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研究

时间:2022-07-13 09:57:22

导语: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下,落实环保优先原则,做好林业生态修复工作,对支持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帮助。开展高质量的林业生态修复,既是对以往历史发展欠账的有效弥补,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林业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文章在辩证分析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联性的基础上,针对基层林业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分别从挖掘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构建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的指导体系、统筹兼顾林业生态修复的多重效益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林业生态恢复质量、推动林业事业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对高标准完成环境保护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自然恢复

在以往的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由于开发强度过大、浪费情况严重,对森林生态造成了破坏,影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快修复受损的林业生态,是基层林业部门的一项核心任务。除了要剖析受损原因外,还要从专业角度制定配套的修复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修复方法。不仅要恢复表面植被,而且要关注生态系统稳定、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对于林业生态修复工作,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才能满足环保工作要求,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1林业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1.1生态效益

将受损的林业生态重新修复,能够带来诸多的生态效益,这与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一致。例如,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的功能。林业生态修复可以使原本裸露的地表、山坡,重新被植被覆盖。在夏季多雨时节,防止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另外,森林还具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以及调节空气湿度的功能,林业生态修复对阻挡沙尘,减少雾霾天气,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以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也能够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

1.2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所带来的效益不仅仅停留在生态效益方面,林业的发展以及林副产品的生产,和林业带来的林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是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经济效益。现阶段,依托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林木利用方式逐渐从原来直接砍伐、销售,向更高级别的开发利用转变。

1.3社会效益

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推动新型林业产业的建设,新型林业产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帮助林业生态资源再生,实现林业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另外,随着林业生态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今后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破坏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届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修复和维护,从而彰显社会效益。

2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1林业生态恢复是环境保护的具体手段

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后,会相继地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林区内树木被大量砍伐后,地表土层裸露出来,在受到雨水冲刷后就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如果发生在较陡的山坡,还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另外,森林生态系统还可以发挥净化空气、固碳释氧、调节温度与湿度等一系列生态价值,如果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林区,由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开展实地调研后,明确原因、制定计划,然后组织开展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在林种空地重新栽种树木,增加树种的丰富度,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一段时间后,林业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正常,森林的多重效益又能够稳定发挥,这也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林业生态恢复可以看作是环境保护的一种手段。

2.2环境保护减轻了林业生态修复的压力

森林遭到滥砍滥伐、林业生态受到破坏后,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才能恢复到原貌。而对于负责修复林业生态的基层林业单位来说,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修复任务,期间很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森林病虫害等情况,对林业资源利用和森林经营效益造成负面影响。通过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切实履行环境管理责任,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整治力度,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林业生态的破坏问题,或者是最大程度上降低负面影响,从而减轻了林业生态修复的压力与难度。对于人手不足、条件有限的基层林业单位,以环境保护作为切入点,预防森林生态破坏问题发生,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必要前提。

2.3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都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在林业事业改革过程中,如何让林业生态保持稳定、使森林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是林业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虽然在开展工作的角度、采取的具体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会服务于林业事业发展。从生态恢复角度,让原本遭受破坏、利用价值降低的森林资源,通过修复后重新恢复利用价值,将林木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或者是发挥生态效益,对林业事业发展有支持作用;从环境保护角度,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可以帮助基层林业单位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避免了粗放式发展,也是支持林业事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当前林业生态恢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片面追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升

在开展林业生态恢复工作时,应当将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林木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根本目标。现阶段来看,一些基层林业部门对林业生态恢复的重要价值和根本目的缺乏客观认识,将生态修复当成了上级安排的一项普通工作。简单地认为只要在遭受生态破坏的林区重新栽种树木,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生态恢复中片面追求“量”的增加,将栽种了多少棵树、林区植被覆盖率等量化指标作为硬性标准。而忽视了“质”的提升,经过修复后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否稳定,林木资源的多重价值是否得到发挥等等,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重“量”轻“质”的林业生态修复,虽然在短期内来看成效显著,但是与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也是今后开展修复工作时应极力避免的一种情况。

3.2森林树种结构单一,资源开发力度不高

林业生态恢复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森林生态能够稳定且持续的运行,一来减轻了后期进行森林管护的压力,二来也有助于森林资源价值的更好发挥。对比来看,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基层林业生态修复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原先一些因为森林火灾、病虫害或者是人为砍伐等导致的林木破坏情况正在得到有效治理,裸露的地表也得以被植被重新覆盖。但恢复后的森林以单一树种为主,并且速生树种居多。虽然短期内可以快速成林,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树种比较单一,极易受到害虫、病菌的侵袭,进而带来严重的病虫害损失。除此之外,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低,砍伐出售林木仍然是主要的营收手段,由于附加值低,森林经营效益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恢复指导体系

