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进展及思考

时间:2022-09-17 08:56:30

导语:水环境保护进展及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环境保护进展及思考

1水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很落后的状态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发展更快。从2000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出。2000年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为99214.55亿元,而2010年的经济生产总值GDP为401512.8亿元,翻了四倍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但污水的主要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氮排放量等并未上升,而趋于稳定,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由于全国各地的环保部门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这是全国人民奋力拼搏的巨大成果。

2基本经验

(1)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应更好的实行,与此同时加强水环境保护的相应的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针对污水排放,利用严格的排污标准对工业企业进行监管,包括大力度地监管工业污水排放,对那些工业类违规排污企业严厉惩处。加强对各类污染源跟踪监测,尤其在集中排污口表现出问题务必尽早处理。务必做好监测水质和水源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

(2)大力加强水环境管理。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借助污染物利用掌控排放量来实现污染领域的缩小。对企业宜贯彻完善经营管理的方针举措,通过先进生产工艺的操作运转使物料的利用率愈加提升及污染物排放愈加减少。产业政策通过修定并借助行政、经济手段而使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从而让节约用水和清洁生产全面推广。创建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即划流域为单元,用河流为主线,用城镇作节点,推动流域管理提升监管职能和增强协调能力,为部门间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3)大力加强政府对环保的经费投入。政府对环境的投资比重逐年增加,鼓励并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2000年到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年GDP的百分比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比重缓慢增加。

(4)大力加强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充实环保管理机构。如图所示,2000年到2010年的环保系统机构人数增加了62819人,说明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

3我国的水污染问题仍然很严重

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认为,中国污水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以COD(化学需氧量)为例,水环境中中国的COD承载力为740.9万吨,全国首次污染源调查中显示,实际COD排放量3028.96万吨,超出环境容量四倍多。目前,超过水环境容量的中国水污染负荷较重,以南北方为代表特征明显,南方水质性缺水问题凸显,北方水资源匮乏,水量性缺水加速,生态用水极其匮乏。据环保部门2012年调查显示:全国淡水水质中十大水系31%及62个主要湖泊39%质饮用水水质均不达标,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生产和生活。中国处于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行列。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00m3,谓之资源型缺水。我国的体现尤为突出: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水源的水质距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相差甚远,故中国属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问题并存的国家。水污染问题在我国依然到了相当严重的阶段。据水利部2010年的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河流、湖泊书库各类水质比例的真实情况是:七大流域的IV类(处理后也不能饮用)以上严重污染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1.3%,其中不能用于农业灌溉的劣V类水质河长占29.8%;六大河流的IV类以上严重污染河长占84.9%,其中,劣V类水质占36.7%;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中,IV类以上水质占69.8%,其中劣V类水质占41.3%。

4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思考

(1)大幅度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比率和重复利用比率。据我国相关调查可知,水资源利用比率远低于50%,重复利用比率仅20%左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低效的水资源运转中致使浪费局面的加深加剧。我们应重点钻研污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借助对生产成本的管控,使企业稳定发展,呈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相得益彰。

(2)大力发展环境科技,研究提升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化解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是污水资源化利用,可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引发较好环境效益。以采煤过程中抽取的地下水为例,煤炭产量以全国12亿t而算,被污染矿井地下水约能抽排50亿m3,如若全净化成饮用水,那么所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将是很大的。此外,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工业冷却用水等皆为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有利举措。

(3)大力创新水资源的管理机制。例如,逐步提高水污染排污费,使排污费大大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当前,江苏排污费定位太低,较水资源补偿费用低的更多。

(4)大力宣传全民环保意识和节水理念。环保工作在与政府或相关部门密切相联的同时与每个公民亦息息相通,故此宣传力度应加大,全民提升环保理念,环境保护中全民皆出力献策。

作者:刘银 黄婷 马淑萍 查晶晶 缪应祺 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