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研究
时间:2022-09-07 09:23:03
导语:我国出口贸易转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出口增长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等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8.1%,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疲软,出口增速明显趋缓,尤其是2009年,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速为-16%。2009年~2013年,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仅为6.4%;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累计增长6%,我国出口在10年的高增长之后开始逐步放缓。
2.出口产品结构及贸易方式发生变化。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0%左右降至2013年的3.12%,而工业制品则一路攀升至96.88%,表明出口商品结构持续改善。一是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速减慢。2014年,原油出口4.9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3%,下降31.7个百分点;焦炭出口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7%,下降104.14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放缓。2014年,服装累计出口182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2%,下降6个百分点;塑料制品累计出口3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9%,下降6.71个百分点;箱包制品累计出口27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下降10.7个百分点。三是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本稳定。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1.3万亿美元,增长3.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1%,竞争力持续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加工贸易增长放缓。出口结构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8%,提高0.62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装配贸易总额达到79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速3.3%,提高2.76个百分点。
3.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4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达12.2%左右,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5%。民营企业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军。201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占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70%,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7475亿美元,下降0.2%,连续3年负增长。外资企业进出口1.98万亿美元,增长3.4%。虽然2014年我国外贸增速依然未能“达标”,但在全球背景下,整体表现不差,特别是在提质量、提效益、优结构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外贸增速放缓,出口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当前从需求看,发达国家外需下降;从供给看,新兴国家的竞争激烈。这是我国出口不振的主要原因。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GDP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一国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GDP达到2.99%,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1.76%。世界市场难以消化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出口,继续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出口波动幅度较大,出口增速在中长期将逐步回到全球整体贸易增速水平。
2.要素成本上升及汇率波动制约外贸企业发展。从要素成本角度看,随着我国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资源成本的上升,外贸企业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加。从汇率角度看,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已不再是单边升值状态,呈现“升贬互现”的双边波动走势,浮动区间有所扩大,外贸企业需及时适应汇率变化的新形势。
3.出口放缓对经济造成冲击。目前,我国出口总额大约占整体需求的20%左右。由1980年商品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仅为6%增长到2013年的23.3%。不难发现,出口占GDP比重与GDP之间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出口增速高的年份,经济增速往往也较高;而出口占比低的年份,经济增速也往往面临挑战。此外,出口增长放缓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普遍下跌,将对我国部分企业效益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4.国内出口贸易地区分布过于集中。改革开放前,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有1/3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到2013年大约90%的出口贸易总额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表明国内出口贸易商品地域分布越来越集中,使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进而导致中国地区贸易结构失衡。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导致出口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企业劳动生产率不同、企业工资水平不同和企业所有权归属不同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出口贸易地区分布还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5.出口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欧美。近年来,虽然我国日益重视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但至今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仍然集中在欧美国家。
三、对策建议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在传统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逐步由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进行转化。如进一步完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品出口,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能够促进和带动相关企业实现精细化分工的行业核心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型产品出口,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不断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争取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定价权。
2.推动贸易平衡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巨额净出口格局难以长期维持,而回归贸易平衡,即在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不失为保持外部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搭建平台以提高进出口便利化程度。同时,应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区、亚太自贸区的运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加大资本品进口和技术引进,把进口作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充分发挥进口支持投资与资本形成的作用,以增加国内资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以减少单纯的结构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中长期增长。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拓展海外投资。在新常态下,我国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新的发展动能,需要继续深化发展与欧美日等传统贸易市场合作,用好用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开拓与俄罗斯、印度、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全球贸易空间合作格局。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应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生产。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步入快车道。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7亿美元,截止2014年前10个月,累计已达818.8亿美元。我国经济的重点将由招商引资转变为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4.提高出口贸易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拓展贸易伙伴范围的途径是,一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二是提高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市场结构,强化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努力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定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断促进金融环境的自由化进程。
作者:徐沛豪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单位:
- 上一篇:纪念抗战胜利作文:阅兵观后感
- 下一篇:碳关税对钢材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