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不平等交换看中美贸易问题

时间:2022-03-17 03:47:59

导语:从国际不平等交换看中美贸易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国际不平等交换看中美贸易问题

[摘要]国际不平等交换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国际实践和国际应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从形式还是运行机理上,国际不平等交换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应采用新方法和思路,多维度解析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对于中美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通过结合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方法,构建出口投入占比指标,对一个时期的中美贸易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国际不平等交换在中美之间的现实存在性,确定两国在国际不平等交换中的地位,以此回答中美贸易中“吃亏”的热点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价值;国际不平等交换;吃亏;投入产出;现实存在性

国际不平等交换(InternationalUnequalEx⁃change)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分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矛盾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贸易双方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将引起国际不平等交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共识,但当今世界形势多变,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均受到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然而,少数发展中国家在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后,依赖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实现了逆势而上的赶超势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关系处在深度调整和变化之中。为维护既有国际利益格局,世界经济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政策倾向,国际贸易活动中“吃亏”言论喧嚣尘上,然而就“谁吃亏”问题,贸易双方各执一词。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又抛出在中美贸易中美方吃亏的言论。因此,很有必要对中美之间世界贸易利益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剖析其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为我国经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及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关于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基本框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国家之间在贸易交换的价值转移问题,指出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不同这个因素是造成国际交换不平等的原因。他谈道:“比较发达的国家以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但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1]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发达国家商品的国别价值降低,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是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的,则发达国家就能够获得高于其国别价值那一部分价值。他说:“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他把他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劳动来实现。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2]因此,马克思说:“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3]这里,马克思透过公平贸易表象,洞察了国际贸易中“吃亏”问题,面对百年后今天的争论,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理论魅力。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国际实践,来源于马克思的早期理论探索,尽管没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但已经比较清晰地给出了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理论框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不平等理论的研究方向。(二)马克思主义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发展。奥托•鲍威尔认为国家因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上就可能存在互相对抗的情况,若两个国家的有机构成存在差异,贸易将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剥削本国工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占有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剩余价值[4]。伊曼纽尔认为在资本可以流动,劳动要素不可流动的情况下,利润在国际范围内平均化的过程,实现了价值从一国到另一国的转移[5]。萨米尔•阿明批判和借鉴了伊曼纽尔“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并提出了他的不平等交换论,认为不发达的原因是世界“本源积累机制”的结果[6]。沃勒斯坦和弗兰克则进一步以世界整体作为对象,发展了世界体系学说。他们认为世界体系存在中心和边缘的结构性特征,国际不平等交换使得剩余价值从外围流向中心,从而引致了外围国家的不发达[7]。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研究,在理论上日臻成熟,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国际不平等交换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理论。(三)中国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的研究。钱书法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的提高,会导致转移到发达国家的价值量减少,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国际不平等交换存在减缓的效应[8]。李真、马艳构建了国际不平等交换多种因素诱因模型,用多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论证了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现实存在性以及影响因素[9]。宋树理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国际不平等交换存在的原因,验证了马克思“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的”现象的存在性[10]。马艳、王宝珠等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金融等领域中的不平等性进行推理和实证,提出这些领域中不平等性之间渗透及融合的新状态[11]。冯志轩使用森岛—奥乔亚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对存在发展差异国家间不平等交换进行了验证,他得出的结论是在1995-2009年的时间跨度内,国家之间存在价值转移,并且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增长速度[12]。以上这些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就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成因机理而展开的,并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为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国在复杂的国际交换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三个维度

国际不平等交换现象引起的原因较为复杂,其背后是资本构成、劳动生产率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运动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世界发展的必要历史阶段和经济范畴,基于此,可以根据资本、技术和结构三个维度对国际不平等交换进行全方位解析分别进行阐述,这三个维度相对独立并统一于国际不平等交换现象中。(一)资本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所谓资本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简单地说就是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造成的不平等交换,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或国家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或国家进行转移。这是一种广义的不平等交换,不仅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即使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一个经济体内由于部门之间利润平均化,使得不同部门中的剩余价值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转移。(二)技术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技术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是指由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国际间的不平等交换,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或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或国家进行转移,这种类型的不平等交换与资本有机构成导致的不平等交换一样,也是一种广义的不平等交换。即其不但存在于国际间,在一个国家内部也依然存在。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部门的价值低于平均价值,价值将发生转移,同样,国际上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使得价值从低劳动生产率国家向高劳动生产率国家转移。(三)结构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结构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是指在当代产业分工中,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不同,导致价值链位置高的国家与价值链位置低的国家之间存在价值的转移。这种国际不平等交换主要是由于国际分工不平等造成的,是由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带来的不平等交换,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对发达国家利益的维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垄断,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阻滞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获取高额的垄断利益,结构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垂直型贸易体系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其既有等价交换,又有垄断利益的不等价交换,并以不等价交换为主。基于国际经济秩序上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是一种狭义的国际不平等交换。

