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影响及策略透析
时间:2022-04-02 07:11:00
导语: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影响及策略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对策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度盛行。在此背景下,本文归纳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继而分析了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旨在提出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金融危机使更多国家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之中,纷纷开启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阀”,试图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本国经济走出泥潭。目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向稳定,并有望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领先机,取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而积极布局,发起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一)贸易保护的目的及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要以保护本国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幼稚产业为主,一旦这些产业发展成熟便取消保护,这是符合WTO基本原则的。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目的趋于多样化。当前除了提高关税、进口管制、反倾销等直接的保护,也出现了货币贬值、政府补贴等变相保护,还有以政府指令或压力形式出现的干预型保护。印度、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都明显上调了部分进口产品关税。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美国的夕阳产业。“中美轮胎特保案”让全世界看到了一场贸易战的雏形,进而可能引起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延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在实施手段上,欧美等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干预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2009年2月13日,在美国国会通过的振兴经济方案中提出了“购买美国货”条款,条款规定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限制使用进口钢材。
在行政手段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等方式限制相关产品进口,如2009年2月2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就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该条款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不允许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贸易的巨大不平衡。
(二)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具有隐蔽性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一国若明显地实行贸易保护,其他国家很快就会采取反制措施,从而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导致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隐蔽。如美国对本土三大汽车巨头的巨额注资,欧盟增加奶制品出口补贴,法国成立基金帮助本国企业免遭海外企业并购等。韩国、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政策,帮助本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变相削弱了中国等其他国家产品的优势。
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被不断削减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汇率变动等形式。
(三)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遍及各大洲,且在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有所体现。美、欧有意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2008年年底以来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法国甚至限制本国汽车公司到欧盟成员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设厂。亚洲国家之间的保护主义也在升温,印度2009年以来对中国发起多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马来西亚计划2009年年内遣返10万名印尼劳工。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现象和报复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会导致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在“后危机”时代,各国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了大量外国市场的时候,其他国家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应减少。为了夺回应有的市场份额,刺激本国经济发展,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同时,我国外向型产业基本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一)出口市场萎缩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分别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各项要求,使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加大,导致我国出口市场萎缩、数量减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出口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的贸易总值。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二)出口成本大幅提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面对市场需求萎缩、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利空因素,中国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不少企业陷入生存危局,甚至面临倒闭破产。
(三)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组织产生双边或多边的摩擦。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根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最高。2009年1-11月,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我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侵扰的案件却越来越多,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一)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特保和技术壁垒不断增加。因此,首先,认真研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给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最后,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二)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强劲增长,贸易规模不断加大。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39.5%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60%。虽然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曾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世界各国把高度防范和警惕的矛头指向中国。
金融危机致使国外市场急剧萎缩,我国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存在的消费率偏低和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失衡问题迎来有效解决的好时机。因此,应该抓住时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切实调整内外需比例,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渐进地从开放带动改革和发展转变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辅助的二元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危机中从根本上有效抵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继而降低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程度。
(三)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品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出口商品存在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的特点,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尽快转变出口方式,由粗放式出口转变为集约式出口,从盲目追求出口数量转变为追求产品质量的提高。此外,制止低价倾销和盲目竞争的行为,加快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提高商品附加值。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技术标准,应对更为隐蔽的技术壁垒
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手段的技术标准,常常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这是我国产品屡遭技术壁垒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必须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战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加快国内技术标准和措施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应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与政府协调应诉的积极性。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夺回市场;组织行业协会,积极进行反倾销应诉。同时要推动企业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及时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这就需要研究WTO规则,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制度,实行有理有节的保护,避免国内某些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参考文献:
1.金泽虎.析金融危机催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色与危害[J].对外经贸实务,2009(3)
2.戴海珊.面对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29)
3.吴西镇.国际反倾销规则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12)
- 上一篇:小议我国贸易收支失衡问题
- 下一篇:小议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