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贸易业务风险管控分析
时间:2022-09-29 10:52:38
导语:企业贸易业务风险管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贸易类的中央企业/国有企业的贸易经营规模随之扩大,企业所面临的贸易业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文章结合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管控,健全企业贸易业务风险全过程管控”,规范贸易业务运作,加强风险管控,不断降低业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稳定提升。
关键词:贸易业务风险;业务范围;事前管控;事中管控;事后管控
近年来,随着大宗商品贸易业务风险的爆发,国资委高度重视,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大宗商品经营业务风险防范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关于中央企业融资性业务风险有关情况的通报》等文件,但个别企业在风险管控上仍存在疏失,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审慎选择贸易业务范围
综合考虑企业性质、所处行业、业务风险、上级单位相关规定等,把审慎选择贸易业务范围作为风险管控的第一道铁闸。综合考量上述因素,将企业开展贸易业务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①可以与行业内大型国有企业开展与本企业业务具有关联性的贸易业务;②若要与非行业内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开展与本企业业务具有关联性的贸易业务,则必须满足具备有效担保(如保证金、银行担保,且担保金额不得低于预付款额度或贸易信用险覆盖全部风险的)及上级单位批准这两项必要条件,才可以开展;③严禁开展非行业内的、与本企业业务性质领域无关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无实质性业务及与实物管控脱节或原地转库的纯资金流动的贸易业务。
2贸易业务事前管控
2.1开展合作前资信调查。企业应对拟新开展业务的上游供应商、原厂商、下游客户进行信用评估,通过工商系统、裁判文书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人民银行征信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系统、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取得工商登记执照、人行征信、纳税人申报、股权结构、企业年报、审计报告、起诉与被诉案件、银行账户、不动产信息、应收账款及逾期情况、上下游客户是否存在关联等相关信息,开展合作前的综合资信调查。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对上游供应商、原厂商、下游客户情况开展资信审查。2.2严格内部审批程序。企业内专门从事贸易业务的部门发起申请,以报告形式提交企业内部管控部门审核,企业内部管控部门审核通过后,提交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方可开展。其报告内容包括:上下游合作方资信资料、采购/销售合作方式、采购/销售金额、付款/回款方式、货物流转方式等。若新增与非行业内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开展与本企业业务具有关联性的贸易业务,应将相关材料递交上级单位,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2.3合理预估项目资金使用额度。企业对拟开展的贸易业务可能需要的资金使用情况,应在项目承接前(投标前)作出合理的预估,可以通过类似项目情况分析比对、同类型项目上年度资金使用情况等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项目开展前确定该项目的资金使用额度。2.4建立合作客户准入审查制度。某一具体项目经审批同意开展后,企业内部管控部门应设置专人,建立该项目合格的上游供应商、原厂商及下游客户清单和资信管理体系,该项目不得与名单外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开展业务。清单信息应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及时更新。
3贸易业务事中管控
3.1投标过程管控。业务涉及到企业以商身份参与项目投标的,企业相关部门应全程介入,授权代表应为企业合同制员工。3.2合同的管控1)合同审查的注意事项。合同审查主要分为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具体内容包括:文本结构、基本信息、行文逻辑、附件与正文的一致性、授权委托书的规范性等;实质审查包括:合同主题资格审查和合同内容审查,具体内容包括: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权利义务内容是否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合同生效条款、终止、解除合同的条件、保护性的条款、合同解释条款、清洁文本条款等。2)合同的签订。合同签订应根据公司合同管理流程及权限列表的规定执行,不允许合同签订与内部审批流程倒挂情况。3.3加强贸易业务中的货权控制。应在合同中约定货权流转模式是“货物直运”还是“货物经仓”,准确填写上游供应商发货和下游客户收货的时间和地点。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应采用专人跟车、电话跟踪等多种方式跟踪,确认货物流转的各个环节和状态。同时,还应在货权流转过程中取得上游供应商发货单、下游客户收货单等证明货权流转的相关证据材料原件。3.4业务进行过程中的监管。对正在开展的贸易业务的上游供应商、货物原厂商、下游客户(通信运营商除外)应每年开展1~2次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并取回相关资信材料(可参照事前管控“开展资信审查”要求提供的材料),并留下考察调研痕迹。同时,要密切跟踪合作方的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重大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事项,避免对方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逃避债务。对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3.5强化履约监控。根据合同约定,确定收付款、收发货、验收、质保等关键时间节点,指定专人实时跟踪进展。业务部门还应会同财务部门,每年至少一次向下游企业发出询证函,并要求下游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函。同时,还可以要求上、下游企业(运营商除外)每季度提供人民银行出具的征信报告,如出现未按合同履约等异常情况、询证函未能按时回函、征信情况异常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尽快启动应对方案。3.6建立资金使用额度预警机制。结合事前管控中确定的该项目资金的使用额度,合理设置项目的资金使用预警机制。当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超过该预警机制且该项目前期的应收账款存在异常情况时,应妥善应对,分析原因,及时向回款单位发出催款通知书并派专人跟踪负责。3.7特别关注项目收尾时的风险管控在项目进入尾声时,业务部门应特别关注项目的回款情况及最后几笔订单的履行情况。
4贸易业务事后管控
4.1查明风险发生的真实原因。当贸易业务发生违约时,应先查明违约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应急预案,启动危机处理程序。4.2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原则上,催收工作应由该贸易业务的业务引进人、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业务部门业务经办人承担主要催收责任,可以通过电话催收、现场催收、回款谈判、派人驻点、法律诉讼等方式开展催收工作,应至少取得违约方加盖公章确认的询证函、回款计划或其他补充担保方式,并留下催收记录。同时,企业管控部门也应及时对业务部门的应收账款开展定期通报,并将应收账款列入业务部门的经营绩效考核。4.3法律诉讼。应特别重视从付款节点前一个月至实际逾期日后一个月的案件解决黄金时间。在诉前解决阶段,综合运用债务宽限期、补充担保、确认债权债务等方式,争取主动权,为后续诉讼提供基础。在发生实质违约后,应高度重视法律诉讼的时效性,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及时收集违约方财产线索,做好财产保全,提起司法程序,查封冻结资产,避免对方转移财产。
5结语
从事贸易业务的企业产生风险的原因各不相同,如开展业务过程中受到不可抗拒的市场因素影响、企业内部管理造成的等。但总体来说,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足及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偏离或失位,是导致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文章致力于从制度上约束贸易业务开展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管控重要节点,对降低业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适用性。
作者:林鼎宇 单位:福建省中通通信物流有限公司
- 上一篇:国际贸易跨国融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 下一篇:浅谈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