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贸易格局转变原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0 02:44:33

导语:玉米贸易格局转变原因及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玉米贸易格局转变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由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玉米净出口大国逐渐转变为玉米的净进口大国。从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现状入手,分别从供需角度以及玉米价格上分析中国玉米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生产因素、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均会对中国玉米贸易产生影响,中国可以通过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延长玉米产业链、创造玉米新需求等方式来减少玉米贸易逆差。

[关键词]中国玉米;玉米价格;贸易逆差

一、引言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淮、华北、东北等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玉米种植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然而,从2010开始,中国玉米进口量迅速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因此,本文将玉米界定为HS1005,利用2008-2018年数据,通过对中国玉米贸易现状的分析,从供需、玉米价格两个方面探究中国玉米进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从而对中国玉米进出口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国玉米贸易现状及格局转变

(一)中国玉米贸易规模。2008-2018年间,中国玉米的贸易现状从数量上来看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万吨上升2018年的352万吨,上升了70倍左右。其中,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迅速增加,上升至2019年的18倍,其进口量达到157.3万吨,进口金额3.67亿美元;与此同时,2010年的出口量与2009年的出口量相比,有轻微下降,贸易差额达到144万吨。2012年由于玉米需求量上升再加上价格因素的影响,中国对玉米的进口量再度大幅上升,进口量达到521万吨,是2011年的2.98倍,此时的贸易差额达到496万吨。从金额上看,出口金额不断下降,由2008年的0.73亿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0.05亿元,期间2010年进口金额首次突破3亿元,虽然在2012年出口金额也达到1亿美元,但与进口金额16亿美元相比,差距达到16倍。而进口金额不断上升,最高的两年为2012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16亿美元和11亿美元,远远高于出口金额。中国玉米的贸易格局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对玉米进口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二)中国玉米主要进口来源国分布。根据表2中2008-2018年十年的数据显示,美国、乌克兰、老挝、缅甸、阿根廷、巴西等国家为中国玉米进口的主要国家。具体而言,2008年主要进口国为美国、老挝、缅甸、阿根廷;2009年主要进口国为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印度等临近国家,从占比上来看这几个国家的玉米进口额占比达到60%;201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金额占比高达94%,2013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达到8.47亿美元;2014后由于中国的转基因玉米禁运事件,中国贸易方向转向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到了2015年,乌克兰由于价格优势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家,2015年从乌克兰进口金额达到8.76亿美元,是从美国进口金额的7.25倍,2017年在中国进口的300万吨左右的玉米中,大约有65%来自乌克兰。(三)中国玉米主要出口国家分布。中国玉米的出口国家主要为韩国、日本、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家,大多集中于亚洲地区。在2011年前,中国与朝鲜、日本等几个进口玉米大国一直维持着玉米出口贸易往来。2011年后则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巴基斯坦等国。韩国是玉米进口大国,其主要的进口来源为美国和中国。在2000年之前,韩国从美国和中国进口的玉米量高达70%,随着中国贸易范围的扩大,出口韩国的份额逐渐下降。日本与韩国状况大体类似。而朝鲜、巴基斯坦等国由于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玉米进口贸易较为稳定。但总体而言,中国出口玉米规模有所下降。

