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
时间:2022-12-06 05:51:27
导语: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杨宏华胡瑞平工作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在世界上排名提升迅速。1978年,中国外贸总额为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出口额97.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4位。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出口额15779.3亿美元,超过德国为世界排名第1位。出口贸易额从1980年的181.1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79.3亿美元,三十年增长了80多倍。出口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年均递增16.8%,远高于同期国际贸易以及中国国民经济增速。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出口规模,1997年就迈入世界十大出口国行列,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贸易增长迅猛,2001~2007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达28.85%,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出口贸易中充分体现出来。2007年中国出口规模占世界出口份额达8%,高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2009年、2010年中国出口额世界第一。出口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为产业部门实现利税和增加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出口贸易额的迅速增加,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出口企业经营所在地市场结构看,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十省市,2002~2010年,年均出口全国占比高达90%以上。中国出口贸易对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高,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低。从出口贸易国际市场结构看,中国出口地域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根据近几年的统计,美国、日本、欧洲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同时与东盟、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从贸易主体结构看,出口企业所有权性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国营外贸进出口公司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绝对垄断局面被打破,现在国有企业的出口占比不到1/5,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占比不断上升,2000年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为47.9%,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出口占比,2005年达到历史峰值58.3%,之后略有回落。2009年,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占中国出口贸易额的55.2%、23.1%和21.7%。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813亿美元,较五年前增长220%以上。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从2002年的4.2%快速提高到2010年的30.4%,超过了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并不断缩小与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差距。从贸易方式结构看,阶段性变化明显,中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出口占比不断上升,一般贸易占比逐步下降。1992年前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1993年始加工贸易占优势地位,并不断上升。但从2002年起,加工贸易占比由峰值呈下降趋势,一般贸易占比与加工贸易占比差距减小,2009年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分别为47.6%和45.4%,2010年占比分别为46.9%和45.7%,差距缩小,出口额大体相当。从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看,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石油、煤炭资源型产品为中国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1985年的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达到50.6%的历史高点,石油和煤炭的比重超过25%。从1985年开始,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显著转变,中国劳动力优势得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1986年,纺织服装出口首次超过石油,1992年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量达到峰值,纺织、服装、鞋类这三类产品出口占比35.4%,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占比增加。1985~2008年,机电出口年均增速达30.9%。制成品出口比重从1978年的46%提高到2007年的93.6%,其中机电产品从3%提高到56%,高新技术产品从不到1%提高到29%。到2010年,机电产品连续十五年保持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占外贸出口总量的59%和增量的70%。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发挥劳动力优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及2009年的外贸出口额由增转为下降,外贸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外贸出口从2008年10月增长19%,到11月份转为下降2.2%,2009年5月达最低,下降了26.5%。在中国一系列“保市场、保份额”政策实施下,稳定了外需规模,并采取科技兴贸战略,有力促进了汽车、装备制造业、船舶和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文化、软件、中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出口,进一步优化了外贸结构。2009年11月份开始止跌,实现外贸出口增长。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其中轻纺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9334亿美元和492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9%和30.7%,分别占全年出口总值的59.2%和31.2%。数据表明,中国外贸出口由“恢复性增长”步入“实质性增长”阶段。
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出口资源型产品为主走向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再逐步走向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经营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趋于合理,向国际市场多元化发展。但是与国际贸易强国相比,目前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着规模大、地位高、能耗多、水平低、结构差,大而不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总体而言,仍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及初级机电产品等低技术密集度产品为主,能源消耗巨大;出口目的国市场过于集中;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方式占比较高;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仍然呈垂直型分工;贸易构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近,使得中国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出口贸易在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下,尽管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二,出口贸易世界第一,但在世界上只能算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1.出口贸易国际市场集中度过高,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中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在逐步多元化,但仍然集中于主要贸易伙伴,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竞争加剧,已连续16年成为遭世界反倾销投诉第一大国。贸易区域多元化能力不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虽然中国与东盟、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但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4797.1亿美元的贸易额远远大于中国与第十大贸易伙伴印度617.6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虽然中国对前五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累计占比从1994年的79.6%下降到2009年的68.9%,但降幅不大。过高的贸易国际市场集中度加剧了市场风险,造成中国外贸的不稳定性。因而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时,由于美国、日本、欧洲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使得2008年、2009年中国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导致大批外贸企业经营困难。近几年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减弱,使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橡塑皮革、农食产品、纺织鞋帽和化矿金属。中国对外贸易中贸易摩擦增加,与出口贸易区域结构过于集中有很大关系。2.外资企业出口占比过高,出口贸易主体可持续性不强。近年来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出口占比在2005年达到历史峰值58.3%,2009年,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占中国出口贸易额的55.2%、23.1%和21.7%。中国出口贸易的55%以上来自外资企业,对外资的过度依赖会引起贸易失衡加剧,遭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加大,导致中国贸易安全风险不断增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重的2009年,外资企业出口下降15%,而民营企业出口跌幅明显小于外资企业。尽管2010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提高到30.4%,但相比外资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出口规模仍有较大差距,并受到品牌、人才、税收、反倾销、技术壁垒等制约。3.加工贸易方式占比过高,贸易失衡加剧。加工贸易对出口创汇、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一般贸易的挤出效应无益于中国贸易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对相关产业带动性不强,技术外溢效应有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较重使中国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贸易比较利益较少,为中国真正创造的价值极低。特别是以能源寻求为目的的加工贸易,占目前中国出口的很大比例,加剧了中国的能耗及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额比重不到10%,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比重低,也使得贸易不平衡较为突出,2010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931亿美元。4.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工业制成品尽管在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主要增长仍然来自于纺织、服装、鞋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很大,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中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而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欠缺,出口商品中竞争力最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数据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对高新技术型企业的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2008年服务性产品出口额1464.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只有10.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比美国低9.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1702.5亿美元,但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5%,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占比较小。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属于缺乏弹性产品,加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同时面临众多后发国更低成本的激烈竞争,使中国的贸易环境不断恶化。此外,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比也较重。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而同期德国能源消耗只有4.4亿吨标准煤。同时中国能源效率偏低,是美国的1/3,日本的1/5。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国出口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及售后服务能力均不强。
1.开拓新市场,推进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贸易壁垒的同时,中国出口企业应该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按照经济规模、人口总量、消费能力、市场环境等指标分类,逐步选择开拓最具潜力的市场,如拉美、中东欧、东南亚及我国周边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加大对企业的技术、资本和人力投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政府要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以扩大出口贸易伙伴国范围。使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多元化布局,从而降低国际市场风险。要提升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针对新兴市场的需求情况及中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口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贸易产品,积极广泛融入区域性贸易组织,开展自由贸易合作,减少贸易摩擦。2.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出口发展,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是中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2010年年底中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人,较五年前增加6000万人。虽然民营企业出口占比逐年增加,但数量为外资企业20倍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额却只相当于外资企业出口额的1/2。优化出口贸易主体结构要做强做大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扶持力度。应该继续调整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政策,营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同时在资金、技术上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外贸,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于高科技产业,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以提升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3.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加工贸易由浅加工变为深加工,由劳动密集型变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减少东西部出口贸易的失衡。控制以能源寻求为目的的加工贸易的增长,使出口贸易结构向低能耗方向改善。同时消除不同贸易方式的税收政策差异,实现贸易结构方式的一般化。4.增强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减少资源类产品的出口规模,保障中国资源战略性储备,提高出口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贸易和低碳贸易,突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碳环保的产品出口,增强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服务性产品出口,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加大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