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对外贸易的转化研究
时间:2022-12-12 03:21:44
导语:区域对外贸易的转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成祖松工作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外贸发展现状1978年,安徽对外贸易总额不足1000万美元,2011年则达到31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外贸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至2011年的2.1%。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安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表1),主要产品出口结构和出口种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2和表3)。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IC)的划分标准,2010年安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1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6%;初级产品6.3亿美元,负增长7.4%。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9%上升到2010的93.7%;同期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则由41%下降为6.3%,反映出近年来安徽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从具有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度的机电产品出口看,增长势头也日益强劲,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类的出口商品,近年来在全省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在40%左右。2011年安徽机电产品出口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3.5%。另外,安徽省高新科技产品虽然在国际上竞争力还比较弱,但近年来出口也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34亿美元,同比增长45.68%,占比17.18%,高于我省出口平均增长率8.08个百分点。安徽外贸比较优势的三大困境第一,区位优势竞争加剧。安徽地处中部,并非国家改革开放先行区,对于安徽外贸而言,区位优势并不凸显。但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逐渐明显,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所带给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机遇。这些因素在安徽外贸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然而随着区域经济板块的快速形成,国家对于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逐渐加大,来自中西部其他省份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仅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来说,除了国家设立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外,国家发改委还先后批复设立了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湘南、湖北荆州、宁夏银川(生态纺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六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此外,还有江西三南和内蒙古赤峰正在积极规划,努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作为人口大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安徽对外贸易所依赖的优越条件。然而近年来,安徽劳动力价格却逐年上升。2011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640元,比2010年增加6299元,居中部第一,与全国42452元的平均水平已相差无几。而同期安徽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了23810元,比2010年增加5317元,名义增长28.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1.9%。私营单位工资涨幅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徽也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许多私营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都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的措施,从而出现了用工成本呈现出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第三,自然资源消耗严重。安徽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十位,华东第一;资源配合指数居全国之首,其中煤、铁、铜等3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两淮地区是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马鞍山是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铜陵和安庆已形成有色金属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安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外贸发展的基础条件。一直以来,安徽出口大量的高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高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这显然不是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虽然安徽外贸发展迅猛,但目前安徽外贸总额仅占全国的0.8%左右。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大,这与安徽经济发展需要也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必须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巨大机遇,立足安徽实际,不断拓宽思路,努力寻找安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路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安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来的诸多优惠政策给安徽省对外贸易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产业的转移主动性明显增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移的势头强劲且规模较大。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渐成气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安徽外贸发展的契机。此外,在继续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产业等部分资本、技术双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徽要积极主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优化外贸产品结构,提高外贸产业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有可能会导致安徽外贸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不利于安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扩大内需与发展外贸的良性互动,促进安徽外贸可持续发展。[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软实力,降低国家外贸依存度,改善贸易与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贸易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上的差距。可以说,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货物贸易为核心的竞争转向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竞争。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至今,全球范围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的速度。安徽应结合自身的优势,抓住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把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前进。所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外贸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化的重要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比较优势动态转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积累;第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引进,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的自主研究和开发活动。自主创新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创造、流动、更新和转化。自主,一方面是指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指自主设定创新目标,自主控制创新过程,自主拥有创新成果。纵向来看,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主导力不强,数量不多;横向比较,则与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显示,2010年安徽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5%,投入小,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安徽省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主要从事组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精深加工少。所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和外贸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根本选择。加强外贸生态建设外贸体系并非独立地进行进口和出口活动的系统,它的运行更广泛地还涉及其赖以活动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基本环境要素,还涉及这种环境的构成及其变化,以及它们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对整个外贸系统造成的影响。所以,笔者将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外贸领域,提出外贸生态的概念。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把外贸生态系统界说为由外贸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贸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外贸主体,指的是外贸产品和外贸服务的生产者。外贸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外贸产品和外贸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外贸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加强外贸生态建设是转变安徽外贸发展方式和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基础。
- 上一篇:特色贸易的教学探究
- 下一篇:区域贸易对植物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