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时间:2022-10-10 03:22:50

导语:山区公路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山区公路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1项目工程概况

根据《木垒县城-照壁山乡-三眼泉水库-石人子景区公路改建工程外业勘测验收鉴定书》,确认该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车速为20km/h,路面宽度为6m,路基宽度为6.5m,各侧土路肩为0.25m,挖方边坡土方主1∶1,石方边坡为1∶0.25,填方边坡为1∶1.5,路拱横坡为1.5%,小型排水沟造物设计洪水频率为1/25。此外,桥涵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桥涵宽度与路基宽度一致。其路面结构形式为“1cm下封层+15cm级配砾石基层+天然砂砾底基层+4cm沥青混凝土面层”。

2山区公路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由于山区公路工程项目路线长、面积广,在施工和营运期间会对周边的社会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工程的前期目标之一是处理好公路工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通过对技术指标及路线方案上进行科学性的取舍,以尽可能地弥补公路工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为最大程度地完善及提升公路整体环境质量,公路在设计阶段时应考虑当地环境,以“综合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设计的主要原则,从而实现合理性、科学性的开发和利用环境[2]。“以防为主”作为最有效的环境保护举措,其重点体现于公路设计对于当地环境重点地区及各种环境保护项目,如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的退让。若出现局部环境受工程项目影响较大的情况,应对环保举措及工程方案进行多个方案的对比工作,如此才可实现山区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山区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达到协调统一的发展。

3公路建设

3.1路线设计

在进行道路布线工作时,应充分应用旧有道路的路线类型,对于没有达到线型要求的旧有路段采取重新展线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在施工中大填大挖而对周围的草原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3]。以“减少工程造价、降低路基高度、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原则,路线应根据旧有道路布设段落,路基填高应根据旧有道路路基处治方案、拟定路面结构层厚度、道路使用情况来制定,而对于桥涵路基高度控制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度的调整。

3.2取土坑及弃土坑设计

公路工程的路基填土施工中,主要采取集中取土的方式,具体根据环境保护标准,对取土的深度及范围进行确认。由于在进行取土施工操作的同时需要进行弃土,为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节省用地,在进行路基弃土工作时,应严格执行在指定弃土坑堆放的准则,不可随意倾倒土坑,且在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平整工作,以利于植被恢复。该项目全线设有取土坑及弃土坑各一处,以最少程度占用土地为目的,取土坑及弃土坑处于该路线K0+000右侧600m上游河床400m范围,在进行合同段清表时,弃方工程量不将腐殖土方计入在内,可将其堆放于路基两侧,并在路基施工结束之后撒在边坡上,起到提升植被恢复效率,保护环境的作用[4]。

3.3料场位置

按照实地勘察,对以下两处料场位置进行合理设定可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a)混凝土预制场1处混凝土预制场设于起点木垒河河床内上游500m处,距离上路桩号600m,其平均运距为4.4km,上路桩号为K0+000,由于该地地势较为平坦,且距离草场较远,而与水料场及砂石料场则较近,因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b)沥青混凝土拌合场1处沥青混凝土拌合站设于S303线K387+000右方河滩内,其平均运距为17.9千里,上路桩号为K0+000,由于该地地势较为平坦,距离料面层场较近,且远离草场,因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

3.4施工期间注意事项

工程施工期间除以上措施可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外,还需注意以下五点:a)由于本项目位于旅游区内,路线贯穿林地、草原及山岭等自然区域,在进行施工时,区域车辆通行可采取施工与通车同时进行的方式;b)施工时,必须到指定料场进行取料,严禁出现就近挖坑取料的现象;c)为避免具备防尘功能与保持水土功能的原生地表遭到破坏,施工车辆必须在指定路线行驶,不可任意穿越自然区域;d)在施工期间,应保证相关路段沟渠及河流流通顺畅,避免农业灌溉受到影响,预防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做到节约用水,严禁将垃圾及各类污染物质投入河流当中;e)施工期间,对于经过居民住宅区的路段应做好防尘工作,以降低施工期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在该路段设置相关标志,保证行车的安全性。

4环境保护

随着公路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公路的修建及运营工作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如何将环境保护的观念应用到工程设计当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本项目为尽可能的降低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当中对周围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危害,通过在平纵线型的配合、路线的布设、取土弃土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沿线绿化工作、各类结构物的布设、工程防护等方面采取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原生地表、农田水利、植被的破坏。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粉尘,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损害,因而对位于人口密集的环境敏感区域,在进行作业、粉状材料的堆放及运输等工作时,应运用帐篷进行遮盖,同时定时实行洒水工作,保证空气湿润,降低飞扬的粉尘对农田及大气的污染[5]。对于混凝土预制场、沥青及混凝土拌合站等的位置应设定在料场附近,并远离自然区域。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弃物资及废渣等,应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清理及平整工作,将弃渣运往指定的弃渣场。施工结束后,在施工期间所搭建的临时建筑以及占地等均需拆除,恢复当地原始样貌。施工人员在撤离施工场地之前,必须对受破坏的使用场地进行相应的处理,除拆去临时居住建筑物外,还需要对环境进行清洁工作,以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的要求。工程全线禁止出现随意挖、采倒废弃物现象,对于废弃物应投到弃土坑内,并进行必要的掩埋。工程取料必须到指定取土坑,此外,由于取土坑同时作为该工程的弃土场,因而不可任意到路线两侧取土。取料结束后,需运用推土机将取土坑边缘平整为贴近自然洼地状态的斜坡。

本文作者:任炜工作单位:新疆新纪元公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