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与贸易优化诠释
时间:2022-12-06 05:38:05
导语:汇率变动与贸易优化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周晶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上海的对外经贸往来也实现全面发展,长期保持平均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幅。长期以来,上海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2006年上海进出口总额为4288亿美元,以后各年除2009年负增长外均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进出口总额增至8123亿美元,较2006年上涨接近一倍,占全国进出口总额22.30%,继续位列各省市之首。出口形势分析出口总体形势2006年上海实现出口总额2666亿美元,至2011年出口总额增长至5000亿美元,实现近一倍增长,占全国出口总额26.3%。在此期间,除2009年同期下降17.4%外,每年增幅约20%,在2010年快速恢复阶段,增幅更是高达30.2%。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分析在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一般贸易出口的主导地位日渐稳固,占比从2006年的49.50%上升至53.84%,除2009年下降19.64%外,每年增幅在2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加工贸易出口,从2006年47.67%的份额一路下滑至2011年的39.97%,同年增幅更是降至个位数的9.91%。加工贸易增速减慢的原因可以归咎于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东南沿海地区的竞争力优势正被逐步削弱,部分工厂迁往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国家。此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在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保税仓库出境货物和转口货物的占比分别从0.79%和1.66%上升至0.97%和3.62%。
从出口企业性质来看,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出口继续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11年的占比为57.06%,较2007年60.39%的比重略有下降。同样变化不大的还有集体企业出口,由于每年的发生数差别不大,占比也仅由2006年的3.28%略降至2011年的2.19%。值得关注的是私营企业的表现,在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夹击下,发展始终保持迅猛势头,并赶超国有企业列第二位。2011年私营企业的出口额是2007年出口额的一倍多,达到同期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表现不容乐观,虽然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但增长水平仍逊于总体出口,因此份额由2007年的17.71%跌至2011年的14.98%。出口商品种类结构分析出口商品种类以机电类产品为首,2011年出口机电产品占上海全部出口约六成,其中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路和手机出口的增长靠前,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船舶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等出口有所放缓;同期,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仅次于机电产品,占全部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纺织品、塑料制品、箱包和灯具的出口增长迅速,传统的服装、家具、鞋类、床垫寝具和玩具的出口正在逐步减退。此外,大宗商品的价格近年在国际市场上大幅上扬,引发该类商品的出口纷纷增长,如钢材、未锻造的铝及铝材、稀土及其制品和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均有突出表现。进口形势分析进口总体形势人民币汇率的不断走强,带动进口需求的持续上涨。2006年上海进口总额为1622亿美元,在2009年略有回调后,自2010年开始,上海的进口增速超过同期的出口增速,但仍低于全国进口的增长水平。2011年上海进口总额为3123亿美元,占全国进口额的17.91%,略低于2006年的比重。进口贸易方式结构分析整体而言,进口增速略低于出口,各类贸易方式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加工贸易进口的地位日渐降低,从2006年38.22%的份额一路下滑至2011年的23.88%,甚至在2009年转变为下降21.49%,而在2008年和2011年的增幅也分别只有个位数的2.60%和3.30%。由于加工贸易具有“先进后出”的特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后期加工贸易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般贸易,一般贸易进口在2011年已接近进口总额的一半,从2006年的占比35.42%一路上涨,整体增长接近两倍,即使在2009年总体经济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一般贸易进口也保持了4.12%增长。外商企业投资设备物品则是另一番景象,呈现逐年下滑的走势,从2006年占比4.54%降至2011年的1.64%,可见优惠政策的吸引力正在消失。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实现较快增长,只是增幅因与进口总额相当,份额变化并不大,保税仓库进境货物占比维持在3%以上;保税仓储转口货物的占比略有上升,从16.54%提升至20.25%。进口企业性质结构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及港澳台企业进口仍为进口的主要力量,虽然份额略有下滑,2007年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0.96%,2011年占比微降至67%。国有企业进口占比变化不大,2007年和2011年的比重分别为19.50%和18.25%,表明国有企的业进口增长情况与整体进口的增长相接近。类似的还有集体企业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保持在1%以上,无论进口额还是占比都乏善可陈。相对而言,私营企业进口获得显著增长,占比由2007年的8.37%迅速提升至2011年的13.6%,每年的比重都在增加,绝对值更是翻了两番多。私营企业的快速成长,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使出口企业性质结构更趋合理、均衡。进口商品种类结构分析进口商品种类特征与出口商品种类相似,机电产品仍居各类进口商品的首位,占同期上海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以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等商品为主,但增速低于进口整体增速;位列第二的是大宗商品进口,包括未锻造铜及铜材、初级形状塑料、钢材、成品油、铁矿砂和棉花等的进口合计占进口总额15%左右,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与大宗商品价格的价格快速上扬关系密切。此外,消费品的进口呈现爆炸式的上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钻石、品牌服装和名牌手表等高档消费品正为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接纳,同时国外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低迷,也促使国外消费品纷纷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地区的居民收入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具有较强的购买力,预计这部分商品未来将成为进口增长的主力。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扬,过去十余年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的模式已难继续。然而,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并非一无是处,一方面汇率升值有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提高本地居民的购买力,对进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将有效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逼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部分边际利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淘汰出局。2005年汇改以后,在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上海的国际贸易结构正趋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同一时期,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1044亿美元上涨至2011年的1877亿美元,翻了近一番,充分显示出这些年上海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持续显著增强,在国际市场的排名也不断向前。人民币汇率改革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汇率浮动的频率和区间进一步放大,逼迫中国摆脱对单一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致力于全面提升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将更加依赖制造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是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的地区,制定了以“调结构、降能耗、促发展”改革目标,主动淘汰劣势产业和关停“三高一低”企业,将发展重点确定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海的国际贸易结构改善源于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差距很大,上海的发展途径将对东南沿海的经济转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上一篇:钢铁贸易的信用管理探索
- 下一篇:贸易结构分析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