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区域化进度探索

时间:2022-12-10 05:10:44

导语:贸易区域化进度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贸易区域化进度探索

本文作者:胡越明工作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2011年欧洲国家对外贸易关系分析以下的统计分析是为了要说明地理分割对贸易格局有多大的影响。表一列举了2011年欧洲各国对外贸易出口主要方向,以及这部分出口市场在该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原始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经过简单加工整理,形成表中可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来源有限,个别欧洲国家并未包括在内,但是现有数据已足够说明问题。表一展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欧洲各国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倾向于出口到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少数例外,如英国、爱尔兰有较大部分货物出口到美国,德国、马耳他有较大部分货物出口到中国。为什么这些国家都不把销售的重点放到较为遥远的国家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货物质量不够好、不足以竞争国际市场吗?那么接下来看一下进口的情况。表二列举了2011年欧洲各国进口的主要方向。从表二看到的情况与表一的极其类似。欧洲各国都倾向于在邻国挑选他们所需要的货物,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他们的相邻国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像中国这样的遥远国家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数字却是很小的,连十分之一也远不能达到。立陶宛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并不具备很大的竞争力,但她却是拉脱维亚进口产品最大来源地。芬兰则是爱沙尼亚最大的进口产品来源地。其他国家同样都宁可大量进口相邻国家的产品,也不愿意从全世界遴选最优秀最廉价的产品来供应自己的国民。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相当高。欧洲国家组织了欧洲联盟,甚至很多国家使用了同一种货币欧元,在他们内部加强沟通的同时,更加排斥了外部国家。与邻居贸易,这是否是欧洲地区的独有现象呢?接下来,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2011年太平洋附近国家(地区)对外贸易关系分析表三列举了太平洋附近除中国大陆以外其他各国(或地区)出口主要方向。表中并未列举所有的太平洋沿岸国家,而只是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从表三可以看到与表一类似的情形。各国(地区)都倾向于把产品卖到相邻国家或地区,只有澳大利亚、巴西、秘鲁、智利情形稍有不同,而这都与中国有关。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是铁、铜等自然资源密集的大国,而中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正好极度缺乏相应资源。从地理上说,这些国家到中国的海运路线很直很顺,运费也是相当低廉的。他们的情况仍无法算作例外。下面再来看一下进口。表四列举了太平洋附近各国(地区)进口主要方向。表四所说明的道理跟上述各表如出一辙。墨西哥、加拿大严重依赖美国,新加坡完全离不开马来西亚,新西兰紧跟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唇齿相依。相邻国家的魅力远超其他地区。当然,由于这些国家的疆域范围有的很大,有的很小,难免会对统计数据产生影响。但是根据现有数据进行合理推测,若撇开国界因素,而以相似面积来划分地区,那么近距离贸易量的数据必定会远大于远距离贸易量。

地理分割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最大的因素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两个国家之间贸易关系是否密切,主要取决于这两个国家之间地理上是否接近。地理因素即使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虽然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也不能为遥远国家提供大部分的产品。首先,运输成本一直是阻碍国际贸易的巨大障碍。其次,进口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是另一个巨大障碍。再次,有些货物在短时期内就容易变质,明显不适合于进行长途运输。最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消费者心理上可能会认为来自遥远国家的廉价品是质量低劣的;有些产品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遥远地区文化差异大的居民很难接受,等等。由此可得到结论,欧洲比其他地区离中国更为遥远,所以欧洲国家并不是中国最可依赖的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颇为令人沮丧的结论,因为欧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市场无疑是十分广阔的。尽管个别公司在短期内通过努力可以打开欧洲的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但从总体而言,中国这个遥远国家生产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必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与此相反,有些国家离中国较近,是中国天然的贸易伙伴。最近的是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诸国、印度等。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洲与中国隔太平洋相望,尽管距离有些长,但是货轮横越太平洋的费用还是比较低廉的,因此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也容易跟中国产生密切的贸易往来。从数据上,可以看到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比较亲密。尽管在特定时期,中国与某些邻国会发生一些矛盾摩擦影响双边贸易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亲密的贸易关系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地理因素影响贸易规模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在贸易的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要多跨越一条国界线,增加了一些语言障碍、关税和非关税障碍、货币兑换的麻烦。但是当两国之间贸易关系亲密,甚至有经贸合作等安排时,这些障碍并不会明显增加贸易的成本。国界两边的两个相邻城市之间的贸易关系,可能比同一国家两个相距较远的城市之间更为亲密。从这个规律可以得到一些推论。除了加工贸易以外,绝大部分的产品销售都应该从生产地附近市场开始做起。由于距离对贸易的强大影响,产品的销量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如果一家公司从成立时就定位于服务遥远地区,那么这家公司的成功概率就比较低。但是话说回来,并不是没有办法减少空间距离的影响。在目标市场建立分支机构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设立机构以后,虽然不能缩短空间距离,但是可以更好地克服一些语言文化上的障碍,也有利于在当地市场上进行公关,大大降低除了运输以外的其他成本。尽管如此,在遥远国度设立分支机构,本身就会大幅度增加总公司的运营成本。国际投资并不是改变而是强化这种贸易格局通常人们认为,投资活动对贸易会产生替代效应,国际贸易可以被跨国投资所取代。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外国产品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生产的。这似乎意味着将来国际贸易的衰落。那么是否贸易格局会受到投资的影响而发生巨大改变呢?无论是李嘉图说的比较优势还是现在研究的区位差异,都不会因为投资活动而改变。而投资活动的本意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比较优势和地理优势。因此,存在投资的情况下,反而更加扩大了优势产品的生产数量,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深受地理因素影响的贸易格局。事实上,跨国投资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远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年代,国际投资就伴随着国际贸易而发展起来了。一直以来,贸易格局总是体现着国际投资的影响。

如何理解外国公司对中国生产企业的投资行为呢?他们这么做可能有回避贸易壁垒的考虑,也有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想法,但是最主要的,是为了缩短贸易路线的长度。即使跨国公司决策者们并不一定透彻了解贸易区域化原理,他们却经验性地认为这么做是最优的抉择。以此推论,中国企业想要在遥远国家获得利益,与其贸易,不如投资。即使有些企业目前通过贸易在遥远国家获利,这种贸易也是相当不稳定、不安全的。在遥远国家投资可能面临高额成本和巨大风险,看起来不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但考虑到贸易区域化规律,在市场附近生产,近距离贸易,仍比远距离贸易更为可靠。中国企业要对遥远地区进行市场开拓,必须积极地、全方位地融入当地附近的区域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