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08 09:34:00

导语:加工贸易转型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工贸易转型创新研究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形势

(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对外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作为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启动模式。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O年代初)以进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以外商投资为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特点和技术档次以及分工的层次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2)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一是我国3nq-贸易面临的国际形势。20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呈现出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趋势,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增速较快,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趋向高技术化,世界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趋于萎缩,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激烈。二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国内形势。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步减弱。另一方面,国内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已难以为继,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空间不足。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差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产业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国内贸易的技术吸收消化和模仿创新能力距离现实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机制改革不到位,使得国有企业没有代替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主体。这种局面一方面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发展加工贸易可能带来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被大幅度地抑制,使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外资手中。

(2)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亟待延长。利用加工贸易增加国内采购和延长国内价值链可以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扩大我国出口,然而,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虽然比较普遍,但国内采购率不高。原因在于国内产品及其配套服务的竞争优势不足。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制约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国内延伸。表现为现行税制使来料加工企业税负加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较差;对出口优惠资格的审核不完全科学。这都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

(3)现行监管模式弊端层出不穷,监管难度大。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大量增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增加,加之加工贸易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等特点,海关监管工作量猛增,各部门在政策上协调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合力和有机的综合管理体系,导致加工贸易管理条块分割,在这种情况下,“遍地开花”的格局就加大了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难度。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建立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促进体系。首先,提高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的政策措施。加紧修订有关税收政策,降低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成本。修改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其次,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规范,为了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向“绿色化”方向的转型升级,达到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目的。再次,完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借以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最后,结合我国产业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制定我国开展境91-mm贸易的行业政策。

(2)加强19身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与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向我国转移并举。加工贸易企业只有强化自身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加工制造能力的提高,才可能承担起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业务的开展,形成与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之间的水平分工,提高自身的获利能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大研发活动的投入和科研人才的储备。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经常性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学研联盟。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向我国转移。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产品国际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

(3)深化加工贸易监管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实现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推动“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简化境#l-3n工贸易业务的审批程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不同监管部门职能的横向整合,建立境外加工贸易信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