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和外贸调整综述
时间:2022-12-10 04:44:08
导语:产业升级和外贸调整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戴丹云张翠萍工作单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但是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前十年相比会明显下降。由于全球市场需求的下降和发达国家对实业的回归,将使制造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分工将从产品间的横向分工进一步向产品内的垂直分工转变。因此,能否融入全球价值链将成为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所在。全球经济将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过去十年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经济增长模式稳定、金融自由化、长期低通货膨胀的综合推动。金融危机的发生动摇了上述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全球融资成本提高、美元加剧波动、通货膨胀抬头等一系列压力,再加上环境污染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要想再出现过去十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已经不太可能。经济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建立在低利润和大量生产资源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附加价值,从以“量”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以“质”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外部需求下降和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同时出现受到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购买力明显下降。目前,虽然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有所复苏,但是复苏的可持续性仍难以估量,贸易保护很可能卷土重来。更为重要的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的大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出现了储蓄率上升、对实业再度回归和重视出口推动的发展趋势。由于主要消费国的需求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将使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出口依存度高达近70%。外部需求的下降和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将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从单一的外贸出口导向转向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将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垂直分工将取代横向分工,成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形式自200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生产过程片段化,将生产子环节布局到全球生产成本最低的区域进行生产,同一产品上下游之间的垂直分工日益增加。这一趋势将在今后进一步增强。首先,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利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其次,后金融危机时达国家制造业的回归与30年前的制造业发展将明显不同,跨国公司不会仅停留在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上,而是通过生产外包,加紧占领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球制造业加快从横向分工向垂直分工的转变,既给中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如果继续停留在主要依靠终端产品输出、产业集群封闭式发展的横向分工形式上,中国将在本次全球化的新浪潮中逐步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融入垂直分工的全球价值链,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制定宏观政策的主旋律在资源、环境以及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纠纷的不断倒逼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增长取代转型升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稳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为“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主旋律,出现在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约束性指标之中。能否主动迎合这一发展大势,率先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中国市场将出现新一轮的竞争性洗牌“十二五”期间,市场竞争将会空前激烈。一方面,在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广东、江苏、浙江等原来以出口为主的省份以及沿海地区一大批建立在出口导向基础上的城市,将会重新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重回实体经济,作为全球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中国市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目光。同时,随着中国对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的不断加大,原来以农村为主要销售区域的企业也将会面临更多的竞争。这一轮竞争性洗牌,将决定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市场发展格局,进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走向。低碳经济将深度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碳排放导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快速上升已经明显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很多发达国家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和在全球碳排放增量中占比2/3的国家,目前正遭受来自全球巨大的压力。2009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作为一种约束性指标,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深度影响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高能耗企业不多,但是大多数企业离清洁生产距离甚远。率先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在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升级方向和新兴产业选择时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把握时代契机、获取低碳经济先发优势意义重大。
中国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的总量大、增长快,但是在长期的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包括产业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型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产业升级缺少外力推动;工业发展出口依存度过高,受外部需求扰动过大;企业营销网络不健全,企业市场占有力和品牌影响力较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管理能力欠缺;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较弱,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动不足等等。尽管目前发达国家有经济复苏的迹象,但是鉴于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严重,外部需求一时难以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这要求中国企业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重点转向国内市场的拓展———这对中国企业的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总体经济发展目前,仅从经济总量规模看,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处于比较靠前的地位,但是如果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由于转换滞后,其增长势头开始出现后劲不足的态势。从工业产值的增幅看,产值的增长从2006年的17.3%回落到2010年的9.4%,降幅达近50%,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增长空间有限,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分布于家电、纺织、轴承、化纤、汽车零部件等几大产业,但这些传统产业的企业规模已发展到极限,且跟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传统优势产业也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家电行业为例,家电产业在八大特色产业中最具优势,但是面临来自国内外家电产业的激烈竞争,2008年行业利润率仅为3.77%,在八大特色行业中位居第三。总体来说,传统优势产业因面临众多挤压,无法持续地支撑其快速发展。二是新兴产业的规模小,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随着技术创新和新消费需求的出现,中国也出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态。从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无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新兴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值低、利润薄的问题。高层次的技术缺乏和开放不足中国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外来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少,长远来看,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研发投入少。在技术创新的启动阶段,财政科技投入对引导企业投入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较以往年份,中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有所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二是主要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如制造业的自主发明专利少,创新层次低。三是缺乏支撑高层次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和平台。目前,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不完善,能够面向主导产业、嵌入产业链内部、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共性技术平台还很少;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少,很少站在整个行业或产业发展的前瞻面上进行研究;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较弱,导致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末端领域,缺乏进行高层次创新的能力。长期沿袭自我积累、自我演化,仅仅满足于参与国际产业的横向分工,将会使中国制造业难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纵向分工体系,难以借助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产业升级,进而阻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改善贸易条件
加快技术进步,改善贸易条件未来中国产业的发展背景将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十年来建立的以出口为导向,要素驱动和自我演化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完成这一升级,产业发展必须实现六大转变:①从单一区域产业的自我演化向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发展型转变;②从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型转变;③从单一的出口推动向依靠国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转变;④从仅仅着眼于制造业发展向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转变;⑤从工业化单一推进向工业化与城市化统筹发展转变;⑥从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向低碳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无论是汽车还是家电产业,其国产化率都比较高,但最为重要也是中国最为缺少的是具有开放、创新的思维。其实最优秀的制造业不是在中国制造,而是在全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的部件并不是在美国制造,而是由全世界70个国家上万个工厂生产的。中国要以全球采购的新方法,使自己的制造业成为全球一起合作的典范,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优势产业。中国的外汇储备很高,更需解决外贸顺差问题,因此通过从国外采购性价比好的零部件来帮助中国制造,是一个很好的开放模式。特别是现阶段的出口目标不应再像过去一样———仅仅满足于创汇,而应该致力于在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实现产品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众所周知,由于产业技术条件落后,导致中国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整体偏低。为此,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对外开放度,通过融入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的全球生产网络,引导优势企业主动走出去,打破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自我演化的发展模式,构筑全方位、开放化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1)大力推进有较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第一,继续实施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新型技术和机电产业的发展,打造附加值更高的出口产品,从而争取更多的外贸收益。特别是要培育发展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品的出口。第二,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升级并不是要创造新的产品,如果原有的产品质量提高了,附加值提高了,这比发展新的产品还要快捷。(2)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扶持一批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型企业上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工业品牌,促其尽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出口名牌,为工业经济发展起到更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同时,以公司制为主,推动中国企业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要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提高其中的技术含量。同时,注重对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尽可能多地进口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时机中,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技术,通过学习模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和优化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不断升级。5结语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不少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结合外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全方位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由依靠“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依靠要素禀赋理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劳密型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利益链的最低端,所以需要积累人力和资本要素,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避免中国的对外贸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益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
- 上一篇: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优化
- 下一篇: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