一点”的办法来筹集。这样既能减轻财政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压力,又为民间资本提供一个新的投资领域和经济生长点,同时又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2.制定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目前,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而且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职能的各项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和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发挥法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6〕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政策,并使之上升为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和体系的构建。总之,通过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规,可以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的构建运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构建运行顺利。3.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完善政府公共文化的供给职能,切实改进政府宏观公共文化的供给政策。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政府必须明确自己是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主要构建者。改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选择,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文化供给责任;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支持力度,强力推行集体电影播放、农村图书室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地推进建设公共文化供给建设的综合管理制度,从体制、政策、制度入手,实施“软投入”将更多更好的政策落实在乡村,有效地减少农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的成本,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收益面。〔7〕充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健全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站为基础,以农村文化户(个体农民)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农村文化网。改革公共文化的自上而下供给机制,实施多方面的供给机制。改变政府单一公共文化供给,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文化,打破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形成“鲶鱼效应”。4.加快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人员文化素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3〕要培养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强化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聘用一些热爱具有文艺才能的、热爱公益文化事业的人员,建立一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文化宣传队伍;吸收优秀的农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通过建立乡村文化室提供信息交流机会,培训农村文艺骨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农村优秀文艺演出,文艺演员商业化,建立自己的村级文艺演出队,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要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差的问题,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对于在农村文化工作成绩卓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通过对农民的培养,把农村文化工作重点直接放到农村一级,通过对农民的培养,使农民建立自己的队伍,为农民群众开展最贴心的文化服务。5.实施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是否满足农村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实现了农村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需要依靠科学的绩效评估进行衡量和监督,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转。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首先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的绩效评估,包括效率评估,更重要的包括效益和公平度的评估,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民所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其次推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既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任务,又要有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是对政府每年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及设施建设的经费进行考核,监督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经费使用是否有效率、有效益;最后要深入农民群众中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的利益办事”,了解群众的具体文化需求,改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促进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村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