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1:24: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贸易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贸易论文

贸易伪报下的中国贸易论文

一、理论模型构建

贸易伪报下的资本外逃是一种隐蔽的非法行为,其规模难以直接测算。由于贸易伪报下的资本外逃是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数据统计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入手,通过分析主要的可观测因素,进而间接测算出贸易伪报下资本外逃的规模。

(一)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国际收支账户分析方法,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主要受以下5个因素的影响。

1.贸易双方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

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如统计辖区不同、运输时滞不同以及再出口内涵不同①等,都会造成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统计差异。但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其对双方贸易数据统计差异值的综合影响是有限的。

查看全文

便利化中国贸易论文

一、贸易便利化提出及兴起的原因

(一)贸易便利化的提出

1.WTO与贸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作为一种便利化全球贸易的综合性方法,是1996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中被增加到WTO日程中的。这次会议为四个“新加坡议题”之一的贸易便利化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建议,并授权WTO货物贸易理事会﹙WTOGoodsCouncil﹚启动相关的工作。此后,在2001年WTO发起的多哈会谈部长级宣言中,贸易便利化开始引起各国注意并被广泛认可。部长们同意在2003年坎昆第五次WTO部长级会议上启动关于贸易便利化的正式谈判。而多哈部长宣言也同时提出,WTO货物贸易理事会将开始审查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GATT第Ⅴ条﹙过境自由﹚、第Ⅷ条﹙与进口和出口有关的费用和手续﹚以及第Ⅹ条﹙贸易法规的出版和管理﹚内容,并确定WTO各成员国在程序简化方面的需求和难点。2003年在坎昆举行的部长会议陷入“坎昆僵局”,而是否将四个“新加坡议题”包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是导致2003年坎昆WTO部长级会议失败的原因之一。尽管此次会议失败,但各方却就将贸易便利化作为2004年“七月一揽子决议”﹙JulyPackage﹚协商议题达成了一致。“坎昆僵局”实质被打破是在2004年8月1日的日内瓦会议上。在此次会议上,各国同意就贸易便利化开始正式的谈判。2004年10月12日,贸易谈判委员会正式成立贸易便利化谈判小组。截止到2005年12月举行的香港部长级会议前,贸易便利化谈判小组共进行了11次会议,收到100多个成员国共60多份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建设性提议。可见WTO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议题,各方已逐渐接受将其作为未来可深入谈判的重要内容,并在各方不断努力协调下逐渐取得进步。

2.APEC与贸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明确地出现在APEC的正式日程中。APEC贸易投资委员会是在1993年建立并且在1995年大阪议程扩大了涉及范围。委员会的四个主要领域是: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贸易便利化、透明度和反腐败以及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1994年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承诺“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并设定茂物目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发展经济体到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投资。1995年APEC大阪会议通过《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简称《大阪行动议程》﹚,将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确定为APEC进程的三大支柱。自1994年APEC设立“茂物目标”、1995年大阪会议批准通过《大阪行动议程》以来,APEC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近些年,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不断加快。2001年,APEC上海会议通过了“APEC贸易便利化原则”,成为指导和规范成员经济体采取贸易便利化行动的基本框架。随后达成的《上海共识》,提出5年内将区内贸易成本降低5%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2002年第十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和“贸易便利化行动和措施清单”,各成员方据此行动计划将在2002—2006年内将各自贸易交易费用降低5%。后来,此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被称为“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C﹙简称,TFAPC﹚”。“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C”涉及到了与贸易便利化有关的四大领域,即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2006年,APEC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宣布TFAPC顺利实施,上海目标顺利实现。2005年,釜山会议通过“釜山路线图”,提出2007—2010年间区内贸易交易成本再降5%的目标。为此,APEC提出了“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简称TFAPⅡ﹚”。虽然“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仍然集中于海关程序、标准和一致化、商务流动以及电子商务等四大领域,但是对其具体行动和措施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海关程序是“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Ⅱ”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包括贸易相关程序的无纸化、自动化。2012年,APEC评估报告显示,2007—2010年间,TFAPⅡ降低APEC区内贸易成本5%的目标已经实现。可见,APEC贸易便利化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继续深化区域内贸易便利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贸易便利化兴起的原因分析

