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物流发展推进加工贸易升级创新
时间:2022-03-12 10:24:00
导语:保税物流发展推进加工贸易升级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海关贯彻落实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保税贸易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再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税贸易的发展重点一直放在保税加工,即传统意义的加工贸易上,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缺乏资金、技术、原材料、市场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出口创汇,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与加工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物流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保税物流业务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保税贸易是包括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以及保税服务等在内的一种国际贸易常态形式。围绕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广州海关就如何推动保税物流业务发展进行了深人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可分为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保税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现代海关管理的角度来审视物流而得到的一种印象。在我国海关制度中,保税是指货物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作以下定义:保税物流是指经营人经国家管理机关批准,将保税货物从供应地到需求地实施空间位移过程中的服务性经营行为,包括进出口货物在口岸与企业、口岸与特殊区域、保税场所之间、在特殊区域与保税场所的内部、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之间,以及境内区外进出口货物与特殊区域、保税场所之间的流转。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这就需要中国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特别是建立类似国外自由贸易园区的海关监管制度和体系,这样才有可能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和更小风险开展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国际配送、流通性加工与增值、供应链综合管理等现代物流活动。在这种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的保税物流概念应运而生,多层次的保税物流体系也逐步形成。
(一)保税物流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保税物流在保税贸易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诸环节中地位十分重要。围绕保税加工和保税服务,保税物料经由采购、储存、分拨、运输、加工、组装而形成制成品;根据生产和消费等市场需要,中间产品或制成品按照合同约定运往消费地,并相应产生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在整个过程中,保税物流都是必经环节。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审视,发展保税物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有利于产业链从保税加工向保税服务环节延伸,从而实现保税政策对产业链的全覆盖;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保税加工的附加价值,降低产业价值链的“凹度”;三是有利于促使更多企业进入较高附加值产业,从而使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跃升;四是有利于吸引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的进入和后端营销渠道的建立,从而取得各个产业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利益。
(二)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对保税物流的需求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虽然世界经济衰退的趋势有所减缓,但在全球贸易壁垒抬头的大环境下,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遇到对外订单下降的影响。此外,人民币汇率上升、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等多重压力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竞争力下降,加工制造业有衰退的趋势。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一些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关闭了海外生产基地来华投资,向我国集结研发、物流和结算等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产业。在地域选择上,这些企业往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保税物流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因此,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经济平台。从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一是许多传统产业已逐步进入到过度竞争状态并形成买方市场,产品竞争的焦点逐渐转向生产环节的产品技术创新和流通环节的渠道创新;二是高质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企业,逐步采用以客户为导向的“网络订单”、“按单生产”模式,追求“零库存”、“VMI供应商库存管理”、“JIT灵捷制造”等现代物流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其价值也迅速向研发、分销和服务等领域转移,并进一步影响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选择。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无疑对物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新需求,需要通过发挥保税物流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吸引全球或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转移到加工企业所在地,开展以保税加工为中心的保税物流服务,达到最靠近生产工厂、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二、我国保税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要发展保税物流业务,必须对我国目前保税物流的政策框架、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为此,广州海关作了重点分析。
(一)我国保税物流的政策框架
现有保税物流运作载体包括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两大类型。按照政策功能优势的大小,特殊监管区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第二层次是保税物流园区,第三层次是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监管场所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综合保税仓,第二层次是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它们的政策功能优势如下:
1.特殊监管区域
(1)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
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是目前我国发展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将港口作业区域、仓储物流区域和出口加工区域连结一体,实现整体化运作、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保税港区主要功能:一是保税加工,对区内保税加工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二是保税物流,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等;三是港口作业,货物在港区内的停留不设时间限制;四是国际贸易,区内企业可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出样、订货等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五是商品展示,包括区内、外货物展示;六是研发和检测维修。其主要政策优势:一是境外货物人区保税;二是国产货物入区退税;三是区内交易免税;四是区内企业基建物资、机器设备和自用物品从境外人区免税;五是区间货物流转免税;六是二线进出区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七是一线进出区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在海关监管层面,海关对其实行封闭式管理、计算机联网监管,以企业为单元建立账册,并实行备案制管理。经海关批准,企业可按月分送集报;对区内开展保税加工业务,不实行台帐管理和合同核销制度。
