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2-02-05 10:49:00
导语:国际贸易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国际贸易实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基本保证
1.加强“软件”建设,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1)我院曾多次派过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组织到江铃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克林尼科医疗器械(南昌)有限公司、中国外运公司、江西供储报关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实践,深入贸易型企业一线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了解现状、发展前景及岗位新特征,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提供依据,为运用实际案例教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储备能量”。通过调研,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2)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和能够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创业机制。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轮训。我院的这种轮训制度,选择范围广,针对性强。这有利于学院的专业建设,可以引导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改造。
(3)以每年提供相关奖金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学习培训,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学院聘请贸易企业与市场接触的第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聘请企业专业岗位工作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项技术培训。
2.加强“硬件”建设,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特色实验室建设
国际贸易实验室是面向国际贸易及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等的实验实训环节开设的实验室。但国际贸易履行环节中的报关厅、报验厅、码头等场景都不允许非相关工作人员进入;此外交易中逼真的实物、场景、相关信息缺乏。针对这些缺陷,最关键的是在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与企业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合作关系.第一,我们的各个实验室场景中的具体产品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请他们赞助布置,体现出他们各自的产品特色,并提供相关的产品资料,以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第二,实验室里的模拟情形也是根据企业曾经发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案例,一方面为学生带来真实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企业研究解决新困难新问题带来更多的途径;第三,实验室里的相关单据也根据企业现实状态复制,等学生熟悉了实验室操作后就可以挑选一些同学分批的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第四,对报关厅、报验厅、码头等建设,聘请相关行政部门如海关、商检等工作人员,采取指导建设和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再把学生分组,分配角色扮演。
特色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可以培养在校学生,另一方面公司和相关行政部门又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合作资源,培养培训刚上岗的工作人员,及用于开展内部比赛或工作考核等,达到资源共享的双赢状态。
(2)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由于资金不足、专业多,学校不可能把所有实验都放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因此,建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迫在眉睫。在这方面,江铃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克林尼科医疗器械(南昌)有限公司、江西供储报关有限公司、江西外运南昌分公司等企业单位与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2010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拟新增5个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开展以下两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一是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二是选派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二、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采取“岗证结合”式的订单教学,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报道: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均为应用型外贸人才。这几个职位对理论知识要求并不高,却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实践操作能力强,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针对外贸企业的需求,我们利用单机、网络实验室等形成报关业务员、国际货运员、外贸跟单员、报检员、单证员岗位要求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1)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行的“双证制”,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2)与企业合作,引入真实业务,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岗位适应训练,与企业岗位零对接。通过“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是是利用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15个实验实训项目(见表1);场景模拟实验室将对外贸易的交易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以场景模拟的形式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一直到交易的完成,都能使他们如亲临交易的现场,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把系列实训内容完全溶合,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复合性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三、改革课程体系、修改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校企业合作的衔接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
依据国际贸易专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双证结合”课程模块、“四层能力”和“多途径实训、多证考核、多职业岗位能力”:
(1)“双证结合”,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设置以围绕报关员证、单证员证、报检员证、货代员证、跟单员证等职业资格证和行业认证证书的考证开设,以报关及国际货运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到课证融通、双证并举。
(2)“四层能力”,以综合管理能力素质模块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以职业技术能力能力模块培养基础职业能力、兼顾培养岗位专业能力,以职业技能模块培养岗位专业能力,以就业模块培养“零距离”就业能力,为学生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到“零距离”上岗的平稳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3)“多途径实训”,是指课内实训、外贸软件模拟实训、企业实习等多途径进行职业教育和岗位能力培养;
(4)“多证考核”,是指参加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考核,以获得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5)“多职业岗位能力”,是指培养、考核学生的多个职业岗位能力。掌握国际贸易中另外2~3种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多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2.建设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特色课程
以国际贸易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场所上,探索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该门课程成功开展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今后将逐步把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推广到专业中全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同时注重以培养学生外贸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外贸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构建的模块化课程如下:(1)出口业务模块。包括:审核与修改信用证、备货单证、货运单证、保险单证、报关单证、结汇单证六个子模块。(2)进口业务模块。包括:信用证开证申请、报关单证、单证审核三个子模块。在上述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集中实训,教师均以真实的任务或项目来驱动,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建设以《国际贸易实务》为核心,《报关实务》、《外贸英语制单》、《国际货物运输》和《外贸跟单实务》等4门共同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红:校企合作、工艺学结合、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月11日第294期
[2]徐莉魏素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月21日第295期
[3]朱文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月1日第293期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李进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摘要]为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前提、以“软、硬件”建设为基本保证,开展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实验室运用、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连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岗证结合双证教育双师型
- 上一篇:公司员工个人述职报告
- 下一篇:数学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