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11 05:17:57

导语: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首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其后对我国环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城市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化发展[1]。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地球是人类社会目前可知的唯一可生存的星球,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此,国际上逐渐重视到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所指为:对拟议人为活动可造成的环境影响展开分析、论证,并在此前提下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与科学,个人与组织都能运用这一方法,并以此为社会开发活动提供指导[2]。我国政府自2009起颁布《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之后,使得环评工作得到发展,为了使环评理论能够得到实践,我国先在各个地区选择试点,在取得可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在各个省市中得到推广,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条件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制度,以此使环评工作进程得到推进。环评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以目前环评有关工作来看,也受到较多问题的阻碍,比如规划评价方法不完善等。

2我国环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环评重视度不够、评价技术方法不完善。在国际上,有较多国家采取的战略环境评价方式为自我评价,该评价方式存在以下特点:提出规划、计划与政策方面为评价的主体,信息方面是最为全面的;不使现有决策机制成本过于增加,程序较为快捷;实践与价值取向有弊端;评价公正性不足;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环境评价问题能够有效进行应对[3]。自评这一方式,运用中宜在决策链前端融入环境条件的考量,以此使环境评价最初目的明确。我国国内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相对更早,如今也较为完善,规划环评发展更晚,在实际工作中后者容易向前者借鉴。我国环评主体按照《环评法》可以做自我评价,也可模拟建设项目评价第三方评价。虽然第三方评价在各个方面的环境的评价中均可以保障评价科学性、客观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环评问题能够进行应对。但由于现状对规划环评重视度不够,规划环评在规划编制过程参与度不强,往往在规划后期介入,进而只能根据已制定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由于未能在规划早期介入,导致规划环评对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另外,规划环评与建设环评存在差异,前者更具有总体性、战略性,而后者则相对更具体、细致,在环评方法上,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异。但目前,我国项目环评导则、技术方法较完备,而规划环评评价技术导则、方法欠缺,常常参照建设项目技术方法,也制约了规划环评的发展和事前预防作用的发挥。2.2项目环评周期长。某地进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项目处于县城周边工艺品集中加工区,具体为铁件工艺品加工。按照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目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该项目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种类,需要进行环境影响报告标的编制。但业主委托环评再到环评文件得到批准,所费时间为4个月整,这明显暴露了时间过长的问题。在得到批准的报告中,有根据环评导则进行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对应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委托书、生态功能区化等文件,同时附录了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表、工业园区准入证明、政府批准签章、当地乡镇国土部门用地证明、天然气供应合同、排污指标确认函、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合同等。业主表示,环评编制及报批中的流程繁复、名目众多、时间冗长,如果不与专业机构合作,业主是万没有能力及精力、时间提供相对应的材料。而进行委托机构代办,需要一笔价格不菲的费用。近年我国国务院、党中央对于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提高了重视程度,将职能转变、放权简政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对放管服工作进行了全面分工和部署,并进行相应标准文件的印发。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对于营商环境、实体经济的优化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仍然存在着环评审批慢的问题,除了经办人员、审批部门思想认识不足之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需要进一步清理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3环境评价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3.1环境影响评价整体的思路在开展环评模式的改革中,要将的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整体工作的核心,并将宏观指导强化、微观管理简。化作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动力,着力进行“三线一单”、排污许可、建设环评、规划环评互相衔接的固定污染源管理体系。3.2整体环评改革原则。首先,要大胆创新改革,探索有效的环评改革措施,并将其整理成能够推广、复制的经验与制度,将各项改革措施因地制宜的在当地落实;其次,对“三线一单”空间管控进行强化,并以此对区域规划环评宏观指导进行优化,建设环评管理进行简化,并进行排污许可的衔接,强化事中事后监控;最后,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底线,将风险高、造成生态环境较大影响、建设项目的展开进行重点的管理,保证严格的管理态度。