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下国际贸易专业论文2篇
时间:2022-02-05 09:51:06
导语:教学改革下国际贸易专业论文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特点
本课程虽然是“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一门辅助课程,但是该专业理论是从事纺织品贸易方面学生必备的知识,特别是关于纤维、纱线、织物评价采用的标准体系,了解所经营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经贸人才更好的交易。因此,《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它与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共同支撑经贸人才实现能力的培养。《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内容覆盖面广。该课程既有关于纺织纤维方面的标准,如棉纤维及化学短纤维标准、毛纤维及毛条标准、丝织物原料标准;又有关于纱线方面的标准,如棉型纱线标准、毛型纱线标准、麻及麻混纺纱线标准;还有关于织物方面的标准,如棉型织物标准、毛型织物标准、丝织物标准、麻织物标准、针织服装标准、非织造布及产业用布的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另外,涵盖了基础标准及试验方法标准,如棉纺织实验方法标准、毛纺织实验方法标准、丝织物实验方法标准、麻纺织实验方法标准以及其他植物实验方法标准。队飞《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虽然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意在了解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的基础知识,但是根据历届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他们对课堂有些内容的应用及消化存在问题,特别在工作过程中应用存在困难,这主要由于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较少。因此,实践对该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地位。《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纺织品与服装质量相关标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依据现有相关方面的教材并不能满足该课程要求,及时学习国内外最新标准是《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的特点之一。
2.依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合理整合课程内容
《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以标准化、规范化为中心的理念,掌握纺织品质量检测及其标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根据纺织品质量标准进行纺织品检测的基本技能,熟知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差异,为他们以后工作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基础。由于《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在授课内容的取舍以及知识的深浅上必须考虑到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及日后学生面临的实际工作情况。鉴于此,对《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整改。第一,纺织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夭然纤维的初加工与化学纤维的制造、纱线的纺制、织物的织造以及服装的加工,重点介绍影响纤维、纱线、织物以及服装质量的加工工艺。第二,结合国际贸易学科的特点,将《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纤维、纱线、织物、服装以及相关实验方法标准的途释上。包括国标、巧0标准、美标、欧标、日标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第三,《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应用介绍。结合贸易以及生产实际,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的力量。
3.丰富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教学以专业知识的途释为主,当然这些讲解和阐述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单纯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教师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讲授法外,在《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还应组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3.1试验教学法与研讨教学法结合采用试验教学法与研讨教学法结合在国际贸易专业《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算是一种尝试。该课程中,一些产品质量标准都可以采用试验教学法,每位学生依次进行实践操作是不现实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试验内容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纺织品色牢度方面的标准教学中,可以将4一6名学生组成一个试验小组,不同小组分别选取一个相关试验内容(如:纺织品耐水洗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纺织品耐氯漂色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纺织品耐光汗复合色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纺织品耐日晒色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纺织品耐唾液牢度国标、美标、日标和欧标检测方法比较),试验完成后,以一组为单位在教学课堂中汇报所进行试验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通过试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该知识的掌握,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的兴趣。
3.2情感投入法情感投入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投入,尽量做到微笑教学,声情并茂,是教学带有感情色彩,使教学过程充满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受教育。在《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QQ群作为课后的交流平台,课后与学生交流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以及他们对该课的建议,及时改进教学。通过历届学生的情况发现,该交流平台在学生工作后发挥的作用更大,多数学生是咨询纺织品交易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另外,课堂与课间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对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明显的效果。
3.3案例教学法运用情感投入法后,在QQ群平台中发现多数学生渴望学习更多的《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应用方面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结合理论与是现实的教学方法门。本课程采用纺织品与服装交易过程实际出现的案例,如一些服装在出口过程中涉及采用禁用染料、一些纺织品与服装存在标识不规范、一些服装质量合格而服装中的配件(纽扣和拉链)不符合相关要求等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学生参与了对案例的思考、分析、研究与讨论,就问题做出了判断和决策,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国际贸易专业《纺织品与服装质量标准》课程教学改革仍处于初期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吸收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实现教学改革的最优化,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李亮焦云单位: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
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广、知识面多。《货币银行学》教材涵盖货币、信用与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内容。复杂的教材还包括货币均衡、通货紧缩和国际金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以及金融监管等内容。如果教师全部给学生过一遍,则会造成教师照本宣科,无法突出重点。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有教材的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并没有区分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此外,由于金融系统更新速度快,而目前的教材内容陈旧、体系不完整,导致教材内容不适应国贸专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一是重宏观经济理论与金融学的学习,轻微观公司金融。现有的教材中,无一例外的对于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理论进行重点阐述与讲解,而对于微观公司金融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内容涉及较少。二是在金融市场内容方面,对于传统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介绍颇为详细,而对于新兴的衍生金融市场只是一点而过,很显然脱离了现实中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且,对于国贸毕业生而言,在金融的工作中,往往更多的会接触和需要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例如外汇远期、期货、互换等等。三是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如通货膨胀的内容在先行的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中就已经具体讲解;还有再如外汇市场、国际收支部分的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国际金融》课程也会详细讲授。
