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时间:2022-04-21 11:29:31
导语: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传统出口贸易增速的放缓,中国的跨境电商交易迅猛发展,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已远远满足不了其需求。为了适应我国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应用型为主的国际贸易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新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实施线上SPOC教学与线下“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跨境电商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跨境电商;SPOC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出口增速逐渐趋缓,但同期的跨境电商的交易额以年均30%增速增长。然而,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不管是数量还是专业素质,都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如何培养学生既具有理论素养、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董亮(2015)认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有较大的区别。就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看,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是贸易平台的操作技能还是网络营销能力都大大提高,同时跨境电商对网站的运营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等也都提高了要求;范新民(2016)认为,跨境电商是电商与国际贸易相结合而发展出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贺书锋等(2016)认为,跨境电商具有订单小型化、主题多边化、交易直接化的特点;将对传统国际贸易进行重构;高校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然而,国内学者研究表明高校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洪联英(2014)认为,目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步伐远远赶不上社会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贸易实务还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货物贸易。同样研究结果的还有张文虎学者(2014),他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邢学杰(2017)指出,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刻不容缓。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目前,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最早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ArmandoFox)教授2013年首先提出来的。罗尔福·霍夫曼(2013)认为,SPOC是融合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福克斯教学团队通过开发SPOC的APP课程,实现学生在线观看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型学习。国内学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康叶钦(2014)是较早引入SPOC概念。他指出,SPOC促进了大学校内教学的改革,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与教学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陈然等(2015)、中南大学曾明星等(2015)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MOOC时代翻转课堂教育场域建构研究”,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罗久同等人的“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等都对SPOC的教学模式做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对SPOC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即SPOC是有效弥补MOOC短板与传统教学不足的一种更为精致的课程形式,它将对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意义
(一)是新型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已经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以应用型为主的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既具备传统外贸技能又掌握跨境电商综合知识、有能力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型外贸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是地方高校专业评估和迎接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按专业排名招生已经是势在必行。不言而喻,高校是由各种培养专门人才的不同专业组成的,专业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在不断加大对专业评估的力度。这无疑给地方高校非优势专业的招生带来了很大压力。以吉林省高校为例,目前,吉林省高校有29所院校开设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尽快找准定位,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转型,是赢得综合排名靠前的不二选择,这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人士的共识。
(三)是推进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角色转型的需要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国际贸易专业师资方面,许多年轻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即使增加了国际贸易实践环节,但受地理位置和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实践环节大多流于形式。尤其是东北地区部分高等院校,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不敢尝试让学生“走出去”,从而制约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使得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鲜少有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
三、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依然是按照“规定动作”,目标制定得过于宽泛,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细化,更没有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化要求,也就是专业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创新创业特色。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适应“互联网+外贸”的人才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核心价值观和扎实的专业理论,掌握传统对外贸易操作流程,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商务沟通,处理国际贸易往来函电和国际商务单证缮制,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掌握跨境电商业务基础知识,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运营和管理,适应外贸综合和跨境电商综合管理等国际贸易及跨境电商职业岗位一线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新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及《吉林省商务厅、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吉商外贸〔2017〕32号),均指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严重错位,而解决二者错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深化跨境电商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在新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线上SPOC教学与线下“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已经成为跨境电商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为了提高专业与产业、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建立“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由双方共同制定。在实践操作方面,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与跨境电商活跃的省份如浙江、山东省的企业合作。高校提供人才输送,跨境电商企业负责实操环节,从而实现在校期间,学生就能提早接触社会,积累业务经验,为以后的毕业就业提供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商机,实现由“就业岗位的竞争者”逐渐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三)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与之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也风起云涌。但大多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实在实践层面改革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有主管领导思想保守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师也缺乏真正改革的动力。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教学体系安排,现有的教材也大多缺乏对跨境电商等经济贸易新动态的及时补充,仍旧停留在丰富教学案例、引入双语教学等具体环节上;在实践环节,由于经费所限以及考虑到学生管理的问题,使得学生只是在校内进行软件模拟,最后递交实践报告等,大大降低了实践环节的意义。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教材内容更新较为滞后,与跨境电商教学的相关教材少之又少。因此,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我国教育部有关高校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培养方案中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包括四个基本模块:即通识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加跨境电商需具备的学科基本知识如《市场调查与分析》《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增加跨境电商专业素养课程,如《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跨境电商客服与沟通》等,目的是提高学生跨境电商的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模块的改革是培养方案修订的重中之重。为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案的学制可以由以前的“3.5+0.5”模式改为“3+1”模式:即授课时间为7个学期,第8学期毕业实习和撰写论文;修订为授课时间为6个学期,第7学期、第8学期深入跨境电商企业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和撰写论文。
(四)教学方式改革
1.线下构建基于SPOC的O2O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一是线上课前教学。属于知识认知阶段,主要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体步骤包括:教师先制作以知识点讲解为主的SPOC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微视频、微案例、微专题以及微作业等,并将这些教学资源课前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通过注册、登录的方式,获取这些教学资源,自定时间实现自主学习,当完成必要的课前训练与测试后,检测结果可以实时自动反馈给教师。教师辅之以在线答疑、在线统计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反馈。二是线下课内教学。属于知识内化阶段,主要以学生展示为主。以《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为例:教师先设计好各章节专题模块。在学生线上对已有的基础概念与理论掌握的基础上,以一组(每组3—5人)为单位,选择一个专题进行合作探究与问题研讨。经过教师与学生课前专题框架与内容的反复研讨,最终实现小组成员在班内线下成果展示。然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三是课后实践。该部分属于知识升华阶段,主要以课外实践平台为补充,小组协作。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改革。最新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了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以及“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平台的搭建,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场所,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对接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进行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创业知识培训等活动。另外,随着近几年各大高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断加大其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少高校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也应运而生。这为专业对口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为实现学生在企业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实习基地。
(五)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建设
1.打造“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随着近几年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对师资要求大大提高。要求教师在理论层面上不仅拥有国际贸易知识,同时还要兼备实践层面的电子商务知识以及过硬的外语能力。教师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打造“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一方面,通过聘用兼职教授的形式,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甚至承担跨境电子商务、海关实务等一些核心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专任教师加强实践环节学习,既可以去企业进行挂职学习,也可以做企业专家助理的身份,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教学资源建设。跨境电商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传统方式,面对人才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怎么使学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重要一环,这也是电商类课程适应网络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有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希望开设跨境电商类课程,并有九成的学生希望能实现在读期间去企业实习。因此,尽快开发与完善跨境电商的教学资源,地方高校在综合考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入和合作的方式,与相关企业专家、学者联合开发相关教材。
参考文献:
[1]曾明星,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2]苏巧勤,曲国明.跨境电商背景下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6).
[3]胡玉玺.“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6,(6).
[4]屈国强.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探讨[J].物流科技,2018,(4).
[5]黄广群.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10).
作者:陈虹 王昕 单位:北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学校教育的地位
- 下一篇:冶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