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印度经济竞争

时间:2022-04-01 02:56:00

导语:论中国与印度经济竞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中国与印度经济竞争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印度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但双边贸易额很小。影响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关系、文化因素等,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

吴建伟(1999)对中、印1984-1995年的贸易数据分析后发现,两国还没有出现类似发达国家间的比较活跃的产业内贸易(注:所谓产业内贸易,是“可贸易品产业”的产品在国与国间的双向贸易,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基本上相同的产品。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汽车。)。Anderson(1999)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和净贸易比NTR[,i]对1993-1995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已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仍处于比较优势地位(注:其中,X[,i]是i产品的出口额,M[,i]是i产品的进口额。)。Wadud(1998)计算了中国和印度1980-1996年纺织品与服装制品的RCA[,i]指数。他认为,两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制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竞争能力是非常相近的。

对于中国和印度,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模型更能合理地解释两国双边贸易额较小的现状。但是,由于NTR[,i]的取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标准的不同,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会得出大小不同的NTR[,i]值,甚至会得出正负相反的取值,因此,通过单个NTR[,i]的值,分析某个产业的竞争能力是有失公平的。本文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该理论框架下的净贸易比这一定量分析指标,计算出它们的相关系数,以此研究两国贸易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出口制品附加价值分布图对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呈现的贸易关系做一个案例分析。

二、中、印总体贸易结构的经验分析

首先,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按照SITC三位码分类的中、印两国1985-2000年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各商品组的NTR值,每个国家各商品组的NTR值组成一个向量,分别设为向量X,Y;然后,根据公式Y[,i]=α+βX[,i]ε[,i],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两个向量做相关分析,求出对应向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是正的,说明中、印两国在贸易结构上是近似的。如中国在某类商品组上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印度在该类商品组上也具有相近等级的比较优势(或劣势),两国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商品组重合程度较大,意味着两国在对外贸易关系上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相关系数越大,表明两国的贸易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在贸易上体现的竞争态势愈明显(注:引自《东盟五国与台湾出口产业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分析》,sear.cier.edu.tw/journal/First7.htm.)。如果相关系数是负的,说明两国在贸易结构上是相反的,即一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组,在另一国可能不拥有比较优势,两国在对外贸易关系上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

由于在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很大部分,所以在分析全部商品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开进行分析(注:根据SITC的划分标准,初级产品指SITC的0-4类,工业制成品指SITC的5-9类,由于第9类基本是未分类的其他制品,所以本文讨论的工业制成品只包括5-8类。)。根据SPSS软件的输出结果(见图1),全部6个分析年份的相关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双尾T检验。因此,可以拒绝两个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即三类商品组在分析年份表现为一种正的相关关系,说明中、印两国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全部商品的贸易结构表现为竞争关系,两国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商品具有相当的重合程度。在6个年份中,除1985年,中国有一部分商品组没有进出口数据,对该缺省商品组的净贸易比暂用零代替,从而导致相关系数较低,可信度不是特别强外,其他年份的可信度都很强。1990-2000年,相关系数都大于0.3,并且在1990-1997年呈逐年上升态势,1997年达到最大值,超过0.5,到2000年,相关系数开始降低,又低于0.5。中、印两国总体贸易结构在1985-2000年的各年份分别呈低度正相关和中度正相关(注:在一般的统计分析中,有一个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判定相关程度强弱的标准。设相关系数为r,一般地,当│r│≥0.8时,视为高度相关;0.5≤│r│<0.8时,视为中度相关;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r│<0.3时,认为关系极弱,可以看做是不相关(李心愉,1999)。)。比较而言,工业制品的相关程度最强,大于全部商品和初级产品,其中1995-1997年相关系数都大于0.5,表现为中度相关,并在1996年达到最大值0.5622,从1997年开始下降,2000年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初级产品的竞争程度较小,在1985-1997年相关程度不断提高,1997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表现出与工业制品关联度相同的走势。

附图

图1中、印贸易结构的相关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各年数据计算。

可以说,中、印两国的商品在世界商品市场上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并且竞争的激烈程度先升(1985-1997年)后降(1997-2000年),但两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程度比中国与东盟后起四国的竞争程度轻微(关志雄2001)。

三、案例:中、印制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部分分析的是中、印总体贸易结构的竞争关系,根据净贸易比计算的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两国在虚拟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变化方向。考虑到NTR指标的局限性,中、印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各自的商品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年已达到80%左右。因此,本部分将对两国的对外贸易关系做一个案例分析,将无形的世界市场替换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市场,运用出口制品附加价值分布图分析中、印工业制成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及相互关系。