至少有两个原因使得贸易便利化在未来国际贸易领域会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一是尽管传统的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已大幅降低,但因繁琐的海关手续、行政程序等带来的贸易扭曲仍然存在。这些冗余复杂的手续和程序给贸易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合规成本和延误成本,且在传统贸易壁垒所带来的贸易成本不断降低的背景下,非效率的贸易流程所带来的贸易成本更加凸显,这使得以简化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为宗旨的贸易便利化恰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与贸易改革有关的发展议题要取得多边进展正变得越来越困难,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国家缺乏实质性改革意愿,因此,一些想要进行贸易改革的国家开始寻找新的选择,贸易便利化便进入这些国家的视线。这些涉及贸易便利化的改革可以单方面进行,故与WTO所主张的非歧视性原则不相矛盾,且能通过有意愿改革的国家自身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继续推进贸易改革的进程。总之,贸易便利化作为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增长、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个新方向,被WTO、APEC等国际组织看作是乌拉圭回合的补充以及达成茂物目标的重要引擎,其发展标志着世界贸易翻开了贸易自由化深化和发展的新篇章。

查看全文

新贸易的政策调控与中国贸易发展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作了调整,主要体现在更多地寻求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等,这些调整对我国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调整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政策调整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贸易逆差与经济滞涨随之出现,美国开始中断二战以后一直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掀起了战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为了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以关税措施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人们将这一思潮及其政策表现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

新贸易保护主义自产生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以配额、补贴、许可证等非关税手段为主,竭力推动本国产品进入外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贸易保护主义一味的单边保护措施不断遭到国际报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新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保护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新的国际背景使西方发达国家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作出了调整。

1.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

查看全文

欧盟化学口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了欧盟新的化学品政策(REACH法规),分析了REACH法规对于我国的影响,认为REACH法规实际上是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行业和企业影响面较大,提高了中国企业出口到欧盟的产品成本,降低了竞争力,提高了对欧盟出口产品的贸易风险。因此,我国应积极应对该法规,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企业应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应对,以求“破壁而入”。

关键词:欧盟REACH法规;技术贸易壁垒;竞争力

REACH是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简称(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ofChemicals),该法规是欧盟关于化学品的新法规,是欧盟出于保护环境而出台的一个新政策。REACH法规的实施,对以出口欧盟市场为主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场强烈的风暴。REACH法规实际上是进入欧盟市场的一道较高的“技术贸易壁垒”,它要求向欧盟出口产品的生产商或进口商对其生产或进口的产品,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注册,而由欧洲化学品管理局进行评估、授权和限制,未按期履行责任的企业将无权进入欧盟市场。那么,中国企业如何“破壁而入”,进入欧盟市场呢?首先我们需要对REACH法规进行深入的分析。

1REACH法规的要点分析

根据REACH法规的规定,欧盟在赫尔辛基成立了新的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专门负责REACH注册、评估和授权工作。而总的来说,REACH法规主要包括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这四个管理监控系统。

1.1注册(Registration)

查看全文

中国贸易合作与服务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贸易额和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逐年增长,服务贸易的范围在逐渐扩大,结构日趋合理。但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目前迅猛发展的区域贸易合作为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提供了一条重要可行的渠道。

关键词:服务贸易区域贸易合作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查看全文

欧洲对中国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论文

自1975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85年5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查看全文

形成中国贸易恶化的原因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贸易恶化论对中国贸易条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贸易条件国际贸易贸易恶化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查看全文

