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9 09:25:19
导语:中国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需要重新审视与剖析国际价值链与中国西部加工贸易的关系。一方面,西部加工贸易依托于国际社会,伴随着国际价值链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围绕西部发展,通过国际价值链将西部产业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在引入波特“钻石模型”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提出了建立人才培养与支撑体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跨越式发展;调整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引入结构,积极优化自贸区产业结构;建立东、中、西部长期合作交流协作机制,以全新的开放姿态融入国际价值链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价值链;中国西部加工贸易;创新驱动
一、引言
加工贸易作为中国西部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西部加工贸易发展仍然存在着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近些年来西部加工贸易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产品技术含量亟待提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国各类产业都必然处于国际价值链体系中,此时西部加工贸易产业需要重新与国际价值链体系接轨。另一方面,中国西部加工贸易亟需转型升级。应改变低端廉价的发展现状,尽快走上“创新型、规模化、高精化”发展之路,从单纯“加工制造”转变为“研究智造”。当前,中国西部已经设立重庆、四川、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试验区作为新时期西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天具有政策先行的优势与制度创新的便利。西部加工贸易应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契机,着眼国际价值链体系,以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重点,促使西部加工贸易产业有效融入到国际价值链体系中去。
二、理论研究概述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西部加工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价值链延伸、与外围价值链融合,将是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化投资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核心价值链,是以加工贸易前向、后向联系为主体的生产型产业价值链;所谓外围价值链,是以加工贸易旁侧效应为辅助的配套物流及运输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型产业价值链。从加工贸易企业的视角来看,按照价值链本身的联系内容,价值链又可具体分为行业价值链、公司价值链、国际价值链等。其中,行业价值链是以行业内部分工为基础的多公司生产、销售、配套服务等价值流的链接;公司价值链是以单一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的内部价值流的链接;国际价值链则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供应体系、生产体系、销售服务体系等的价值流的链接。国际价值链所依赖的可能是产业内分工,也可能是产业间分工,它是一种纵向与横向交错的、复杂的、立体的价值链体系。从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视角来看,其核心战略是着眼于国际价值链,努力完善公司价值链与行业价值链,越是接近国际价值链高端对西部加工贸易发展越有利,反之则越被动。上述国际价值链理论是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国际分工理论着重研究基于资源、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的地域分工、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而国际价值链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内的纵向分工与横向分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E.Porte(迈克尔.波特,1998)最早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认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主要过程是由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等组成的,它们构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链条,称之“价值链”。[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Kogut(柯格特,1985)更加强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与资源的全球再分配,认为价值链是将各种生产元素包括原材料、技术、劳动糅合在一起,再通过组装将这些元素整合成商品,然后进入各级市场,最终被消费。Kogut不再强调单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而是注重企业之间的联系,从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断增值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战略优势。[2]美国杜克大学教授Gereffi(格里菲,1999)完整提出了国际价值链理论(GVC),认为当今世界任何商品的原材料来源、加工过程以及销售地点都有可能跨地域进行,所以商品的地域属性逐渐模糊,国际价值链理论应运而生。国际价值链理论为研究生产经营活动不同过程分别属于不同地域提供了一种方法,深刻揭示当代全球经济运行的动态特征。[3]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IDO)对国际价值链的定义是:通过原料采集、生产商品和销售产品进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全球性跨行业跨公司的生产网络,其整个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加工、产品的制作与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直至最终完成销售、剩余物的回收处理。一般而言,企业进入全球市场需要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对接完成,而链接两者的方式分为向上链接和向下链接。其中,向上链接即为前向链接,指的是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为跨国公司提供原材料、零件或者加工装配。当下游企业选择更新换代产品时,上游企业也要及时做出相应改变,相应地下游企业也应当提供最过硬的新技术和资源以支持上游企业技术革新,有利于升级顺利进行;向下的链接即为后向连接,指的是成为跨国公司的产品销售方,作为下游公司和客户进入国际市场。当上游跨国公司研发出新产品后,本地公司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新技术和新产品相关信息,通过了解掌握新技术和新生产技能,促进本地相关企业技术革新。[4]因此,一国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延伸方向可分为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前向链接的升级方式主要是为提高原材料的采购率和中间半成品的加工率,从上游跨国公司获得新技术;后向链接的升级方式主要是为提高完成品的再加工与深加工能力,促进技术革新,同时加快物流仓储有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上述国际价值链理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是指通过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企业品牌发展和技术研发等手段,促使企业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升级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低技术含量产品到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演进过程。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靠知识积累和技术研发进行,必须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同时掌握好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本,逐步完成升级。[5]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国际间合作的深入,价值链各个环节在全球各区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形成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立体式产业链。加工贸易作为中国西部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必然经历一系列产业升级过程。一方面,西部加工贸易需要依托于国际社会,伴随国际价值链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围绕西部发展,通过国际价值链将西部产业与国际产业紧密接图12000年~2017年西部加工贸易VAR、TSC发展趋势注:根据官方统计资料绘制,2013年以前的数据来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4年~2017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信息网(www.haiguan.in-fo)。每万元进口额增值率(VAR)=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1;每万元进出口总值专业化系数(TS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图2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三、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加工贸易方式成为了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从2000年开始,西部加工贸易不断转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代加工到自主研发的方式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资本开放,西部企业与更多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跨国公司带来了优质的生产原料、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西部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限于自身发展条件,西部加工贸易发展对跨国公司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对西部实现创新生产方式、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形成很大的障碍。自2013年起,西部加工贸易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一方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尽力满足市场独特化、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并将成本降低到合理程度。[6]由图1可知,2000年以来,西部每万元进口额的加工贸易增值率(VAR)和每万元进出口总值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西部加工贸易稳步发展。当然,从绝对数值来看,西部每万元进口额加工贸易增值率不超过0.8371,每万元进出口总值专业化系数不超过0.3740,说明西部加工贸易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市场竞争力不强,获利空间有限。(二)西部加工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这里援引波特“钻石模型”来分析西部加工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研究如下内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支持性产业,政府,机会。[7]1.生产要素分析。生产要素条件包括生产区位优势与生产要素投入的便利性、充分性等。西部加工贸易的主要集聚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之前,这些要素就已经广泛存在,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随着加工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西部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增多,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为完成转型升级创造了积极条件。