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大市场营销策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03 04:04:00
导语:纺织品贸易大市场营销策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与欧盟、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是“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扩张迅速等内外部因素,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大市场营销策略是解决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贸易摩擦大市场营销策略
中国与欧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后配额时代”到来。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2005年1月1日起,控制世界纺织品贸易40多年的配额制度划上句号,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全部取消。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初,世贸成员就专门针对中国设置了限制措施,规定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进口成员可以对造成所谓“市场扰乱”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采取临时数量限制。因此,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被称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后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致使2005年1-6月中国对原受配额限制的欧美日等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增,出现了“量增价跌”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历来是一个典型的敏感性商品,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行业吸收的劳动力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种种迹象表明,进入“后配额时代”,虽然配额不再是主要限制手段,但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会有增无减。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但消费者需求稳定。目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欧美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纺织品进口总额占全球纺织品进口总额的50%,服装进口总额占70%。近2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加快,消费需求增长,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但是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国内产能的急剧扩张与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容量之间将引起供求失衡。供需矛盾加剧,必然导致出口市场“量增价跌”,而且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增加贸易摩擦的隐患。
内部因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扩大。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0000多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0%左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奠定了中国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大国地位,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而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具有竞争性的优势行业,在“后配额时代”之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受欧美国家与地区配额的限制,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配额的取消使它的放大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纺织业投资过热趋势明显。纺织业投资过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同时,可能会出现国内纺织企业间通过互相压价等方式的恶性竞争。这都将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面临“量增价跌”的现象,也会使我国产品声誉大幅下降,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采购商的大量采购并外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最受益的是处于纺织品采购价值链高端的分销和品牌控制环节,而不是低端的生产环节。分析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出口结构,出口产品中有35%是由合资企业创造的。另外,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我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配额取消后,对于整个国际供应链来说,只是上游的生产供应商数量增长了,而中下游的分销、零售和品牌控制依然被进口国垄断,而且他们获得了90%的利润甚至更多,因为配额取消后的溢价很可能也被他们剥夺。
事实上,配额取消后,国际大型采购商一方面控制着零售,另一方面还对上游的生产施加压力,以供应商多为砝码拼命压低采购价格。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就成了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面现象。
中国纺织品服装整体实力弱且品牌竞争力差。我国纺织品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少,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随着近年来纺织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出现低值报关等不规范的行为。
中国与欧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目前遭遇的贸易、技术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这些贸易壁垒给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带来了许多显性与隐性摩擦,致使企业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阻力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同时一方面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剥夺了广大进口设限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产品的权利。
应对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大市场营销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竞争已跨越国界,波及全球。垄断资本导致权力分配不均衡,现代大公司居于支配市场和政府的地位;权力机构进一步参与贸易竞争,政治和社会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的有形和无形的壁垒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有效地开拓市场,必须重新调整营销观念,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外部环境朝有利于企业的方面转化。
基于上述的原因,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概念。他认为,所谓大市场营销,是指为了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并在那里从事经营,企业在策略上必须协调地使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取得当地各有关方面的合作和支持。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观念与思想主要是针对企业在封闭的特定市场所应采取的对策。而特定市场是指进入障碍极高的封闭型或保守型市场。由于目标市场国出于政治经济性目的,设置贸易障碍,用隐蔽性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和蓝色壁垒(SA8000)来阻止发展中国家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他国市场,使得企业用常规的4PS市场营销方式—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难以打开其市场的情况下,大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贸易摩擦的有力武器。大市场营销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4PS)策略的基础上,加上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权力是一种推的策略,为了进入特定市场,必须找到有权打开市场之门的人。公共关系则是一个拉的策略,即通过各种公共关系活动,逐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可见,大市场营销是一种推拉结合的策略。
实施大市场营销策略,企业应大力配合政府、行业协会进行政府公关,战胜反对者,团结同盟者,争取中立者。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美国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也反映了摩擦带有政治经济的利益。
中美纺织品服装摩擦是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其中有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个是美国纺织品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普通消费者,称其为“美国消费者阵营”;另一个是“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阵营”。
对同盟者应充分支持,扩大其影响力。“美国消费者阵营”是我们的同盟者,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会使“美国消费者阵营”遭受巨大的损失,普通消费者须付出更多的美元购买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因此,“美国消费者阵营”出于自身的利益会积极游说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但该阵营游说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的能力比制造商差一些。主要原因是纺织品进口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力量过于分散,很难形成合力;而普通消费者没有采取行动的能力和意愿。
“美国消费者阵营”势单力薄,我们应扩大宣传,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力量继续支持他们的行动与想法。中国政府在运用政治权利与公共媒体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问题,因为它是中国一个有竞争力的领域,而且涉及数千万人的就业。”“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这是商务部部长在2005年5月《财富》全球论坛发表的观点。同时中国商务部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进行新闻;抓住各种场合表达我们的观点;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媒体等多种渠道表达消费者阵营的声音,陈述共同的观点与立场,让美国公众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企业与国家的政策。
在华的美国投资商实际上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商之一。这些外资企业中欧美企业占了不少的份额。欧美单方面从自身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出发对中国产品设限,不仅对欧美的零售商和原料生产商产生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到欧美在中国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
对反对者应陈其利弊,消除其成见。我们的反对者,主要包括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AMTAC)、美国纺织组织协会(NCTO)、美国纺织协会(NTA)、美国棉花协会(NCC)及劳工组织(UNITEHERE)等组织。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纺织品制造商视“后配额时代”为“洪水猛兽”。因为他们失去配额保护伞之后,凭其实力很难与中国同行竞争。所以,配额取消后,他们全力游说政府决策者,希望进行“没有配额的配额”。美国纺织品制造业规模虽不大,但却更集中,更有组织性,制造商们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在游说国会和白宫方面更舍得投入。
“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阵营”势力强大。政府之间的谈判与民间组织的公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企业应利用组织的力量,进行公关。并实施相应的策略。
在手段上,既可以采用“推”的策略,即利用某些方式,例如用数据说明中美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水平、美国消费者得到的实惠等等,取得美国高级雇员、立法部门和政府官员等的支持;又可以采用“拉”的策略,即利用新闻媒介、公益事业建设、慈善事业捐款等方式,赢得外部顾客以及社会大众的支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和公共关系,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在营销诱导方式上,企业还可以采取积极的常规的方式(如政治要挟、经济要挟、声望影响等),即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由中国纺织工人、企业消费者、工会代表和欧美在华投资商组成代表团到美国、欧盟进行游说,扩大正面影响力;还可以邀请“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阵营”的代表到中国实地调研、考察,用积极信任的态度改变他们的看法。当然,在没有积极诱导的途径下也可以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采取贸易报复。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建立战略营销联盟。为了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实力,应建立战略营销联盟,苦练内功。战略营销联盟在90年代的国际经济舞台中已大量出现,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方式。
战略营销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抓住战略营销机会,达到共同战略营销目标而结成的联盟。联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联盟中,成员仍保持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彼此之间通过达成协议而形成一种松散的组织。这种方式有效地克服了单个纺织服装企业势单力薄,甚至采取低价倾销,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战略营销可以整合各个单一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营销网络手段等方面资源优势,研究目标市场的贸易壁垒与障碍,共同采取对策,成功进入其市场,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甘碧群.国际竞争战略[M]国际市场营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许晖.中欧纺织品贸易障碍分析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
- 上一篇:服务公司党支部年终工作总结
- 下一篇:计算机维护中心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