对于已经遭受污染、破坏的森林环境,要想使其恢复到最初的状态,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林业技术人员从专业角度,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林业生态恢复方案。现阶段来看,基层林业部门虽然按照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林业生态修复的任务,但是人工修复痕迹过于明显,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对于林区内遭到破坏的植被,采用人工栽种树木的方式进行补充。但是应该选择哪些树种,能否保证森林生态稳定,以及生态恢复效果如何,恢复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缺乏科学的预案,不能做到提前应对。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生态修复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但是取得的效果比较一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4未能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森林资源价值的体现和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林区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于已经遭到生态破坏的林区,环境保护任务重、生态恢复工作难度大,如果在修复过程中没有协调好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还是将经济利润摆在优先位置,将会导致生态恢复的进程缓慢、质量不高。调查发现,部分基层林业部门虽然制定了生态修复计划,但是没有落地执行,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产生矛盾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内的经济利润。这种情况下,林业生态不仅没有得到修复,反而遭到了二次破坏,以至于林区内出现大面积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加。

4提高林业生态修复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4.1林业生态修复要坚持质与量并重

在修复受损林业生态时,比较常见的措施是分析受损原因、统计受损范围,然后制定恢复计划,并重新栽种新的树木,重新恢复林区植被。为了保证栽种的树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在追求栽种数量的同时,也要兼顾质量。一方面,应当从提高林业生态稳定性出发,尽量挑选多种类型的树木,其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进而提高了林业生态系统对病害、虫害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尽量选择安徽省本地树种。这些乡土树种环境适应性更强,成活率更高。在林业生态修复项目整合完毕后,以生态环境只能改善、不能恶化为标准,细化各职能部门在林业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任务分工。重点做好林业生态恢复后的维护工作,例如后期栽种后的树木没有成活的,应及时安排补种。只有做到质与量并重,才能让林业生态恢复质量得到提升。

4.2依托产业结构升级挖掘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加速林业产业结构转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才能让基层林业单位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重新投入到林业生态恢复、林业资源开发等工作中,最终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借鉴国内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考虑本地林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例如,依托区域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整合区域林业信息化工作内容,探索林业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相关规范,持续推进林业生态修复监测的网络化、信息化,形成智能化林业生态修复管理平台。林业技术人员借助该平台,随时掌握林区内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而为制定生态恢复计划、开发森林资源、防控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4.3构建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的指导体系

实践证明,以往林业资源管理中先开发、后恢复的粗放式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后期将会投入所得收益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资金,才能将林业生态恢复至原貌。因此,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林业生态修复,要在做好保护与恢复的前提下,有计划性、科学性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生态恢复的科技含量。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全国土地数据库,对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修复林业生态系统的区位差异进行动态监测,为林业生态修复方案决策有效制定、林业生态修复标准合理设置提供依据。在生态恢复模式上,也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对于遭受生态破坏的林区,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为林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使植被逐渐恢复。如果受损较为严重,自然恢复难度较大,再采取人工移栽树木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4.4统筹兼顾好林业生态修复的多重效益

林业生态恢复及时对以往历史欠账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和多重效益。其中,经济利益、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之间,既相互关联、密切影响,同时又存在冲突。如何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最终让这些效益实现兼顾,是林业工作人员在组织开展生态恢复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必须要明确的是,将生态效益摆在首位,这是实现其他一切价值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在林业生态恢复中,绝对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以此为前提,不断调整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尽可能减轻经济增长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唯有如此,才能让林业产业的价值得到永续利用,继而支持地方林业工作更好开展,以及推动林业事业改革发展。

5结束语

近年来,合肥市以“两山论”理念为引领,以加强环境保护为抓手,多措并举推进林业生态恢复,在提高森林资源储量的基础上,为林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持。下一步,应将林业生态修复列入年度重点民生工程,依据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建立公益林业生态修复点,建设、保护、利用边界防护林,构筑保护群众人民生命安全的绿色屏障。同时,积极推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实现森林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在基层林业工作开展、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春花,宋尚文,张建国,等.濒危古树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以孔子手植银杏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20(2):94-96+98.

[2]魏忠义,靳文娟.有色金属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修复效益估算[A].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会议交流材料[C].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2019:1.

[3]张妍.自然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服务研究———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理念与实践技术》[J].林业经济,2020(4):98-99.

[4]王明洪.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研究[J].经济师,2020(2):290-291.

[5]和丽群.试论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20(5):152-153.

作者:陈一佐 单位:东华(安徽)生态规划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