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的赢利能力策略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15 05:37:00

导语:加工贸易的赢利能力策略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工贸易的赢利能力策略探讨论文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支持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加工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4%提高到了2005年的48.6%,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是高达54.7%,在广东等沿海地区竟高达70%,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些局限性集中表现为贸易利益低下。在我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改善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等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工贸易在我国存在的长期性

1.加工贸易在我国存在的长期性是由以国际生产分割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生产国际化决定的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与趋势,其主要表现是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形态。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fragmentationofproduction)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国际生产分割是指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在国际间高度分离,国际贸易产品中包含着在一个以上国家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国际贸易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于多个国家。这种全球性的产品生产模式,使原来集中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了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某阶段或零部件的生产,使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了产品内部,而这种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品国际贸易被称为产品内贸易。加工贸易的实质就是产品内贸易。

加工贸易的出现与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在国际生产分割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纯粹的“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会越来越少,将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立起来、限制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严格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已经没有太多必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发展加工贸易就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的有利形式,同时也是符合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

2.比较优势差异的存在使得加工贸易在我国的长期存在成为可能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本来是用于解释产业间国际贸易的,但对于当代普遍存在的产品内国际贸易,这一理论仍然有解释力。在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成为可能的情况下,产品内分工的模式主要取决于中间投入品价格的高低,而中间投入品价格的高低又取决于一国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体现为以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产品内分工使得不同的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存在技术差异和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使比较优势成了决定产品内贸易模式的首要因素。譬如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将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留在国内。这说明,只要存在比较优势的差异,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有存在加工贸易的基础。

我国目前主要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劳动力低价格优势,使得我国目前在国际产品内分工链中处在劳动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上。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的主要比较优势仍将是劳动力优势,现行加工贸易模式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而且,我国今后若干年内仍将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需要借助于加工贸易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当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将发生改变,比较优势也可能发生转变,甚至成为一个资本和技术充裕的国家。不管比较优势如何变化,只要存在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差异,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加工贸易都会存在,改变的只是在国际产品内分工链中的位置,即由劳动力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工序和零部件的生产环节,提升加工贸易的档次。

本土化改善我国加工贸易利益的途径

1.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局限性集中表现为贸易利益低下

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利益是各国从事国际贸易的动机所在,主张自由贸易的各自由贸易理论也声称贸易能够使贸易各方获益,但贸易各方所获利益不对等是不争的事实。

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产品内分工及产品内贸易,参与产品内贸易即加工贸易的各国从贸易中所获贸易利益的多少取决于其在产品内分工链中的位置。具体而言,取决于其在所处产品内分工环节中投入的中间品的价格,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又主要取决于不同生产环节的市场结构。由于不同生产环节市场结构特征的差异产生于不同生产环节中间投入品的差异,所以,如果中间投入品的知识含量越大、专用性越高,市场结构就越趋于垄断,价格就越高。而在一般性的生产环节,中间投入品往往是非技能劳动,在国家间具有较大的替代性,其市场结构就趋于竞争,价格就越低。在现今世界的产品内分工中,发达国家的企业(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占据着垄断性强的生产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营销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因而在收入分配中占据极有利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只能加入竞争性的一般生产环节,因而在收入分配中处在不利地位。目前我国在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时候,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主要还处在竞争性的一般生产环节,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所得甚少,只能获得微薄的工缴费,而且这种微薄的贸易利益往往还要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另外,我国目前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低下还表现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小,加工贸易的辐射作用小。

2.改善我国加工贸易利益的关键是本土化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利益的低下,不管是利益分配少还是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小,其根源在于现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模式,这种加工贸易模式呈现出所谓的“候鸟经济”、“飞地经济”特征,除了加工装配环节,品牌、技术、零部件、销售,甚至接单,都在海外,与国内产业关联少,而且不稳定。要改善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加工贸易模式,使我国加工贸易实现本土化,把加工贸易由所谓的“候鸟经济”转变为“榕树经济”,提升我国在加工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让加工贸易在我国扎下根,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加工贸易的稳定性。

对加工贸易本土化的认识,应该从对加工贸易的准确认识着手。加工贸易,是“加工”和“国际贸易”的统一,涉及到产品加工装配,属于以国际生产分割为实现形式的生产国际化或产品内分工的范畴。同时也涉及到进出口贸易,这属于对外贸易的范畴。传统的观点认为,加工贸易应该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的认识并不准确。加工贸易的核心是产品内分工,参与国或地区运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或劳动或资本或技术,参与产品生产某环节,加工贸易并不必然表现为“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具体而言,作为加工贸易,中间一定在内,但两头并不一定都在外。