风险能够控制、造成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则能够简化管理,能够省略的环节便省略。3.3改善规划环评的工作实际效果。达成规划环评工作实效改善,主要对规划环评、三线一单的宏观管控效能进行强化,并将其作为产业布局、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简化建设项目环评的实际条件。在已经展开规划环评的区域,对建设项目环评内容及程序可适当简化。在实际工作中,规划环评中要明确需重点保护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准入条件、污染排放总量上限。在进行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之后,根据建设项目及环评的要求实施环境质量监测和管理,并定期进行规划环评的跟踪评价。针对完成的规划在适用期限、范围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调整的,需要重新开展规划环评。规划环评得到的有关成果,要有相应的共享、公开途径,建设项目环评根据规划环评进行相应的环评内容及要求的简化。强调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环节。要重视并强调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全过程参与原则,强化规划环评在制定规划全过程中的参与度及积极性,优化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互动,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对规划的优化调整及指导性作用,从源头降低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完善规划环评评价技术导则、技术方法。根据规划环评内容及要求,结合各类规划内容,参照项目环评技术导则及方法,制定规划环评评价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等指导性文件,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3.4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的改革。优化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对于风险高、造成生态环境影响大、污染强的行业,要制定环评重点行业名录,加强环评方面管理。对于造成生态环境重大影响的冶金、采掘、生态类、医药、采掘等行业,都需要添加到行业名录。在日常环评管理中,也要重视鞣革、印染等行业聚合发展,以此使污染治理实现集中化,此类重大影响行业在规划环评中,必须经过省级生态环境厅的审查,而建设项目环评则是市级相关部门进行审批。重大影响行业名录之外,项目可以进行简化,节省环评管理资源。3.5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简化。对于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简化,能够有效节省环评管理资源,将环评工作重点侧重于重大影响行业名录中。目前,有以下几种简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3.5.1 豁免制。对于能够符合环评管理相关要求的建设项目,可以将其列为豁免名录,不作为环评管理目标。环评管理相关要求包含有:行业不与危险品或者毒害品配送、仓储等产生环境影响有关;不与环境敏感区相关的民生水利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碧道建设等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项目建设;与新增用地无关,且污染排放种类及数量不增加的建设项目;没有被建设环境分类管理名录列入的项目。3.5.2 环评告知承诺制。对于专业园区内开展规划环评,需进行环境影响报告编制的建设项目,可以实施告知承诺这一制度,但要符合相应条件:开发区或者其他区域中能够达成生态准入、规划环评要求的建设项目;相应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充沛的城市设施、房屋建筑工程、服务业及社会事业等项目;和新增用地不产生关联,同时不会使得污染数量及种类增加的扩建项目;省相关政策中所要求实施的告知承诺制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技术成熟,出现的生态环境影响能够通过监管执法进行纠偏的建设项目,比如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等。3.5.3 建设项目编制内容简化。对于达成生态环境准入条件以及规划环评要求的开发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要求和区域的规划环评进行联动,对以下方面进行简化:对于区域的规划环评中已经存在的环境功能区分、编制依据、环境现状评价和调查、环境敏感点、环境经济损益影响、环境影响预测等资料或者内容,再或者是区域定期环境质量跟踪监测资料、年度区域环境状况评估报告中含有的内容,都不需要再另外进行调查和编写;建设项目所实施的环保措施能够达成国、省污染防治技术要求,不需要对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过程中,要将报告书的章节减少,或者将其简化为边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对于环境评价编制的过程中,要免予张贴征求公告、展开网络平台信息的公开、环评报告书征求意见及公开要将时间缩短期限;环评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要全程进行环评相关信息的公开;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要进行简化环评管理,海岸工程中与海有关的部分,除了要单独进行立项之外,不需要进行另外的海边环评文件编制。此外,要重视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融合,对于固定污染源建设环评、排污许可证两者内容的衔接进行强化,要逐步进行管理要求的统一。排污许可申请、试点环评可以统一、同步进行受理审查。

4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环境管理中也会更加严格,但过于严格又较容易导致经济发展退步。为此,就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重视,保证其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保证环境有效管理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与发展,2018,138(01):35-37.

[2]李娜,尹中晓.浅谈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化工管理,2018(017):175.

[3]张爱平.基于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江西建材,2018(2):105-106.

作者:程红艳 单位:深圳市源清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