(2)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面积或者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设立的、专门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园区主要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主要政策优势:一是境外货物进入园区实行保税,出区内销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二是境内货物进入园区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三是园区内货物之间流转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四是对园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一般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五是货物可在园区与其他海关监管区域、场所之间进行自由流转。在海关监管层面,海关在园区派驻机构,实施全封闭围网监管、电脑监控、电子卡口、企业联网等措施,对进出园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及园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区港联动”将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功能与临近港口的装卸运输功能整合起来,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的一体化运作,重点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从而使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园区的功能,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人区退税”。
(3)保税物流中心
保税物流中心是由一家企业法人经营,多家企业进入并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特殊监管区域。.其主要功能定位与作用:一是保税仓储;二是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三是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四是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五是口岸功能。但是,保税物流中心不得开展保税加工等业务。保税物流中心主要政策优势:一是境外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给予保税;二是境内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三是保税物流中心与境外间进出的货物,一般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四是中心内货物出保税物流中心进人境内的,视同进口;五是保税物流中心与其他海关监管区域、场所之间货物可进行自由流转。在海关监管层面,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实行封闭围网管理和计算机联网监管。
2.保税监管场所
(1)综合保税仓
综合保税仓即原来的保税物流中心A型,是在整合“两仓”功能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赋予其若干新功能所形成的、由一家企业法人经营,专门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保税监管场所。在政策功能与海关监管方面,综合保税仓与保税物流中心基本相同。
(2)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
保税仓库是目前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保税形式之一,按照使用对象不同分为公用型保税仓库、自用型保税仓库。其主要政策与功能优势:一是保税仓储,即货物在进入保税仓库环节以及存储期间,海关不征收进口税;二是简单加工,货物可以在保税仓库进行包装、分级分类、加刷唛码、分拆、拼装等流通性简单加工;三是转口贸易,进口货物在仓库内存储后不经加工即转手出口到其他目的国或地区。在海关监管层面,海关对保税仓库实行电子账册监管;企业凭电子账册直接向海关监管现场办理通关手续,经海关批准可以办理集中报关手续;企业定期向海关申报保税货物进、出、存、转情况;保税仓库要专仓专用,不得存放非保税货物;货物存储期限为1年,经海关同意可予以延期。出口监管仓库也是传统的、最基本的保税物流形式之一,分为出口配送型仓库和国内结转型仓库:前者主要适用于货物配送出口,货物原则上不得转内销;后者储存货物则可以转内销。其主要政策与功能优势:一是保税仓储,即货物在出口监管仓库存储期间海关不征进口税或出口税;二是简单加工,即货物可以在仓库内进行品质检验、分级分类、分拣分装、加刷唛码、刷贴标志、打膜、改换包装等流通性加工;三是国际配送,即对国内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临港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四是出口监管仓库之间、出口监管仓库与其它海关监管区域、场所之间可以进行货物流转;五是配送型仓库实行出口退税。在海关监管层面,海关对出口监管仓库实施计算机联网管理,但未实行电子账册监管;经海关批准,企业可以办理集中报关手续;已售予外商的货物如转境内销售,按国货复进口办理;所存货物存储期限为6个月,特殊情况可延期;企业编制仓库月度进、出、转、存情况报表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并定期报送主管海关审核。
(二)我国保税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保税物流政策很大一部分都服务于加工贸易,伴随着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多样化,保税物流需要进行政策整合和功能叠加,适应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作为中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税物流秉承了服务贸易的优势,有利于带动我国的高新科技、金融、运输、旅游、会展乃至地区总部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备受政府和企业青睐,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在保税物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之后,从政府角度,构建功能强大的保税物流区域,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保税物流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保税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蓬勃兴起,海关设立了主要以服务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为主的保税仓库和专门存放出口产品的出口监管库,建立了上海外高桥等12个保税区。从2000年开始至今,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支柱,由制造业带来的物流服务业的迅速成长,促使国家出台了符合实际发展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先后设立了54个出口加工区,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辅,兼顾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格局。2003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在上海、大连、天津、青岛、张家港、宁波、厦门、深圳、福州和广州等地区开展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园区试点。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上海闵行先锋保税物流中心A型开始试点。2005年6月,中国第一个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正式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6年以来,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和宁波梅山岛等保税港区,苏州工业园区、白云机场等综合保税区相继成立。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保税仓库746家、出口监管库112家,保税物流中心25个,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99个,形成了具备采购、运输、存储、检测、分销、分拨、中转、转运、包装、刷唛、改装、组拼、集拼、配送、调拨等增值服务功能的、较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产业聚集、区域聚集等效应和物流环境,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及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等,已成为投资者评价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保税物流可以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便利的综合物流服务,通过提供深加工结转等政策,利用监管仓库、保税港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功能优势,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逐步将加工贸易从外贸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进而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保税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保税物流与一般的物流系统没有本质区别,同样追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国家为了保证进出口货物的合法性,防止可能存在的漏税、漏证情况,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政策框架适应不同发展需求,在管理上,海关在特定区域实行物理围网和信息围网,制定一系列严密、规范的程序来保证保税制度的执行。随着保税物流业务发展,这些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逐步显现出弊端,与保税物流业务的高效率、低成本发展要求不太适应。主要表现为:
