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走入国际化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4 03:50:00
导语:民营企业走入国际化理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今世界科技和产品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要获得更快发展,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企业间的联合,各取所需,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成长。尤其是像浙江民营企业这样的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企业间的联合,聚少成多,从而发挥比单个企业更大的作用。本文基于战略联盟的视角,对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进行了基本的理论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浙江民营企业国际花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联盟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型为主要特征的特有民营经济体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10350亿元,占整个浙江省GDP总量的72,5%。浙江的民营企业靠纺织服装、五金机电、小商品等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为浙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国际化程度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规模小,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抗风险能力都缺乏与大企业抗衡的竞争力。本文要探讨的战略联盟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对更好地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和浙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评述
(一)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价格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以及拥有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优势。
2.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1983)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但技术变动性本身能够使其同样拥有竞争优势。
3.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理论。彭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中提出资源基础论。该理论核心观点是,企业之所以可以赢利,是因为它们拥有企业特有的稀缺资源,可以生产出成本很低或质量很高的产品。资源基础论使人们认识到,中小民营企业也拥有许多独特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就会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二)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情况
民营经济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产生的企业形式,“民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而现代意义上的“民营”起源于1980年,中国科学院陈春先等人率先在中关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办科技企业(高贵富,2006)。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增多的。
何玲玲、徐童迅(2002)总结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几个阶段:最初形式是利用海外关系将产品带出去,用老乡网络来销售商品。从开始的以亲带亲,再到后来的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到国外摆摊,企业走出去建立跨国公司。
尤宏兵等人(2004)提出,民营企业有望成为企业国际化的主体,其依据是:民营企业自身优势明显,有实施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又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也为民营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
赵伟(2005)认为,民营企业其规模尚无法与国有企业比拟,更无法与国外私营跨国公司比拟,再加上其从事的主体产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及经营者的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国际化进程无法直接用大型跨国公司的模式,需要开拓其他路径。
杭言勇(2009)提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集合联盟模式“抱团”出海,将浙江民营企业的块状经济延伸出国,开创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新模式。
三、战略联盟研究评述
(一)战略联盟的定义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有着共同利益的企业(或特定的事业部门),为了达到共同开发或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最终实现增强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通过签订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经营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合作伙伴关系。
SierraMCauley(1995)认为,战略联盟是由实力强大的、平时是竞争对手的公司组成的伙伴关系,是竞争性联盟。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实力相当的公司间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迈克尔,波特则认为,战略联盟是超出正常的市场关系又没有达到合并程度的长期联合协议。它的一般做法是通过与一家独立的企业签订协议来进行价值活动(如供应协定),或与一家独立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一些活动(如设立营销方面的合资企业)。
以上对战略联盟的研究大部分是限于跨国公司之间或是实力较强的大型公司之间,而很少涉及到像浙江民营企业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要用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国际化,肯定要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一些改进。
杭言勇(2009)认为,从战略联盟理论的视角来看,民营企业“抱团”模式是民营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联合起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克服和解决依靠单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合作现象。
本文所要研究的联盟模式指的便是这种中小民营企业间的“抱团”策略,或者是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结成联盟的策略,即民营企业为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或与大公司联合,以解决靠单个企业的能力很难解决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二)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研究评述
1.价值链理论。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创造了著名的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价值链”。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整条价值链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价值链上的企业有可能是在某些价值增值环节上拥有优势,其他企业在另外的环节具有优势。为达到“双赢”的目的,企业在各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合作,可促使彼此核心专长得到互补,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Ramanathan和Thomas(1997),认为当交易的风险表明内部化是有效的,但各种各样的限制又阻碍完全一体化时,合资企业就会形成。
3.资源基础理论。沃纳菲尔特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概念。指出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意义和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起决定性的作用。资源基础理论将战略联盟视为获得其他企业资源的战略,即当资源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交易或并购获得时,战略联盟就可以用来与其他企业共享或交换有价值的资源。但是这种学说过于强调资源本身,而忽视了资源的创造过程。
4.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如果企业拥有超常的创新知识,便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将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而战略联盟正是组织间转移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和具有经验的企业结盟实现学习。从而推动战略联盟的形成。组织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基础理论对资源创造过程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战略联盟理论及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试图提出更加适合于民营企业的联盟方式,并期望能使这些联盟模式在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使民营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国际化得到快速发展。
- 上一篇:会计职业判断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论文
- 下一篇:深度报道的正确价值定向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