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发展

时间:2022-03-09 10:39:00

导语:加工贸易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工贸易发展

12007年第44号公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解读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2007年第44号公告《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此次政策调整,旨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控“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有利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河南省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河南省从1993年接触加工贸易行业。“十五”期间,河南省加工贸易连续突破了10亿美元、20亿美元大关,2005年进出口累计完成23.6万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0.5%,从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保持了全国排名第十、中西部地区首位的好成绩。

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着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经济发达地区占比更高,而河南省不到30%。河南省约有300家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比如郑州宇通公司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淮阳县银丰塑料厂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从2000年开始涉足加工贸易领域,已经饱尝甜头。此外,河南省加工贸易业务高度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沿黄河经济带上;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偏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对河南省大多是不利的,钢材、皮张等很多产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河南省加工贸易产品又是有色金属占大头,仅铝、铅、白银三项产品的进出口额今年以来就减少了6亿美元。

目前河南省加工贸易业虽然充满了机遇,但企业数量少,尤其是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少。而沿海地区拉动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主要力量是外资企业,河南省的外向型企业则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6,河南省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河南关于进一步加快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其中透露,到2010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开展打击走私活动以来,海关加强了对加工贸易进口的监管,同时,通过保证金台账“实转”等方式,试图防范加工贸易走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现行的监管手段降低了通关效率,对正常的加工贸易活动,特别是交货期很短的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3加工贸易在促进河南省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总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河南省的加工企业也不例外,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始终处于低端,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方所得实惠较少;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市场都在海外,涉及国内产业链条短,对国内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都很弱,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不够;还造成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磨擦等。

(2)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南省难以完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南省由于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完全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难形成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6%。

(3)河南省本土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省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龙头企业的投资带动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网络和产业集群,内资企业融入比较困难。大多数国有和民营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不熟悉加工贸易方式,利用加工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

4河南省加工贸易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当前摆在河南省加工贸易面前的重大课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企业应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转移,通过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化解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二是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三是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着力推动加工贸易向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升级,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从规模扩张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防止河南省简单复制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及其发展模式,切实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还应该坚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河南省现有产业配套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加工贸易渠道,逐步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2)抓住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的机遇,做大做强河南加工贸易,因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原材料,而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则不征收关税、增值税等税目。所以河南省的加工贸易企业应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趁机扩大出口。

(3)由于河南省企业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一般属于进料加工,可以从国际市场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料,加工后的成品可以卖到价格高的国家或地区。而且新政策实施后,在河南开展加工贸易不需要占用流动资金。

(4)河南省加工贸易企业应该主动到沿海寻找和自己产业、产品相适应的对口企业,做好嫁接合作。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接单加工生产,由于加工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外方投资者往往是海外接单,然后将订单拿到国内生产,这种做法使得加工贸易企业销售渠道被牢牢控制在外方接单人手中,造成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方投资者和中间商的严重依赖。企业首先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所了解。此类企业也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降低生产成本上面下工夫。

(5)企业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积极开拓自己的营销渠道;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资金和销人员储备相对不足,营销策略的重点应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同时积累资金和行销人员储备,逐步将企业做大做强;对于贸易企业,营销渠道的竞争意味着服务的竞争,只有提供更好、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才能巩固与老客户的长期关系,开拓新客户。

(6)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首先,加工贸易具有很强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溢出效应”,加工贸易的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竞争力提高后,这些配套企业可能同时也为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配套。这样,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会相应得到提高。而且,加工贸易配套企业制造能力的发展,还为一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例如,深圳中兴就是利用“珠三角”地区很强的配套能力,发展了程控机等电信产品,大量出口。其次,随着国内配套企业形成对进口料件的替代,一些原来的加工贸易出口变成了一般贸易出口。

(7)政府应在资金、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信息匮乏、网络建设落后等也制约着加工贸易企业营销网络的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强官方相关网站的建设,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8)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9)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加工贸易要调整结构,河南省的有些企业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逐步向一般贸易靠扰,另外积极促进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紧密结合,同时河南省加工贸易还要与WTO的有关规则接轨。

总之,政府调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完善准入管理,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当前河南省的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和资源相对短缺等矛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有助于河南省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河南省外贸进出口平衡发展。

河南省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只要还有一点好处,加工贸易就必须加以利用,利用它并不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加工贸易是充分发挥河南省生产要素加速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转型升级对河南省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遇。河南省必须抓住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参考文献

[1]邬关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产业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