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发达区域加工贸易转移途径

时间:2022-02-17 10:00:00

导语:剖析中国发达区域加工贸易转移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中国发达区域加工贸易转移途径

摘要: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开始面临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部分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倾向。本文根据我国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方向。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对象。

关键词: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廉价丰裕的劳动力和政府主导的投资优惠性政策,通过生产贸易投资一体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当前,这些地区经过长期高速发展,部分产业开始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等问题,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为了延续竞争力,出现了产业向外转移的倾向,并已初见端倪。与此同时,我国欠发达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转出的产业,竞争比较激烈。然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同产业集聚的特征不同,对转移的区位选择方向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方向选择,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有针对性的招商,对做好产业的区际转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

(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遇到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多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产业竞争力被削弱。从劳动力成本上来看,尽管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流入,延缓了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命力,但也会带来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并且不可持续。最低工资不断上调就是有力的证据。如: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在广东开出2000元/月的工资也很难招到工人,但在安徽阜阳劳动力比较充裕而且付出人均800元/月的工资即可。同时,资源的制约越来越严重。一是土地成本上升问题,由于土地供给的无弹性使得企业在当地扩张受到限制。在安徽阜阳的“中国中部纺织工业城”内每亩土地只要2万元左右,在沿海地区的温州每亩土地却高达150-200万元。二是能源瓶颈问题,尤其是电力资源的紧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环境承载力制约,高经济增长伴随着高排放和高污染,使得环保成本大大增加。因此,降低要素成本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的主要动力。

(二)政府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东部地区通过利用廉价劳动力支撑起来的产业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削弱,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要求,需要转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如何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差距已日益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从发展经济学和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显示:产业区际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因此,我国从国务院到各级政府政策上都在鼓励产业转移,尤其是产业的区际转移。例如,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投资,并给予优惠政策。近年来,《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明确了方向,同时也在政策支持上再度强化。在实践中,一方面中西部各地区政府积极到东部地区引资招商,并在财政、税收、信贷和土地等方面给予诸多优惠,以吸引企业向当地转移。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政府也鼓励失去优势产业的迁出,实施“腾笼换鸟”政策。

(三)宏观经济环境和部分政策的变化

过去,我国东部地区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通过出口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之过去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出口退税政策使得这些产业的出口获利颇丰。然而,随着2005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两税合一新政,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利润在不断减少甚至导致大量企业停工。

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方向判断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东部地区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产业逐渐失去优势,为了延续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产业转移倾向。根据产业集聚形成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FDI模式和市场创造模式。FDI模式是在外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产业集聚,是跨国公司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的选择。市场创造模式主要基于国内市场发展起来的产业集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廉价而又丰裕的劳动力和政府主导的投资优惠性政策,以加工贸易的方式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了FDI背景下的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商,并以中小企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大量台商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大都是为跨国公司代工的制造性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直接到我国进行投资,大量制造业务使用了外包方式。通过加工贸易的多年发展,我国当前已成为世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心和OEM制造中心。FDI模式主要是外资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而进行的来华投资,其产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来华外资可能越来越多看中的是我国的国内市场。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成本发生变化,先前的优势逐渐丧失。这些FDI背景下的加工贸易面临着重新选择,关于转移方向,根据产业内企业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加工贸易产业中关联产业集聚的转移方向

关联产业集聚指的是以同一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由同一产品链上下衔接的相关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多数是由一个或数个大企业、大集团为主,而其它企业为之配套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产品。其特征是集聚地内企业合作紧密度高、相互依靠性强,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例如,在深圳龙华围绕台资企业富士康集团的上下游企业多达300家,这些企业随着富士康集团的做大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富士康集团显示出较强的集聚能力。这一类型的产业集聚在产业转移时有一定的粘性。因为通过相互依存,降低成本的特性可以抵消部分的劳动力等其它成本的上升。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差异的增加,竞争优势的不断削弱,企业最终会考虑迁移的问题。