三、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测量指标

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测量方式是问题分析的关键,在这里构建一个指标,该指标需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有公认且标准的数据样本;二是有一定历史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三是具备准确界定损益的基本标准。将投入产出技术回归到问题的本源,并逐步分析不平等交换问题:假设A与B两个国家互为进出口的情况,A国向B国出口的商品中包含了A国各部门的投入构成,同样B国向A国出口的商品中包含了B国各部门的投入构成,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比值,分析二者互为贸易对象的出口投入占比,依此来确定两国之间出口投入情况,其中投入于出口商品多的国家相较于投入出口商品少的国家来说,价值进行了转移,则投入出口商品多的国家在两国的交换中处于不平等交换的地位。个国家有m个产业。中间投入Xiy代表第j国消耗掉的第i国的部分。Yiy代表第j国最终消耗的部分。计算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里昂惕夫逆矩阵,即得出在总产出向量中的每个元素中的所占比例值,与对应国的总产出向量进行相乘,从而得到出口投入的产出向量,即:(I-A)-1EX(1)这里,A为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EX为出口的总值向量,通过对乘积后的向量进行总和,来计算占出口总值的向量总值的比例。并令1T=(1,1,…,1)πAB1T((I-AAA)-1EXAB)1T(EXAB)(2)上式中下标AB代表A向B出口的情况,同样πBA1T((I-ABB)-1EXBA)1T(EXBA)(3)则指标InputEX为:InputEX=πABπBA=1T((I-AAA)-1EXAB)1T((I-ABB)-1EXBA)×1T(EXBA)1T(EXAB)(4)采用这个指标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完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可以拆分图1中所示的投入产出子表,对两国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进行测算。二是可以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两国“进”与“出”的关系,剔除贸易规模的影响,可以有效规避贸易逆差等情况对不平等交换问题的干扰。三是可以涵盖前面所述的三种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情况,尤其是第三种“结构上”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情况,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涵盖“垂直型”贸易体系下全球价值链(GVC)中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更为重要的是,Inpu⁃tEX指标可以测算两国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规模和程度的指标,InputEX指标使得分析两国之间不平等交换成为可能,也使得分析一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得以实现,如A、B、C三国,A、B之间的交换不平等与A、C之间的交换不平等可以进行比较,扩宽了指标的适用范围。

四、对中美贸易数据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测算

目前,中美之间的国际交换是当代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的国际交换,中美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既是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现实存在性的验证,也是对中美间关于“吃亏”问题的回应。通过采用上面所述的指标体系对中美之间的国际不平等交换进行测算。在数据样本选择上,采用联合国投入产出网站(www.wiod.org/home)中2016年的世界投入2000年到2014年共计15年间43个国家投入产出数据《WIOT2000-2014_Nov16_ROW》,可以得到中美之间最终的指标值:InputEX中国美国=3.421.81=1.89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将测算范围扩大到中国和美国2000年到2014年的经济数据,以上述的方法,利用InputEX指标进行测算分析,测算结果如表1。需要说明的是,图2提示的该指标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趋势,是不是说明我国这种国际不平等交换加重了呢?判断国际不平等交换的重要界定是价值是否发生转移,而InputEX指标则反映的是商品生产结构的情况,其与商品内部的价值量并非呈现正相关的问题,恰恰相反,从2000年到2014年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中国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结合工业化优势,使得中国出口的产品所含价值出现了降低趋势,所以随着出口占比的提高,中国的商品投入构成反而出现了增高的趋势,而这正是中国逐步走出国际不平等交换的证明。

五、结论及对策

(一)“吃亏”的结论。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出口投入占比,从纵向上来看并未有明显的上升下降趋势,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占比却更为明显。中国到美国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左右,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占比却保持在1.5附近,从以投入产出比例为表现特征的商品生产结构角度上来看,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的总体投入要高于美国出口中国的产品的总体投入。中美之间的国际交换是一种典型的不平等交换,2000-2014年中美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时,中国在出口美国商品上的投入要高于美国在出口中国商品上的投入,这种投入产出的技术主要是针对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可以认为中国的出口投入占比处于不平等的位置,按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概念基础上,可以看出中国用较多的商品数量换取了美国较少的商品数量,部分价值从中国向美国发生了转移。综上所述,中美双方国际不平等交换地位尚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吃亏”的依然是中国,而这种吃亏与否与贸易规模没有相关性,所以说美国以“逆差”即“吃亏”的言论是经不起推敲的。(二)对策建议。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的产生有其内在逻辑性,其成因复杂,从资本、技术、结构三个维度分析可以对应给出中国走出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对策和建议。其一,从资本有机构成上来看,资本是所有生产要素中的特殊要素,资本的流向代表了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的偏好,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近些年来,我国资本要素出现了要素的产业间配置和要素的地区间配置的两个不平衡,应解决资本要素配置问题,重视要素价格扭曲的现实问题,大力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完善产权制度,支持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升级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向高级化发展,优化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其二,从劳动生产率上来看,应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加大科研投入,实现科技创新,构建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制造业体系。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不足、技术落后和产能过剩问题还很严重,在产业政策上,实体经济遭到虚拟经济挤占,发展出现失衡。为此,我国应该推动高端装配制造业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传统装配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注重市场的规模效应,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加以发展壮大,推动国家竞争优势的再塑造。其三,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应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微笑曲线”的全球价值链上,中段装配制造业加强涵养,通过涵养中段重点解决我国就业压力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部分企业以通过区域性政策引导至中西部地区,避免一刀切,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尊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依托我国产业链完整的优势,提高中西部地区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要着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跃升,提升与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的竞争力。

作者:匡晓军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