(三)教学改革方法单一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货币银行学》的大部分内容属于理论讲授,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改革方式。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讲解中不突出重点与难点,不重视知识的连贯性与内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没有主动地参与其中,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单一。《货币银行学》考试一般是统一的闭卷测试,包括判断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试题难度较小,在书上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许多学生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课后不努力学,只要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划定的范围,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检测学生是否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国际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以金融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微观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内容。《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四部分:基本金融介绍、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宏观金融分析、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每一个部分包括不同内容,基本金融介绍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和利率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对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等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学习;然后过渡到货币供给与需求理论、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金融问题;最后跨越国界研究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对于国贸专业而言,第四部分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内容相对重要,但是在后续专业课《国际金融》中会重点介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而将重点放在前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上。由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外贸公司或外企,因此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对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国贸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重点要突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介绍。在教学改革内容方面应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金融知识的同时,深化微观金融知识,提高学生对金融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国贸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保持动态性和切实性。伴随经济的发展,金融系统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货币银行学》在教学改革内容上要保持动态性和切实性。教学改革内容的动态性体现在课堂讲授时不断充实与动态更新,及时吸纳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确保本课程的发展性和领先性,如在讲信用形式时,可以结合我国车贷、房贷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消费信用;在讲述货币形态的时候,增加电子货币、网上银行部分的介绍等等。切实性表现《货币银行学》应立足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批判和吸收国外优秀理论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体现了中国特色并服务于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
三、国际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多媒体教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授课教师除了采用PPT进行教学,还应该将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链接或进入相关网站向学生生动地展示整个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如讲到商业银行的业务时,可以直接进入某银行的官方网站,点击其历年的资产负债表,给学生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具体有哪些,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感受,不仅加强了真实感与权威性,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的渠道。此外,教师在课后可以采用QQ和邮箱等联系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起到答疑解惑、提点思路、激发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为背景,通过引入国内或国际上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原本沉寂的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与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讨论、发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乐趣。例如讲信用部分的时候,首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高利贷是违法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大量存在?为什么我们个人不能开家银行从事借贷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另外也加深了对信用形式、信用体系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增加实训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应的实际部门实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提早适应社会。此外,在校期间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网络上举行的各种模拟炒股、炒期货大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复合式考核。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应试,也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货币银行学》除了期末考试之外,还应该将平时成绩列入考核的范围之内,二者在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中各占一定的比例,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较为合适。
(二)多元化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不能仅以一两次作业作为评分标准,其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例如,课后作业占10%,课后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习题、小论文或者是调查报告;出勤与课堂参占10%,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经常会逃课,部分学生来上课,但是不认真听,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设立10%的出勤与课堂参与考核,可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互动;演讲报告(presenta-tion)占10%,对于一些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调查,搜集资料、整理归纳,最后做成PPT,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考试部分的内容,除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结合中国当前的金融问题出一些分析讨论题,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这样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够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翟菲
- 上一篇:社会扶贫工作交流材料
- 下一篇:工商所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