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1-02 08:47:03
导语: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我国入世以来,与欧美发达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经贸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贸易摩擦的特点
1.1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日益增多
根据WTO统计,在其成员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例中,大约每7起案例就有一起涉及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1997年~2004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700多起针对我国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调查,其中反倾销案件将近650起,涉及商品4100多种,且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的要案、大案居多,其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居高,10年来累计达310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和欧盟地区形势最为严峻。
1.2贸易摩擦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形式多样
一方面,我国不仅与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而且与印度、南非、墨西哥、东南亚等相关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另一方面,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领域不仅包含货物贸易,而且涵盖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诸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认证、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检疫标准等。
1.3贸易摩擦从单个产品的倾销与反倾销日渐扩散到针对某些产业的贸易摩擦,甚至涉及政策和制度层面
国际贸易摩擦从微观经济层面扩散到宏观经济层面,投资摩擦,政策制度摩擦,技术性贸易摩擦手段日益隐蔽化,显然在今后贸易摩擦的处理问题中,不仅仅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谈判,而且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创建等方面主动配合,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1.4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类型
由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规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属于合规贸易壁垒,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下成为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反倾销依然是构成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我国的特别保障措施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独有的隐蔽性、有效性、灵活性、歧视性为各国纷纷采纳,成为对外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
2我国贸易摩擦的原因
2.1各国之间体制、习惯、风俗、文化价值观及其对贸易理解的不同引起摩擦
由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容易导致贸易摩擦,比如韩国与日本,日货在韩国易遭到排斥,法国、加拿大倾向于抵制美国的文化商品进口,广大发展中国家防范抵制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渗透,积极发展本国文化产业。一些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造成部分国家对我国的恐慌,排挤抵制我国产品出口,从而高筑贸易壁垒。
2.2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和缺陷增加了贸易摩擦的机会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虽然相比GATT更具统一性、效率性、强制性,但是仍然存在规则内容太过粗略,相关条款过于模糊,操作性不强,由于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导致有关进程和操作程序拖延,案件审理期限过长,相关专家组设置,案件审理的公平性、透明度有待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话语权等诸多问题有待改进。
2.3企业的政治经济行为和利益相关
集团的竞争引起贸易摩擦工会、行业协会、产业群体、行业组织等作为一个个利益共同体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联合起来,借助其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维护自身利益,打压对手,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2.4贸易自由化趋势下进行贸易保护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不可逆转,这要求各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消除贸易壁垒,但由于工业化进程速度各异,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他们的民族工业和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薄弱,为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发展民族产业,进行更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成为必需,新贸易保护主义应运而生。各国利用反倾销等合法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的经济贸易利益与经济安全,营造公平的贸易竞争环境。
2.5我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相对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15.7%的速度高速增长,迅速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2002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57亿美元。2004年贸易顺差为319.8亿美元,2005年达1019.17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高达1774.76亿美元。我国长期的贸易增长和贸易顺差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其纷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从我国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且我国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美、日本、中国香港、东盟等国家或地区,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出口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所以一旦主要的出口市场发生各种不可控的变化,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内经济稳定产生严重打击。
2.6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的创新能力不强,各项技术认证体系与国际标准仍有差距
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各类企业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盲目扩大出口,低价竞销,恶意竞争,同时,行业协会功能尚不健全,对违规企业的约束惩罚机制欠缺,再加之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国内的相关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技术标准、环保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由于发达国家主宰当今国际经济体系,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包括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知识产权等众多领域,导致我国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出口容易遭到国外的抵制。
2.7我国经济体制、市场体制、外贸体制等存在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在各个方面向世贸组织规则不断靠拢,但仍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出口领域低了价竞争、恶性打压等企业运行不规范,经营秩序混乱的情况,这不仅降低了我国出口经济的效益,同时极易引起外国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此外,我国在WTO框架中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使得各国更容易对我国随意按照第三国(替代国)标准计算产品的正常市场价值,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生产条件、经济技术水平、资源等要素价格、劳动力价格相差甚远,使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
3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
3.1政府层面
(1)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防止美欧等发达国家频频以我国产品不符合其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环保标准为由抵制我国产品出口,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加大对外交涉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公约谈判和多边贸易谈判,让更多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3)政府应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整顿外贸出口秩序。建立完善相关的竞争法规,合理控制出口价格,出口数量,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共同抵制低价竞销的恶意竞争行为。(4)政府应建立双边救济、多边救济、区域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贸易救济机制,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5)建立完善我国的贸易摩擦争端解决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为主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和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政府作为对外贸易的主管部门,必须正确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借助政府力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更要迎难而上,迎接风险和挑战,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团结一切力量形成完善的贸易摩擦争端解决机制。(6)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针对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市场集中,坚持扩大内需,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加大中西部投资力度,这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潜力和巩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散风险,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可能出现的“产业空洞化”现象。(7)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
3.2企业层面
(1)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转变经营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环保标准,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尤其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企业更应该自觉使用国际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质量保准,以此,更新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流程,进行全程的环保和质量控制,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的外贸出口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贸易品牌,实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2)企业应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外贸出口战略。一方面,“引进来”即企业积极大胆引进外资,合资经营或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走出去”即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就地生产销售,降低成本同时有效绕开贸易壁垒。(3)企业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应诉。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国际贸易协议相关条款等,积极与发达国家磋商谈判,阻止发达国家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进行贸易保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致力于修改不平等的国际条约。(4)企业应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积极培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善于经营、精通管理、有能力解决贸易争端方面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建立优秀国内外人才储备机制。(5)企业正确运用补贴政策,制定合适的定价策略,避免不符合WTO规则的各种补贴。
作者:张援舒 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黎.国际贸易问题[J].经贸论坛,2005(11).
[2]陈江生.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及其对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
- 上一篇:贸易便利化发展制度性障碍与对策
- 下一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相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