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发展对策

时间:2022-03-08 09:20:00

导语:加工贸易发展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工贸易发展对策

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发展加工贸易的必然性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产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从内部发展需要来看,都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从外部条件上看,国际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在各国表现的差异,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协作,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时代背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推行全球战略而尽力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区位,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操作空间。中国应当顺应这一潮流,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并成为重要的世界出口加工基地。

从内部发展需要上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土地,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部门等。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能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尽快地参与到国际分工行列中去,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加入WTO之后,逐步实现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也会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倘若不顾我国国情,强行排斥加工贸易的发展,只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加工贸易出口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0%左右。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外商投资企业84%的出口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2/3。加工贸易增加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加工贸易为沿海地区制造业创造了1/4的销售市场。

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我国国情,今后我国加工贸易仍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1.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加工贸易缺乏增长潜力。

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即使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这必然会造成与我国争夺加工贸易项目的竞争局面,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更为廉价,所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将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当前,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部分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发展阶段,缺乏承接国外某些高技术生产环节加工项目的能力,这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2.有的经营格局不利于调整加工贸易结构和提高加工贸易能力。

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格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造成了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整个加工贸易加工能力的提高。

3.有的加工贸易区域布局有碍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是东南沿海地区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不利影响。而且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所占比例过大,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结构调整以及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技术加工项目的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4.材料质量及相关工业水平低下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对外资的吸引力。

一些外资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我国,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因为我国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货周期等方面不能满足外商的要求。因此,外资企业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项目主要是受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的吸引,如果取消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将必然引起外资流入的减少,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只有把加工贸易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加工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为此,重点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必将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避免加工贸易出现"贫困化增长"。由于我国城乡劳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仍将继续存在。因此,在继续发展现有加工贸易的同时,有必要选择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幅度降低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参加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同时借鉴国外科技工业园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成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2.以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为链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对外商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对我国来说可以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目前外商反映的信息、政策、运输问题以及国内企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国产中间投入品进入加工贸易市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我国基础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基础材料、元器件等生产发展滞后是一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价格、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对中间投入品的"歧视政策",就难以实现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因此,有关部门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于零部件制造业,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其配套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要尽力推动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我国加工贸易生产结构的优化,最终取决于创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

3.建立出口加工区,对加工贸易进行集中监管。

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开放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吸引大量外资,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东南沿海地区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在中西部地区要设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区,承接由东南沿海转移过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

4.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准则,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贸易、财政、税收、外汇、产业等多方面的政策,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多个行业、多个环节,需要齐抓共管、综合管理。当前,各主管部门成立了加工贸易部级联合会,促进了加工贸易的综合管理体系的成立。海关、工商、税务、银行和外经贸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综合管理。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对于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准则的规定要加以更正,以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