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

时间:2022-08-07 03:35:21

导语: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

摘要:分析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对突发性地质问题——地质灾害,通过了解其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等建立并完善不同的防治措施体系,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含义

1.1地质环境问题的含义。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类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质问题是由地壳和地层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则来自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两者综合的作用。正是由于地质作用的存在,从而引发地质现象及其持续的时间过程,这些地质现象的产生又将影响自然环境中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或者个体,对其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现象,即为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较为多样性,按照地质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原生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问题。顾名思义,原生地质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引起的,受到强烈的地质作用,如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现象及其他地质作用产生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如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按照地质作用的动力学形式可以分为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即是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海平面升高等。1.2地质灾害的含义。在地球生物和生态的逐渐演化和变化中,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或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诸多特点:比如具有偶然性、经常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地质灾害比渐进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往往会造成较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财产损害。所以在地质环境影响中,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质动力灾害和地质灾害结果,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力的作用分不开,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进行着生产活动,于是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破坏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不断地进行着生产活动,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形态及物质组成产生巨大影响,改变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即在引发地质灾害的过程中,人为活动在引发地质灾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关系

2.1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除地震之外,一般的地质灾害呈现出单独个体的形态发育,其不具备面状的特点,如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等,可以用“灾害点”的形式来表述。但也存在地质灾害的影响超出了以“点”形式的规模,形成一个范围较广,影响面积较大的地质环境系统,就会使得环境系统打破其平衡,经过逐步累积,就会改变地质环境内部的结构特性,从而产生地质灾害,也会产生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2.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相互影响。了解了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亦可知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加剧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这种相互影响在四川汶川地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发生地震时,除了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还会造成地表植被遭到毁坏,动物失去栖息地,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都是在地震中相伴而生的。以上可以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加剧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恶化程度。同样,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持续发展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条件,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在城镇中心或附近形成较大的降深漏斗,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波动,导致土层结构疏松,荷载力下降,从而引发地表建筑的变形及损坏,或造成局部的边坡失稳,从而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2.3地质灾害的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特别是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过程前,都会有一些以渐进性变化为特征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滑坡、地面塌陷发生前会出现墙体开裂移位、坡脚冒水、地下水位异常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对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中,要重视灾害发生的地质背景和成因分析。

3.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势条件复杂,存在较多的低山丘陵地区、高山峡谷地形,这样的地形地势特征几乎占据了我国土地资源面积的70%,而且我国位于地震带,地质活动频繁,再加上气候的影响,使得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较大,范围较广,灾害种类繁多,比如,我国一些山区经常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受灾地区多达上百个,一些铁路干线被毁,山区线路受到损坏。据一些数据统计,2019年因为地质问题引发的灾害多达6000多起,经济损失28亿元,由此可见,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非同一般。根据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多数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引起的。地质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结合地质灾害特点,应建立完整的预警体系,制定相应防治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给我们造成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4.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我国于2003年11月24日公布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这项条例的颁布是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以减少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4.1建立监测预警设施。对预警设施进行监测,这可以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这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求应急措施要从技术上入手,在技术上和预警管理上加大资金投入,当监测地区中发生异常变化,人员就可以利用技术完成灾害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做出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地质灾害,并及时应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能够在地质条件产生变化时,捕捉灾害前兆信息,通过应急系统相应的警示,提供避险决策、应急处置依据。根据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结果,采取搬迁、治理等有效措施应对高风险、重危害区域的隐患问题,并能有效结合治理工程和灾后重建工作成效,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利用双重目标。4.2建设调查区域。调查区域的建设主要是帮助工作人员能够更快对划分出的区域进行调查,进行判断和分析,随之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对周围的环境状况做出预估,通过调查和分析,人员要准确地判断出地质周围的环境情况,并推断出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要注意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和位置,提出合理的防范和预警措施,并配合相关部门启动应急响应。4.3做好搬迁治理建设。当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监测系统发出警报提示,就需要人员尽快对灾害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危害范围,必要时要及时做出搬迁防治对策,这可以帮助人们逃离险情,保障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对于所有的环境建设,需要人员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要考虑灾后防治和环境恢复工作,将环境恢复和搬迁工作结合起来。4.4应急系统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同样可以应用应急处理系统,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建立起相应的地质灾害处理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系统,人员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到达灾害现场,并对人员进行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到最小。4.5完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完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加强和完善科学技术研究,尤其注意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并对灾后重建工作和环境恢复工作重点关注,将科学技术当作重要支持和保障。对于现阶段来说,使用较多的是卫星、遥感技术等,为了保证这些技术都能发挥作用,需要工作人员注意利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观测,由于传统技术的影响,许多自然环境得不到监测,工作人员利用了高新技术,就可以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监测,在深入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利用高新技术,如互联网技术可以开展救援工作,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地质灾害部门需要迅速响应,因为该项技术关乎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对于此点来说,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可以提高灾后救援工作成效,方便救援人员掌握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灾害大小以及影响范围等,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准确提出解决方案。

5.结束语

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呈多样性,但主要由地质作用及人为活动引起。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问题比较复杂,二者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修旺.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浅析[J].四川建材,2018,44(04):79-80.

[2]陈围.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智能城市,2018,4(03):44-45.

[3]刘毅鹏.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5):131.

[4]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30.

作者:呼铁斌 单位: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