对我国加工贸易本土化的理解,除了要基于对加工贸易的准确认识,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仍然是一个有劳动力优势的发展中大国,但同时,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正在发生变化,资本和技术要素正在不断的充裕,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总体而言,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土化,一方面是要逐渐由海外接单转变为国内接单,由国内的外贸公司或加工企业直接接单,改善在整个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同时增强加工贸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要逐渐实现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提高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增强对国内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源头上实现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土化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体现为“海外接单,国内生产”。由于加工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外方投资者往往在海外接单,然后将订单拿到国内生产。这种做法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渠道被外方接单人控制,造成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方投资者和中间商的严重依赖。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仅使得大部分利润留在了海外接单人手中,而且一旦这些海外接单人将订单转发给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遭受巨大损失。自己不能接单,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既降低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贸易利益,还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了改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渠道被外方接单人和海外中间商控制的局面,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必须针对存在的障碍与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我国加工贸易由海外接单转变为国内接单,从源头上实现加工贸易的本土化:(1)促进加工贸易领域的工贸结合。贸易企业和加工生产企业各有其优势。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要求所有加工生产企业都能够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都能够从海外接单,但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贸易企业,通过贸易企业接受海外订单,然后再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加工生产企业进行生产。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和提供适当的协助,鼓励我国的贸易企业在海外市场积极寻找订单。(2)吸引外资企业将营销环节转移到国内。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局面也不会完全改变。在这种局面下,要想把海外接单转变为国内接单,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健全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将外资企业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内的同时,将其营销环节也转移过来,从而将接单由海外转移到国内,实现国内接单。(3)政府有关部门在资金、信息、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譬如提供优惠贷款、提供展销机会、建立相关官方网站、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等。

提高我国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土化率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土化比率低,公认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跨国公司从经营一体化和防止技术优势扩散甚至避税的角度考虑,往往更多地从公司内部或母国采购中间品;二是我国国内企业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畅通的融资渠道生产中间品,国产中间品规格、质量不稳定,达不到出口品生产要求;三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偏向和鼓励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而不利于从本地采购。除了这三个原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原因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现行原产地规则和原产地标准的缺陷。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往往从一体化和防止技术扩散的角度,或出于转移利润的需要,趋向于从公司内部或母国采购中间品,而现行原产地规则和原产地标准的缺陷则未能起到促进提高中间品本土化率的作用,甚至“纵容”了中间品的进口,“阻碍”了中间品的进口替代。

促进中间投入品进口替代,提高我国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土化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同时,规范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转移定价行为。

如果能够通过实施优惠政策等鼓励措施,引导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就能改变外资企业主导我国加工贸易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外资企业一体化经营战略等原因导致的中间品本土化比率低的问题。另外,针对跨国公司转移利润以规避税收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国际税收合作,规范其转移定价行为,以维护国家合法利益。同时,这一举措还可起到遏制中间品进口动机的作用,有利于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土化采购率的提高。公务员之家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加强对我国中间品产业和企业的改造,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与竞争力,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土化率的一个根本性措施,就是使我国国产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可以替代,甚至在质量和技术性能上超过进口中间品。为达此目的,需要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下工夫。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高度重视中间投入品产业的发展,重视装备工业的发展,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改变长期以来国家的价格、投资、税收和信贷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产业倾斜的做法,加强对国内中间品行业的扶持和改造,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与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中间品生产企业需要树立国际化生产意识,加强自身改造,甚至进行企业再造,增加R&D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强化管理,力争使产品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有必要对国产中间品生产企业以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在加强国内中间品生产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譬如建立加工贸易需求信息库,为本国中间品生产企业的宣传推广进行协助等。

(3)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给予国产中间品生产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加工贸易政策,主要是指税收政策。目前我国对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境外进口的料件实行免征进口税等优惠政策,而对加工贸易企业从本地采购的料件,虽对加工贸易企业视为进口,对料件供应企业视为出口,但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政策,这显然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为改变这一局面,有必要调整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不仅将国内企业销往加工贸易企业的国产料件视为出口,而且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待遇,将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内中间品生产企业采购料件视为进口,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待遇。在国内外价格相近,而且国产料件与进口料件的质量和技术性能相当的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也会考虑到运输成本等因素而优先采购国产料件。

(4)完善原产地规则和原产地标准,促进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土化率的提高。

原产地规则(RulesofOrigin),是指国家、国家集团或地区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法律、规章和普遍适用的行政命令。目前我国原产地规则的最致命缺陷是原产地标准过低。具体而言,我国判断出口产品的原产地是根据该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获得;在中国发生实质性改变,即在中国经过主要或最后的制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质、形态或者用途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中国增值达25%以上。对加工产品的原产地认定,采取以制造、加工工序为主,辅以构成比例的原则,更多地注重“最终组装程序”,对加工产品中的料件构成也更多地从组装工序角度考虑,忽视了其中的核心部件在原产地认定中的作用,致使很多在我国只经过简单加工装配但很少使用国产中间品,甚至连25%的最低增值率标准都未达到的加工贸易产品轻易获得中国原产地证书,也使外资更倾向于只将最终的简单加工环节放在我国境内。这种情况往往授人以柄,徒增我国的名义出口数额,实际上只有很少的贸易利益,却招致更多的贸易纠纷和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壁垒。更严重的是,原产地标准过低,不利于拓展加工贸易的深度,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中间品的本土化比率,不利于我国中间品产业的发展。

为改善我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促进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替代比率的提高,可以考虑作出如下调整:一是将“加工工序为主,辅以构成比例”的原则改为“构成比例为主,辅以加工工序”,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中间品进口替代比率;二是实行有差别的原产地标准,对简单加工产品适当提高国内增值率标准;三是加强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统一使用EDI方式进行签发和管理,使原产地证的发放走向有序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