1.特殊区域和两仓形式多样、功能单一、部分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各种区域功能类似但存在差异,区内外政策不协调、各地发展不平衡;缺少统一的设立标准和退出机制,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海关对部分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以及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和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尚未出台具体的监管办法。由于区内外政策无法实现差异化管理和部分配套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导致企业人园人区意愿不强,招商引资困难。此外,“两仓”(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由于政策限制和功能单一,相互隔离,无法适应现代物流运作和加工贸易发展的需求。保税物流中心A型虽然整合了“两仓”功能,但准入门槛较高,投入建设成本高且难度大。
2.保税物流布局规划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殊监管区域77.5、保税监管场所93.2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仅占22.5和6.8。客观上制约了保税物流业务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同时,由于特殊监管区域具有产业、税收、贸易、金融等政策优势,兼具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功能作用。部分地方政府也把申报建设特殊区域作为“政绩任务”,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盲目申请和重复建设特殊监管区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区域管理模式不合理
在特殊区域一线通关环节,除可免税、免领许可证外,区内企业仅名义上使用“备案清单”,通关流程依然基本等同于其他报关制度规定,无法真正做到一线放开;“区区流转”、“区域与其他口岸间流转”并无新的简化措施,仍按转关模式由海关监管车辆承运;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的关系也未完全理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仍较难实现,也没有根本改变围网内企业的物流成本比围网外保税企业成本高的不合理状况,无法体现效率优势,导致特殊监管区域应具有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优势变成了“一线管严、二线管死”。
4.特殊监管区域业务种类单一,对非保税物流业务缺乏政策支持
特殊监管区域规定只能开展保税业务,未对开展非保税业务的需求提供政策支持,严重制约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例如,由于非保税货物不能以关税“不征不退”方式进入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除外),既限制了区内物流业务的操作空间,又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和服务效率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使特殊监管区域失去了吸引跨国企业从事物流集成服务(尤其如采购、分拨、配送等业务)的优势,与国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的战略相悖。
5.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复杂
较之其他监管区域或港口的管理,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的复杂性成倍增加。除了原有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财政、税收、外经贸、工商等条线外,还涉及口岸、港口港务、海事、边检等业务主管部门,共涉及十多个领域或方面。既有国家直属的监管部门,也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派出的办事机构、开发运作企业等等,协调工作难度更加突出。
6.信息化管理不完善
一是单一的备案式管理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海关H账册无法实行记账式管理,移植自保税加工的“先备案后通关”作业模式不利于提高通关效率。二是海关H账册的系统容量难以满足系统稳定运行需要,数据的传输和读取相对缓慢,经常出现数据无法传送或“内存溢出”的情况。三是H账册系统与辅助管理系统衔接不紧密,各地海关开发的特殊区域信息化辅助管理系统,尚未能与H账册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导致企业和海关都需进行重复录人、审核操作。四是海关无法在H2000系统建立保税区、出口监管仓库的电子账册,缺乏对其实施联网管理的制度和手段。此外,保税物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各相关管理部门也亟需通过计算机联网方式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
三、发挥海关在推动保税物流发展中的作用
海关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一方面,要通过提供宏观决策意见,积极参与政策引导,为保税物流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保税物流业务的开展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从政策层面和海关管理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保税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整合优化
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是承载保税物流运作的平台,当前,区域和场所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由于类型过多导致功能单一、政策不协调以及管理模式不统一等问题,要将现有各类区域和场所进行整合,配置统一的政策、功能,执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按照目前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功能特点,应循序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全面推广出口加工区拓展物流、研发、检测、维修等功能的试点,实现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功能组合;二是在保税区现有政策框架下叠加入区退税政策,使“入区退税”真正成为增强特殊监管区域竞争优势的举措;三是对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分别整合为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按照“优化存量,控制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提高特殊监管区域效益,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四是在“局部整合”完成的基础上,对特殊区域的功能、政策、监管模式和管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具有政策功能和配套管理落差的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五是整合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形成综合保税仓库,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其出口货物人仓退税功能,加紧出台“综合保税仓库管理办法”。
(二)进一步完善海关保税物流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
在构建现代保税物流体系中,要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海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发展规律、符合国际惯例、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监管模式。具体来说,一是制定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以及区域(场所)外保税加工企业的货物流转办法,实现各类区域、场所以及区域(场所)外企业间货物的便利流转和有效监管;二是要充分发挥围网监管优势,最大限度简化一线监管手续,建立比保税加工更简化的保税物流电子账册监管模式,采取“以报代备,以查代销”等方式,真正实现特殊监管区域“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管理原则;三是在现行转关运输监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联动”方式简化手续,使“属地报关、口岸验放”、跨境快速通关等改革成果惠及各类“区域”和“场所”内的企业,进一步提高保税物流货物“全程大通关”的效率;四是尽快解决区外企业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海关编码注册登记问题,支持企业分支机构利用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保税业务;五是要加强与商检、质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简化作业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实现通关监管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同时,简化区内货物流转手续,实行月度集中报关方式进行管理。
