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5 11:02:00

导语: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分析论文

一、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一)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的新阶段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它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分工的范围、潜力和深度,开辟了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的基本内涵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使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中。对其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过程的可分性。一个产品的生产应包含不同的工序或区段,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专业化生产其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全部阶段。

第二,生产空间的分散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必须跨越国界,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生产。

(二)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

第一,加工贸易不仅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实现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产品内分工是将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而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其实质就是各国在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上开展国际分工,并根据各自的生产环节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的活动。加工贸易不仅符合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一种贸易方式,因而它代表着当今国际分工的新趋势。

第二,产品内分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这一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仍然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利于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实现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因而有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加工贸易作为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自然也就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并且越是能满足产品内分工条件的产品,其加工贸易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最明显的是电子行业。电子行业具有完备的工序可分性,具有非常低的单位价值运输成本,所以非常适合于跨境产品内分工。从贸易数据中看到,过去几十年贸易增长最快的20种产品,前三名都是电子类产品,根本原因就在于电子产品最容易进行产品内分工,最容易把不同的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去进行。

随着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自由化,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分工的国际化日趋增强,加工贸易在全球的发展蒸蒸日上,它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加工贸易本质属性在于不是独立生产某个产品,而是承担某个或若干特定工序活动,因而加工贸易是我国境内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也是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主要方式。

(一)规模、数量分析

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318.8亿美元,增长了约499.33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外贸进出口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4.37%提高到2006年的47.25%。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94%,加工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7.94%。根据最新的统计,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6.9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9690.8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7916.14亿美元。在出口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约4163.21亿美元,占42.96%;加工贸易出口约5103.8亿美元,占52.67%;其他贸易方式出口约423.79亿美元,占4.37%。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并成为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结构分析

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以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1990年,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不到35%,200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为70.3%,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4年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79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9.4%。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159.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在不断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当代产品内分工的新型国际环境下,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加工贸易自身提升和发展的不足,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

第一,发达国家加工贸易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从本质上说仍以低技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已经超过纺织品而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增加很快,但很多从事机电产品生产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进口的零部件由非熟练工人组装起来,收取很低的工缴费。所以,有些机电产品的出口实际上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属于组装型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主要还是加工性质的,即进口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或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利用的还是当地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我国如果没有加工贸易的发展,这类高新技术产品就不可能在我国加工组装和出口。我国这些人力资本密集或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就要推迟许多年才能建立起来,我国就还只能生产和出口纺织品,进口汽车和电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

第二,我国仍处于低附加值国际分工的低端,加工贸易增值程度不高,整体附加值的增长比较缓慢当代的国际分工已经走向了产品内分工,走向了全球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分工。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一直体现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也一直固化于增值能力最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并无明显增加,我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很小。即使是高新技术产品也不例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普遍偏低,这是因为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加工基地,但高附加值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仍在国外,高端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第三,外资企业战略目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排挤。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加工贸易中有80%是由外资来完成的。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平均占比超过75%,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占比更大,且外商独资进料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增强,而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比重更少。同时,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最好的东部沿海地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加工贸易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间,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发展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这样,未来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其发展方向和区域规划会受到外资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影响。

第四,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虽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也较廉价,但根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多数劳动力并不具备加工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日益显现,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四、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产品内分工的角度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国际分工已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深化到了产品内,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只需专业化生产同一产品的某个生产阶段而无需全部阶段。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加工贸易升级,我国才能抓住国际分工深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形成组装与制造能力,参与国际分工。在此重点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方向。

(一)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大大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这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际上有些机电产品的出口也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属于组装型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还没有占到主要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加工贸易是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而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从本质上说仍以低技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提高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加工,即我国要继续沿着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路径参与产品内分工,使我国的加工企业更多的参与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生产中,特别是抓住当前以IT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转移机遇,实现加工贸易产品构成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转变。

(二)加工贸易生产环节的提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仍然是在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上。尽管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不断

上升,但主要还是从事这些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那些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高附加值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的生产仍在国外,我国仍处在低附加值产品内分工的低端,所获得的贸易利益低下。因此,我们要在产品生产环节的分工阶梯中上升,不断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度高的生产环节中生产,实现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转变,提高国内增值率。

这就要充分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外溢来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在原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速资本积累,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实现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这样才能在产品的供应链系统中,沿着简单组装、辅助零部件制造、一般和重要零部件制造、高级组装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这类产品内分工阶梯攀登,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所生产的中间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的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的产品,从而实现加工贸易产品生产环节的提升。

(三)同一产品分工链上的升级

以上的分析都是基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狭义理解,这里我们采用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广义理解,它将产品分工链条拉长,既包括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流通营销等活动,又把品牌创新和维护活动作为广义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著名的微笑曲线表明,越往上游的研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以及下游的品牌和营销两端走,增值幅度越高,中间的加工制造增值幅度最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加工贸易还应在拉长的产品分工链条上升级,提高加工产品的增值含量。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沿着产品分工链向上游延伸。从最后工序开始依次向前,循着“原材料供应→简单加工组装→复杂加工装配→零部件配套生产→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人才交流、产品研发合作→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自有品牌创建”的轨迹,不断提升加工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产品加工制造,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科研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加工贸易升级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有让企业逐步形成自主开发、生产和制造能力,打造出自有品牌,才能改变我们在产品内分工中的低端位置。二是向下游拓展。发展加工贸易营销和海外销售。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接单加工生产,由于加工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外方投资者往往是海外接单,然后将订单拿到国内生产,这种做法使得我国加工贸易的销售渠道被牢牢控制在外方接单人手中,造成加工贸易企业对外方投资者和中间商的严重依赖,并且使得大部分利润留在了海外接单人手中。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从商品流通中获取较高的利润,提升加工贸易在销售环节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文远.产品内分工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6,(05).

[2]马强.依靠长远产业政策-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国际贸易,2005,(03).

[3]宋志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1,(08).摘要:提出产品内分工的概念,指出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