由于龙头企业直接面对同类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众多附属企业的市场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市场反映的也更为敏感,因此,产业迁移主要牵头人就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考虑迁移时,将考虑内迁还是外迁。由于这些产品的零部件、中间产品等供应商都已本土化,如果外迁至国外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很可能缺乏配套企业,很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仍需从我国沿海地区供应,势必增加了贸易成本,企业外迁成本也会比较高。所以,龙头企业可能会选择内迁,尤其是开拓国内市场上,通过和配套企业的互动内迁,以降低企业成本。如深圳富士康将很多业务都迁移到了内地,其中笔记本组装厂内迁到重庆,其配套企业也随之迁入。

但是,内迁至内地的不利之处就是对外运输成本的提高。如果FDI下的外资龙头企业,开始着手于开拓国内市场,内迁至中西部不失为一个好的区位选择。但如果FDI下的外资龙头企业要维护原来的国外市场,内迁至中西部将会导致运输成本过高。因此,我国东南沿海周边欠发达地区在承接这类产业转移时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加工贸易产业中非关联产业集聚—“两头在外”产业的转移方向

非关联产业集聚指的是同类产品集约“扎堆”经营的中小企业集聚,其特征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小。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沿海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两头在外”,即原料和销售在国外,加工在国内的方式,在我国沿海城市加工贸易中占着较大比例。由于两头在外,这种加工贸易方式并没有形成对当地相关企业很强的关联性,而且这种生产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当地企业也很难进入这一网络。这类加工贸易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对成本比较敏感。当初跨国公司选择沿海地区作为产品的加工点,看中的就是我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其他优惠政策。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成本的上升,跨国公司势必会在全球范围内调度、配置资源,生产阶段重新进行区位选择。

在面临迁移方向的选择上,由于这类企业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多数要从海外运输到生产组装地来,加工后的产品很大一部分要运往国际市场,运输成本对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迁移至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再出口,这无疑要加上额外的运输成本,高额的运输成本将会完全抵消甚至不能抵消内陆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因而,“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迁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最便宜的长距离运输形式仍是水运,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同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距离世界主要市场—美国、欧洲、日本的海上运输距离相当,并且这些地区的要素价格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因此,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考虑,这就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向的可能选择。例如耐克与阿迪在我国的订单确实越来越少,大部分转移到了越南,还有一些转移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

综上所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加工产业内企业之间关系的不同,对产业转移的方向具有不同的影响。

三、我国其他地区产业转移趋势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加工产业转移呈现的不同区位选择,我国各个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有目的性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使产业在空间上重新合理配置,并以此促进区域产业调整优化和协调发展。

(一)东南沿海周边欠发达地区应承接以国外市场为主的产业转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关联产业集聚的企业在选择迁移时,由于配套企业都已本地化,迁移到海外成本过高,倾向于内迁,但选择内迁的不利之处在于运输成本将会提高。因此,针对这类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外资企业,东南沿海周边欠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周边的一些中小城市、广西北部湾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避免了因内迁中西部地区而产生运输成本的大幅上升。因此,东南沿海周边欠发达地区仍具备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势,这些地区应创造条件,积极吸引加工贸易中关联产业集聚内的企业转移。另外,这些地区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承接加工贸易中非关联产业集聚内(两头在外)的企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抑制那些企业产业集群向周边低成本国家的迁移。

(二)中西部地区应承接注重开拓国内市场的外资加工企业的转移

由于一些企业起初注重开拓国内市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企业有动力迁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东部非沿海欠发达地区在市场容量等方面不及中西部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中西部地区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将可能改变迁移计划和方向,中西部地区也可能错过东部传统产业转移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吸引这些企业,中西部地区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集群因其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完善配套能力及较低配套成本,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对投资者而言,集聚一批配套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比单纯的低地价、低工资和减税让利更具有吸引力。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利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产能力,有针对性地吸引龙头企业落户,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其次,中西部地区要重视发展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中西部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解决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物流“瓶颈”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最后,中西部地区政府还应着手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8(3)

2.何龙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

3.胡天然.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差异性研究[J].中国市场,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