(三)合理规划布局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
针对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且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复申报功能政策相类似的特殊监管区域的情况,一是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引导东部地区保税物流载体发挥更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鼓励中西部地区建立与保税加工相配套的保税物流网络,更好地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按照“谁申办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特殊监管区域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各地方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本地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开放程度、交通条件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做到合理布局、据实申办、规范管理、科学发展;三是要建立区域、场所和相关企业准人退出机制,将是否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是否有利于各类资源效益最大化作为制定区域、场所和相关企业准入退出标准的关键要件。
(四)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和机制
国际上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区的行政管理一般都实行充分授权、高度统一、简化便捷的管理。在•行政管理和货物监管方面,“区事区办”已成为惯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港区合一”,实际上是实现了对原有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管理服务体系的跨越,客观上要求深层次的整合,需要在利益格局、管理制度实现“合一”。因而,海关特殊区域迫切需要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避免多部门平行分散出台政策和实施管理的格局长期延续,需要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和权威的制度框架,并明确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是在宏观政策上建议总署报请国务院同意尽快召开全国特殊监管区域工作会议,统筹解决全国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规划布局、入区产业导向以及准人退出机制等问题。研究对具备国际贸易经营主体资格的区内企业赋予国内贸易经营主体资格的政策支持;二是可考虑在海关总署设立办事机构,主要负责牵头制定特殊区域整合具体方案及布局规划,组织各部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开展特殊监管区域设立的审批、验收和日常管理指导,督促检查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管理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在地方政府层面,省级人民政府要明确特殊监管区域的归口管理部门;四是要理顺部门间的联系配合机制,涉及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
(五)正确处理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的关系
保税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流活动无论是在保税状态下或是在非保税状态下开展,都应服务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力这一终极目的,对于企业来说,开展保税物流只是供应链优化和执行的一种方式,为实现供应链的最大价值服务。因此,应从大物流和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思考保税物流的发展问题。首先,不能将保税物流企业绝对地孤立看待,将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分割管理的做法,势必会对实际的物流系统运作带来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和管理规定都会缺乏可操作性,没有非保税物流作支持的保税物流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其次,要重视非保税物流的发展,营造两种状态的物流并存并相互转化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动态地了解企业不同的物流需求及其解决方案,对于拓展保税物流业务、培养良性保税物流环境、吸引保税物流投资都有重大意义。
(六)提高保税物流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水平
要以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作为提高海关通关效率的必要手段,通过快速获得信息来提高海关监管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一是积极推进保税物流经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保税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在推广与普及条码技术的基础上,注意电子标识技术(RFID)的运用,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开发全国统一规范的保税物流信息化系统,使各关开发的辅助管理系统能与其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的物流企业与海关的计算机联网,便于海关对保税物流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三是在海关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建立区域、场所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的进、出、转、存电子底帐数据,实现与企业供应链数据的相互印证,及时提供风险预警信息,在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降低海关的监管风险;四是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作用,加快开发各种运输工具通用的保税物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并制定保税物流信息的标准和网络接口规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公共管理信息平台。
(七)支持将特殊监管区域建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要进一步完善特殊监管区域的产业导向政策和扶持政策,推动区内保税加工价值链的提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是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基地和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在扶持技术研发机构发展、激励研发人才创新、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制定总部经济奖励扶持政策,重点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在特殊监管区域设立投资性公司、管理公司、决算中心、研发中心、采购物流中心以及职能型总部;三是鼓励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多元化拓展进出口市场;四是在区内率先开放服务业项目,优先批准对于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等鼓励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五是支持区内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吸引境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加快金融后台服务区域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即将实施之际,我们将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保税物流的发展规律、存在问题,并从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与监管模式,推动包括保税物流在内的保税贸易的发展,发挥海关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 上一篇:乡镇社会治安整治汇报材料
- 下一篇:上半年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