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02 03:00:06
导语: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对于促进基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规避生态风险、提升公共社会服务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层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取大数据信息,对生态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用,发挥生态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优势,促进生态环境科学化决策的实现。从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供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变革,推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的,充分地发挥了大数据技术的优越性,可以实现对基层生态环境工程的智能化监测,并将海量的信息整合起来,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数据的精准分析,然后将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源挖掘与整合。同时,在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的评价,是生态环境管理及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问题,吻合直接影响到了生态数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成为了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基层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与我国“数字强国”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从基层生态环境构建上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是必须要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动力。1)可以为基层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提升信息获取的精准性,用精准的数据开展生态管理工作,为基层生态决策提供支持。而且信息化系统所获取到的精准数据,可以对环境行政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推动基层生态环境管理精准化的实现十分有利。2)促进生态环境预警能力的提升。信息化建设当中的智能性系统,可以对基层生态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并对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问题进行预警,为工作人员提供准备时间,提升风险防范效率。3)深化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能力。在信息化下,大数据技术当中的可视化共享,可以将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便于系统对环境的健康风险进行及时的预判,对健康的临界点以及风险可能持续的时间进行判断,为风险防范赢得更多的时间。4)促使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功能的提升。信息化建设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理念及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技术方式逐渐取代了人工工作,大数据的支撑下,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可以实现网络公开,而网络办公、综合性服务通道的开启等,构建了高质量的服务体系,极大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提升了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基层生态环境信息的作用
生态环境中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分为地面监测、卫星监测、地理信息、社统信息以及其他的数据信息。其中,地面监测数据主要是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获取的,主要包括对环境、污染源、地表水水质、土壤的监测等。此种方式与其他方式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具有随机性和即时性的特征,而且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提升生态系统管理的效率,对于发挥生态健康系统的效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监测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当中,对于环境信息的统计、对于污染源的统计、对于环境的审批、污染学科、化学物品、固体废物等都有专门的数据,这些都是生态环境大数据中的基础性数据,可以利用这些进行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据此对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的质量等进行判断,然后根据研判的结果对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预测与预防,以提升整个环境管理系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存在的问题
3.1在信息传入方面,系统缺乏统一性。基层生态环境的数据信息是非常多样化的,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传输需要有相应的传输系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各个系统还处于各自独立传输运行的处境当中。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统一的业务系统,然后各个地方进行政府一体化平台的开发。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业务系统,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协调组织、系统监控和决策支撑的作用。3.2各自为营,数据孤岛逐渐形成。我国各个地区的环保系统都是根据地区划分的,各自为营,各自的监控系统也都是为自己地区的政府服务的,相互之间很少进行交流与共享,而很多数据也只是进行一次性的应用,数据资源没有被高效地利用起来,这些数据就逐渐变成了孤岛。而大量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于系统内部,只是通过检索和统计的方式呈现出来,无法给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更有深度的辅助。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通、各领域和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都是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3.3技能型人才不足。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当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只有保证人才具有专业性、技能性,才能够更好地胜任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技能型人才的缺失是主要问题,也是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进入瓶颈期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人才的专业性、服务性、法务性素质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复杂的基层生态环境建设需求。3.4管理较为低效。上述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系统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的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在信息的采集与利用、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方面也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产生此种情况主要与管理的忽视、管理制度落实低效性有直接关系。
4具体策略探究
4.1高效整合数据信息,统筹管理信息化项目。从当前的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应对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加强生态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建立起从国家到各省市县为一体的四级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渐解决生态环境信息管理断带的问题,利用信息直通车来保证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非常直观的特点,所以要打造出从监测到监视到控制为一体的量化式管理体系,将基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增强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与预警能力。同时,还可以实施基于GIS技术的移动GIS体系结构,通过模块化管理的方式,对基层生态环境信息进行监测,为用户提供便利。该系统在应用中可以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连接,比如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等,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4.2明确划分权利义务,促进数据资源的优化共享。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以基础数据作为根本的,并在系统内部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集中性的应用,同时还会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性和动态化的更新,建立起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环境污染治理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以及辐射监管生态基础数据库等。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与共享,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将企业内部的各项数据和互联网联系到一起,形成数据资源共享中心,实现数据的互通有无。4.3扩大资金投入比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在县或区内开通生态环境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推进生态环境管理的网络化建设,实施政务公开,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建立起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为基层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效的平台,将公共服务的数据与互联网联系到一起,不断促进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4.4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立垂直的管理部门,从机构到人员设置到经费以及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入手,建立起市县两级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另外,还要加强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并重视人才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5结语
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大数据时代下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必然选择,对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环境管理及决策水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把握重点,掌握趋势,形成现代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更加有利于基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宇建.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3):144-145.
[2]刘彦丰.创新观念探索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11):30.
[3]魏勇.昭苏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4]段建泽.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J].节能与环保,2019(12):35-36.
作者:张成 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控中心
- 上一篇:山区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及策略
- 下一篇:水泥行业环境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