三、中国玉米贸易格局转变原因分析

(一)中国玉米供给和需求状况。1.中国玉米供给状况分析。从生产条件上来看,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美国玉米种植带主要位于伊利诺伊州、内布拉斯加州、爱荷华州等地,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在于自然条件优越,雨水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玉米的生长。同时,美国高度发达的生产技术也是造成中美玉米产量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从美国玉米的总产量来看,2008-2017年一直远高于中国玉米的总产量,有些年份甚至高达我国产量的两倍,其收获面积也一直保持在三千万公顷以上。而乌克兰的自然条件也十分适合玉米的种植,例如黑土地分布广,同时地处在平均海拔为175米的东欧大平原,农业用地占到了全部面积的69%左右。中国玉米生产主要位于“玉米带”上,即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东部地区西湖西部山地丘陵,但中国玉米生产具有弱质性,会严重依赖自然环境。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玉米品种单一导致对自然灾害,如洪涝、霜冻等抵抗能力不强。而产量的多少是决定中国玉米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产量无法满足内需时,势必会增加玉米的进口。从2008年-2017年中国玉米总产量成波动上升趋势,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量基本一致,从2008年5.5561吨/公顷上升到6.1042吨/公顷,上涨幅度不大;与中国相比,乌克兰总产量整体较低,但单产与中国相差不大;在中美乌三国当中,美国的总产量和单产都是最多的,总量基本可以维持在25000万吨以上,最高达到41226万吨,是中国同期总产量的1.6倍左右。2.中国玉米需求状况分析。玉米作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之一,主要用于食用、饲料、工业加工以及种子等。例如,2012年,食用消费占总消费的5%,种用消费占比为0.6%,工业消费占比为28.5%,饲用消费占比达到67.2%;到了2018年,饲用消费占比达到63.41%,食用消费仅占8.19%,而工业消费达到了27.26%。从食用消费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人民的饮食结构逐渐细粮化,个人对玉米的食用需求下降,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大以及总人口的增长,食用玉米仍是玉米需求的一大部分。从饲用消费上看,随着现代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于肉蛋奶的需求扩大,中国玉米消费以口粮为主转变为以饲料为主,玉米消费中80%用于饲料消费并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工业加工消费占比一直保持在23%-26%,2008年以前,玉米主要用于生产工业乙醇,2008年以后受国家停止新的乙醇酒精加工企业建立的影响,玉米工业用途增长势头有所缓解。从总量上来看,产量与消费量的缺口不断扩大。中国玉米总产量与消费量的差额从2008年的12.914万吨扩大到-16.67万吨,自2008年以来,中国玉米总产量以年均4.22%的速度增加,而国内总消费量以5.55%的幅度增加,中国玉米产量与消费量的差额将不断扩大,中国玉米产量无法满足玉米的消费量,这势必将增加中国玉米的进口量。(二)玉米价格。土地、人工以及生产上的费用是中国玉米生产的主要成本,其中生产上的费用占比最高。土地成本包括租金、自营地折租,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价格和雇用工人的费用;生产费用是指物质资料与服务费用。从2007年-2016年,总成本不断上升,2017年达到1065元/亩,是2007年的2.37倍。其中生产上的费用仍然是总成本的主要部分,占比达到80%左右,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占比第二大的为人工成本,由2007年的159.78元/亩上升至2016年的458元/亩;土地成本也由91元/亩上升至237元/亩。与美国相比,以2011年为例,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种子化肥费、家庭用工费和土地费用上,这些费用占总成本的80%。美国主要集中在燃料动力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固定资产折旧上,占总成本的82%。与美国相比,中国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是由于生产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水平低,这也是造成中国较其他玉米生产大国产量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生产成本高会影响玉米价格,进一步影响中国玉米贸易。

四、对策建议

生产因素、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均会对中国玉米贸易产生影响。在生产方面,自然条件的好坏,机械化程度与能否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的高低都会对中国玉米的进口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需求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居民消费结构以及饲用、工业加工消费上的玉米使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政策方面,国家政策是否对玉米销售进行兜底,玉米价格能否市场化也是影响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玉米替代品的生产、汇率水平等其他因素也会对玉米的进口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因地制宜,提高玉米产量。美国与乌克兰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拥有较为优质的玉米生产环境,中国东北部地区也同样拥有类似的生产条件。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大对于东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降低玉米生产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提高玉米单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的建设、产田结构的改造等,减少农作物受到不可抗力的影响,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推广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生产。此外,中国目前生产玉米的品种比较单一,因此要深入了解玉米市场的需求,加强玉米科技的创新,研发玉米新品种,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及时引进新品种,不断提高中国玉米的品质。(二)扶持玉米产业发展,延伸玉米产业链。通过鼓励和支持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以及延伸玉米生产产业链,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对于玉米生产者而言,为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为了缓解现有玉米的库存压力,政府也要支持饲料加工企业收购玉米、扶持畜牧业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引导大型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尽量在玉米生产大省建立厂房,减少玉米加工企业在运输和储存中产生的成本,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而面对玉米在低端产品滞留,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玉米深加工企业应延伸并拓宽玉米产业链,向多品种的方向发展,推进玉米加工产品的转型升级。(三)优化贸易格局,促进玉米出口。中国玉米的进口国家主要为美国、乌克兰、巴西、阿根廷等国;出口主要依赖朝鲜、日本、韩国、越南等邻近的亚洲国家。与世界玉米出口大国相比,中国玉米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国际市场占有率小,出口竞争力弱,国际竞争优势较小。在数量上看,中国玉米贸易属于玉米净进口国;从区位上看,中国主要玉米进口省份集中于东南部交通便利的省份,如广东、上海等;主要玉米出口省份集中于中国东北部。因此可以通过利用近距离,低成本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亚洲邻近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玉米出口量。

[参考文献]

[1]陈晓庆.玉米收储制度对粮食贸易的影响———基于贸易竞争力的分析[J].市场周刊,2019(5):140-141.

[2]恩和,苏日古嘎.中国玉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7(12):124-126.

[3]卢德成.中美玉米种植成本比较与分析[J].农业展望,2018,14(3):37-42.

[4]赵红雷.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波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王雪娇.近年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格局转变及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与地理,2014(3):90-96.

作者:智霞 吕晓英 单位: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