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规模发展探索

时间:2022-09-06 03:56:24

导语:海水养殖规模发展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海水养殖规模发展探索

规模化养殖是改变传统粗放式养殖模式、解决资源空间减少、提升水产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结合青岛实际,近期对加快海水养殖业规模发展做了调查,并就下步发展思路和措施做了探讨。

1青岛市海水养殖业现状

青岛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比较突出,全市管辖海域1.22万kmZ和710km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全国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均起源于青岛,有着良好的海水养殖产业基础。2009年,全市深水抗风浪网箱达到1800多个,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65万m3水体,养殖品种由单一的鱼类养殖发展到鱼、海参、虾并举,养殖区逐步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池塘改造养参面积达到0.3万h扩(4万多亩),并形成了多处千亩以上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在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下,全市海洋渔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9年,全市渔业总产值335.7亿元,占海洋经济的22.3%;水产品总产量110万t,其中,海水养殖80.3万t,占73%;全市实现水产品产值104.7亿元,增长10.2%;渔民人均纯收人12800元,高出农民人均纯收人38.3%。渔业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沿海镇村经济发展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存在问题

2.1养位规模小,且呈逐年缩减趋势

目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33.3h衬以上)累计3.6万hmZ(54万亩),养殖业户1.5万户。而大连、宁波海水规模养殖面积为27.3万hmZ(260万亩)、4.2万hmZ(61.5万亩),分别是青岛市的4.8倍和1.14倍。大部分养殖池塘是在原有虾池基础上简单开挖改造形成的,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进排水系统、供电等不配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港口、旅游、修造船等相关涉海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批渔业项目从海岸线上撤出,沿海养殖水域被大幅度缩减,养殖渔民“失海”现象日渐凸现,养殖水域利用结构性矛盾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市约有1.3万hm,(20万亩)养殖水域滩涂被占用,占海水养殖总面积的40%多。与此相比,海上空间资源还有很大开发潜力,青岛市10m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1273k时,30m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9165k衬,但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率仅占2%,一巧m-一40m海域利用率更低,目前国际上海水养殖区域已拓展到负几十米,深海养殖开发利用空间很大。

2.2主导产业弱,市场竟争力不高

据调查分析,全市海水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能力不够,缺少拉动渔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从加工环节看,海水养殖产品加工粗放、产业化链条较短,难以达到靠加工带动养殖产品增效、实现渔民增收目的。从市场竞争看,由于缺乏具有自身特点品牌培育,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不多,市场占有率不高,始终没有摆脱内销束缚(当地销售占70%)。

2.3经营管理粗,养殖效益不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海水养殖先后兴起了虾、扇贝、鱼类和海参、鲍等养殖浪潮,均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多年来,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直接影响了养殖业的规模发展。胶南90%的虾池由沿海村养殖户分散经营,且发包期年限不等,短期内实现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和规模开发存在难度。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不少养殖场放苗过密,超过环境容量,影响产量效益。胶州杂色蛤养殖,从最初的每667mZ放苗几十公斤到现在的500多公斤,致使杂色蛤生长缓慢,养殖效益下降。

3发展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整合水产养殖规模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资源、市场、科技、投资等诸多方面,必须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一是由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在深人调研、摸清底数、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海水养殖业发展规划和比较具体的分区、分类指导性计划,明确发展布局、品种结构、产品层次、质量要求和市场目标,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规划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区,形成规模布局、集约发展的养殖新格局。二是尽快出台《青岛海洋功能区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指导沿海区市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加快引导水产养殖从岸线向陆上、从海面向海底、从近海向外海转移。三是加快海水养殖业规模发展。发展海参、鲍、虾、蟹混养,提高立体化养殖效益。当前,在对全市适宜发展海水规模养殖的虾池进行调查基础上,抓紧制定养殖规模标准,合理确定养殖面积,加大整合力度,突出搞好内部设施配套以及道路、供电、绿化等建设,尽快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示范区。争取利用2一3年时间,建成3处66.7h衬(1侧刃亩)以上规模养殖示范区。

3.2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品种

一是深人调整海水养殖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将海参、鲍、对虾等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力争3年时间打造几个产值过5亿元、10亿元的优势品种,形成支撑全市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二是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养殖模式。重点推进高标准规模化健康养殖,突出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海参、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模式,尽快形成一批海水养殖高效生产基地,扩大海珍品和高价值海水鱼精养规模,提高海珍品养殖比重。三是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当地海产品加工生产。鼓励现有从事水产品来料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组织开展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当地海产品加工生产,拉长海产品加工链条,提高海产品加工附加值。

3.3培育品牌,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

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地方品牌走出去,必须把品牌创建作为推进海水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充分借助现有海水养殖基地优势,扩大名特优珍稀海洋生物养殖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依靠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海水规模化养殖深加工搞好配套服务。积极扩大本地自有水产品加工出口规模,利用改造、扩建、新建相结合的办法,推进渔业产品精深加工进程,形成养殖、加工、出口“三驾并驱”格局。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海洋食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海洋食品,打造青岛海产品知名品牌。

3.4政策扶持,促进规模化养殖业健康发展

对于实施池塘成方连片改造达到一定规模的,市里可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一是整合全市有关涉海产业扶持政策,在金融信贷、技术更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为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如建议将海水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纳入金融支持范围,出台养殖用海使用权抵押、评估、担保办法,凡在本市取得海域使用权和养殖许可证的,可按中介评估价的50%贷款,其抵押资格在主管部门确认、登记后,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鼓励海水养殖业加快发展。二是依托驻青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大力实施“渔业科技人户”工程和渔业科技培训行动,开展海水养殖品种更新工程、养殖模式创新工程和技术推广人户工程,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三是设立规模化养殖业发展扶持资金,对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按规模、条件等给予一定资金扶持,调动更多企业和个人发展规模化养殖积极性,重点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基地建设。四是加大对海水养殖业合作社扶持。由于养殖合作社大多在当地成立,且大多有养殖基地,在整合资源、发展规模养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当前应加大对海水养殖合作社支持,形成海水规模化养殖的先行者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