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失衡成因
时间:2022-08-22 10:26:29
导语:中国贸易失衡成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贸易逆差向持续顺差转变的一个过程,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进出口差额数据,利用Excel制作出条形图和线形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为进出口差额。如图:大致可以把我国贸易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时的中国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贸易逆差为主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12年中有10年处于逆差状态,累计逆差46840百万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万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贸易顺差逐步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逐步增加,在这个阶段,除1993年出现12220百万美元的逆差外,均为贸易顺差,累计顺差14380百万美元,年均顺差2876百万美元。
(三)1995年—2006年,贸易顺差高速增长阶段。
该阶段,贸易顺差持续增长,1995年—2006年的12年间累计顺差高达495900百万美元,年均顺差41325百万美元。显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巨额的出口贸易顺差,大大的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2007年—2009年,贸易顺差缓冲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处于贸易顺差的环境中,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差额在2011年相对有所下滑。在这三年里累计顺差达到758145百万美元,年均顺差252718百万美元。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我国的累计顺差以及年均顺差仍在增长。
(五)2010年以来,贸易顺差继续高额增长。
走出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我国贸易顺差继续快速整张。在2011年—2012年,贸易顺差额达到了148.68%的增幅。纵观我国自改革开放35年来贸易平衡状况,我国贸易顺差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情况,每年的贸易顺差增幅大致为向上增长的趋势,这也表明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的加大。
2中国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逆差到顺差。并且从1995年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贸易失衡的原因。
2.1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从我国的贸易产品上来看,我国主要出口钢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主要以农产品﹑高科技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的这种贸易格局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个经济活动组织从事生产活动时的各种投入。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最丰富生产要素(资源)的产品(即使用廉价要素比例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最稀缺资源的产品。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而且廉价,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欧盟核心成员国和美国均属发达国家,人口相对稀少,但是资本和技术相对丰裕。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锅炉零件﹑光盘驱动器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机电产品和玩具鞋靴﹑服装等生活消费品,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航空器﹑光学仪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级晶体管等高技术产品。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样一个例子来分析这样一点,美国苹果手机零部件的生产大都设置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因为相比较来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很丰富,而且付给工人的工资相对也较低,所以发达国家将工厂设在发展中国家以获取利润。显然,中美﹑中欧贸易的商品结构符合国际分工及资源禀赋理论,各自在相对资源比较丰富的产业上形成顺差。
2.2国际产业转移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占到GDP70%以上,使其制造业加速向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世界经济出现“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格局。纵观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概况,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1)把产业革命发展起来的以传统机械技术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发达国家将一些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转移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例如:石油﹑化工等。这也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较重的现象;(3)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将一些高科技产品生产的下游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例如电子产品的组装业,富士康就是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4)发达国家之间形成联盟,为了提高高科技技术水平和扩大国际贸易的需要,将相对较弱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比较优势,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合作。国际产业的转移潮流下,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在国际分工占比较优势的主要在于低附加值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投资建厂的多为出口导向型的中小跨国公司,主要投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产品。结合我国的资源优势和国外的资本和技术,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大增加,FDI和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第二,我国处于东亚加工制造基地的位置,我国的贸易顺差大部分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顺差转移。中国处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最末端——加工组装阶段,很多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据专家估计,在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贸易额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绕路出口)而产生的。因此,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加,涵盖了我国从日本﹑韩国﹑东盟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增加值,我国的贸易顺差中包含了这些国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转移。
2.3国内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过剩,是指人们通过投资建设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超过了人们正常的使用能力和购买能力的的状态。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生产,企业的单位生产能力增加,使得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而且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以及多方投资的崛起。形成过度投资,给我国的钢铁﹑电解铝﹑焦炭﹑黑色金属等行业带来大量的生产资金,形成了过大的生产力,众多的企业堆积大量的库存,在我国对这些商品的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给商品找出路,只能不断对外出口产品,这也就造成了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大量增加。出口的大量增加也就带来了贸易的顺差。
3加快我国贸易平衡的几点思考
3.1协调内部结构性
根据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包括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我国在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投资和净出口的大量增加,虽然带动了国民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也使得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要做到协调内部经济结构,首先就得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提高消费率,增加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公共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敢于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改善我国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问题。再次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逐步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降低高耗能,高资源性以及高污染行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改善发达国家将重工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最后就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发展民营企业,并给与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以弱化我国出口加工型的角色,加强自身发展,以平衡国际收支。
3.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在重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也较大,要想改善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就要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转变贸易增长的方式。近几十年来,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靠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这使得其他国家认为我国是以倾销的方式掠夺市场,加大了国际贸易间的摩擦,并且高能源产品的出口,也进一步加重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该从政策上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更多的出口优惠政策,相反地,增加高能源产品出口压力。大力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向高科技﹑高性能产品的出口迈进。以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3.3调整外资政策
长期的贸易顺差积累,造就了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为了稳定汇率,我国不得不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人民币的压力持续增大,同时也蕴藏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威胁。长期外向型的经济政策,也使得国内的资源配置向对外经济集中,尤其是在我国的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和政策资源上。虽然我国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上占有比较优势,而且资源丰富,但这并不利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外国加大了对我国各个行业的投资,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和控制力,加重了对我国资源开采利用的局势。所以我国应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对外投资,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跨国公司,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并购外国的一些企业,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以及零部件等的生产转移到国外,有效地降低我国的出口,改善我国贸易失衡的现状。
4结束语
我国国际贸易的失衡不仅给我国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也使得我国资源的不断外流,加大了环境的污染,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国际收支的改善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对我国贸易失衡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加快我国贸易平衡的思考,使我们能更加正确的看待我国的贸易发展。
作者:魏媛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 上一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贸易伪报下的中国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