变动趋势角度下的中国贸易论文

一、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

(一)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趋势

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有: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增长,不断地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管理经验,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资本以及大型设备等产品的需求。同时,在中国国民收入不断的提高下,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也在不断地增加,提高了中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国家市场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如:船舶的进口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上涨了219.74%,而自动化数据处理翻了164.67倍。由此可见,中国出口的工业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出口价格指数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在中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增强的背景下,由于提高的幅度没有进口价格指数大,中国贸易产品附加值一直处于国际分工低价值的链端。同时,一些出口商品还存在着恶性低价竞销的现象,导致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不断地恶化。如:在丝绸的出口上,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降价幅度是84%,而在大葱的出口上,中国对日本的价格降低幅度是62%。在恶性价格贸易竞争中,不但丧失了应用的贸易利益,还加重恶化了贸易环境,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其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从1981年到1998年,由105.6上升到了123.1,是在波动中上升的;从1999年到2008年,由118.9下降到了87.7,在这段时间中,中国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是在波动中下降的。

1981年到1998年,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19.87%,同期进口价格指数下降了31.26%,而从1999年到2008年,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几个指数都有所上升,各上涨了204.2%和312.7%。由于恶意低价竞争,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没有定价权。如:中国在世界上是钨生产和出口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滥挖滥采和恶性循环竞争,使中国失去了钨定价的话语权。在波动中,中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只在1984年和1985年之间有反弹,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81年到2003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大,进口价格指数却在增加,而到了2003年以后,攀升的幅度不断地加快。但是,出口价格上升幅度是56.84%,而进口价格指数的曲线上升幅度是119.38%,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和国民收入不断的提高,在国家市场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提高了中国对一些先进管理经验、资本以及大型设备的需求,导致中国对这些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一些进口商品中,一些自动化数据处理的进口价格提高了164.67%,而船舶的进口价格提高了219.74%。第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中国提高了社会总体福利,提高了国外奢侈品的进口价格。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增加了中国对耐消品的消费能力,从而导致进口商品提高了进口价格。第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加深,近些年来,加工贸易已经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一直处于国际分工的低价值链端。降低了中国加工和组装产品的贸易附加值,从而导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格很难得到增加。第四,目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基数还比较低,但是随着中国不断加深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地提高了国内的劳动生产率,导致了产品单位价值的下降。并且随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向制造业部门的流入,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向国外子公司出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方法,没有采用国际市场所决定的价格,在公司的内部实施了“价格转移”经营策略,从而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不断地上涨。另外,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工业制品具有很大的地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从1981年到2008年,出口商品结构有1.15上升到了17.35,受到工业制品价格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如图5所示(戴勇等,2007)。

(二)中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收入贸易条件在1981年到2008年期间,收入贸易条件从11.8上升到175.3,是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04年和2008年是下降的趋势,如图6所示。而通过出口数量的扩张,中国改善了收入贸易条件,从1981年到2004年,收入贸易指数上涨了16倍,属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从表面上看,中国收入贸易条件获得了贸易利益,得到了改善,但是从实际上来说,在中国总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的比重不断的增加,对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1991年的时候,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17%,而到了2008年的时候,就增加到了55%,已占总出口额的一半。其次,一般情况下,外商投资的形式是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主导地位,使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受到了限制。同时,一部分跨国公司是由于“价格转移”设立的,实施的是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策略,直接导致中国进口价格的虚高。在存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情况下,作为贸易利益的一个绝对量的衡量,收入贸易条件很难真实地反映中国贸易利益的变动。

查看全文

浅论中美贸易摩擦解决

收藏到网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书签收藏到新浪ViVi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近十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双方贸易额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明显,且贸易额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内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事件的解决机制。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原因解决机制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查看全文

学院国际贸易类人才素质培育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已全面放开,中国经济已全面融于世界并快速发展,同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数量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加快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理论懂、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开展对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基础和关键。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1]。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为三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商)[2];有的认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3];还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共5个方面进行考评[4]。有关专家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和健康的身体;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5]。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修业期满,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身心品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见图1)。

1.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特征

通过长期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