[8]目前,西部积极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完成资本积累,完成升级转型。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生产要素条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要素。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但西部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每年高校毕业生与适龄劳动人口为西部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能够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但是,应当辩证地看待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与产业实际需要的对称性关系,如果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产业实际需要,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会大打折扣;如果人力资源开发适应产业实际需要,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会凸显它的价值;如果人力资源开发超越正常的产业发展需要,会导致过度开发、失业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实际需要的协调对接,注重地方高校建设,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立项与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2.需求条件分析。需求条件主要是指依赖来自于西部地区外部的市场需求,含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需求,其中西部加工贸易更加依赖国外市场需求。以前凭借“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优势,西部加工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但生产的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品为主。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低端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传统加工贸易发展方式日渐式微,这对西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是非常不利的。[9]在西部加工贸易业起步时,由于缺乏自主研发产品,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生产低层次加工产品,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企业在进行低附加值装配业务,西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是迫在眉睫。[10]当前,为寻求经济复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选择推动实体经济回归战略,形成了“反产业空心化”、反国际化浪潮,不仅导致西部加工贸易产业订单大批量减少,也在较大程度上延缓了西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为西部加工贸易发展拓展新的国际市场。3.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当前,西部贸易产业发展已经明确为主导战略,但相关企业仍然存在行业结构趋同、自身特色不突出、竞争手段单一等问题,缺乏完整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支撑。与现代产业高度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要求相比,西部贸易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1]国内的东部、中部地区依靠沿海和政策优势,加之交通发达、国际投资充裕,其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反观西部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都逊色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其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十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但西部加工贸易发展内在动力较强,主要表现为相关企业的利益诉求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市场需求与供给势头强劲,这有利于西部加工贸易企业达成共识,有利于西部加工贸易可持续健康发展。4.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相关支持性产业可以为西部加工贸易提供一定的技术、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在产、供、销各个环节提供外围支持及配套。一是有一定的生产工具或设备支持、生产技术配套体系。如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清洁生产与废物再利用技术等,十分有利于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二是有相对发达的物流运输体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物流便利性正在提升;三是有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可以在生产融资、保险等方面为西部加工贸易发展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四是西部正在启动“互联网+生产经营”、信息化、大数据工程,可以为西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12]5.政府因素分析。政府因素属于外生因素,通过改善国际贸易关系,充分发挥国际贸易规制及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上共同发展、互利互惠之路,从根本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西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积极信号。目前,西部已经设立重庆、四川、陕西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从空间范围看,它将过去分散的、点网分布的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集中成片加以发展,地域空间范围放大,综合经济功能更加齐全;从改革试验与自由贸易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西部加工贸易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有利于全方位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自由、快速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政策先行的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出台更为灵活的政策,进而促进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国内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角度看:一是资本形成机制逐步健全;二是资本存在状态相对完整,投资营运与发展趋势良好;三是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均十分有利于资本自由运作;四是资本流动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当然,从政策与制度具体实施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尚需在减少政策时滞、提高政策决策与执行效率、提高各种制度约束力等方面更加努力,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6.机会分析。对外贸易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引擎,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充分利用“亚投行”金融支持的功能,促进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国际价值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托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发展进程,对西部加工贸易产业进行全方位优化组合。彻底改变西部地区利用低廉劳动力进行加工制造、生产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形象,下定决心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产品核心价值,积极融入国际高端价值链。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间合作的深入,价值链各个环节正在全球各区域重塑立体式产业链,这为西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四、提升西部加工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与支撑体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技术人员培养及人才储备,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建立系统化、动态化员工培训体系,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最优呈现,为西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撑。加大R&D投入力度,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智能化与自动化产品生产模式转变。建立自主创新研发机制,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产、学、研多维度结合,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有效吸收其前沿技术。二是调整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引入结构,积极优化自贸区产业结构。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心,积极吸引外资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带来更多实惠。在引入外资过程中,对于高附加值产业要有更多政策倾斜,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适当引进,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必须坚决回避。注重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进低碳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化与信息化产业发展。三是建立东、中、西部长期合作交流协作机制,以全新的开放姿态融入国际价值链体系。构建东部、中部地区与西部加工贸易整体升级的精准支持体系,形成一系列畅通无阻的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合力提升西部产业整体素质。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各种环境、资源及人力优势,利用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契机,既要承接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又要瞄准条件相对较好的贸易产业,直接谋求进入国际价值链高端环节。四是完善其他配套扶持措施。各级政府部门要与高校、企业进行协调对接,合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全力支持西部加工贸易自主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主板与创业板融资功能,为西部企业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融资环境;推动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全面加快“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升西部加工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效率;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国际贸易结算效率,减少汇率风险及财务风险。
作者:罗君名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 上一篇: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策略
- 下一篇:浅析服务贸易统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