为使统计口径一致,中、印出口数据统一用美国对两国的进口数据代替。按照HS分类标准(注:HS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由联合国海关合作理事会于1973年研究并制定,1978年重新修订,包括5019个6位数子目的商品。),美国进口历史数据(U.S.ImportsHistoryCD-ROM)中工业制品按照十位码分类,分别由第一位数为5-9的商品构成。按照HS十位码分类的商品种数过多,据此计算出的附加价值描绘在一个图中会导致分布的点过于密集,无法很好地找出各国出口商品的规律和特征。首先,将十位码中前三位相同的商品进行汇总,归纳成按照HS三位码分类的91组商品,分别属于500-999组,分别对应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本的第5-8类的各组商品;然后,求出各国

各商品组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即一国某一类产品j在美国该类产品进口合计中所占的百分比,用该类产品各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乘以本国的人均GDP,从而求出各类产品的附加价值指标(注:该指标相当于用各国的市场份额做权数求出的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即各制品创造的增加值。计算每个产品的附加价值指标时,都要用到两列数字,其中的一列数字是相同的,即各国的人均GDP。导致各指标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各国市场份额的分布不同。如果某类产品高收入国家的市场份额比较大,各市场份额与人均GDP相乘之后会造成该类产品的附加价值结果偏大,于是该产品便成为高附加价值产品。相反,如果某类产品低收入国家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会导致计算出来的指标值比较小,该产品便成为低附加价值产品。)。另外,由于人均GDP和商品的出口额相乘加总会导致数据过大,现利用既有数据,对人均GDP求取自然对数,再与各商品出口额相乘加总,对加总的和求取反对数。整个运算使用的函数都是单调递增的,得出的各产品附加价值指标虽然与前面的介绍不尽一致,但不会改变各产品组市场份额与出口制品附加价值指标分布的单调性。

这样,每类产品分别对应着一个附加价值指标和一个市场份额,把这两个一一对应的变量描绘在一个二维平面图中,就得到各国的出口制品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这一分布图实际相当于各国按附加价值大小排序的各类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反映了一国某一类产品在该类产品世界市场(或第三方市场)中的相对重要性,也是一个能够较好地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

从工业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一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是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再从资本密集型过渡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一般地,低收入国家恰好劳动要素比较充裕,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单边下降,呈右侧拖尾;高收入国家恰好资本和技术要素比较充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单边上升,呈左侧拖尾;中等收入国家则居中。关志雄(2001)认为,收入相近国家的出口结构也会比较接近,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即市场占有率比较接近的产品重合程度会比较高。

从图2、3、4可以看出,1990、1995和2000年中、印附加价值分布图基本是右侧拖尾的,都是左高右低,呈单边下降态势,并且形状很相似。这说明两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制品上,低附加价值制品在对美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高附加价值制品的出口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小;而且,中国市场份额高的商品,印度的市场份额也比较高,反之也如此。但是,中国的出口规模比较大,多数商品的市场份额高于印度,其分布图位于印度之上,差不多覆盖了印度的出口价值分布图,这说明中国的工业制品更具有比较优势。

1990-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超过30%的商品种类很少,主要是鞋靴、婴儿车、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未列的杂项制品(如一些塑料制品),基本属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当然也都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期,印度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超过20%的商品种类就更少了,在90多个商品组中,最多的年份也不超过3个。这些商品也大多属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主要是纺织纱线、其他机织物、铺地用品等,还有一些宝石、次宝石,也都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中、印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一致,二者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将构成一种竞争关系,其出口会此消彼长。

附图

图21990年中、印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U.S.ImportsHistory(CD-ROM)1990年数据计算。

附图

图31995年中、印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U.S.ImportsHistory(CD-ROM)1995年数据计算。

附图

图42000年中、印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U.S.ImportsHistory(CD-ROM)2000年数据计算。

四、结论

1.两国的总体贸易结构呈竞争关系。1985-2000年,两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呈竞争关系。1985-1996年,贸易结构呈低度正相关关系,1997年升为中度正相关关系,2000年又降为低度正相关关系。

2.两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产品组较为一致。1985-2000年,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多为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制品等,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多为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机械产品、精密仪器等。

3.两国工业制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表现为竞争关系。1990-2000年,两国的工业制品对美国的出口结构比较接近,在美国市场上表现为竞争关系,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呈单边下降形态。

各商品组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即一国某一类产品j在美国该类产品进口合计中所占的百分比,用该类产品各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乘以本国的人均GDP,从而求出各类产品的附加价值指标(注:该指标相当于用各国的市场份额做权数求出的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即各制品创造的增加值。计算每个产品的附加价值指标时,都要用到两列数字,其中的一列数字是相同的,即各国的人均GDP。导致各指标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各国市场份额的分布不同。如果某类产品高收入国家的市场份额比较大,各市场份额与人均GDP相乘之后会造成该类产品的附加价值结果偏大,于是该产品便成为高附加价值产品。相反,如果某类产品低收入国家的市场份额比较大,会导致计算出来的指标值比较小,该产品便成为低附加价值产品。)。另外,由于人均GDP和商品的出口额相乘加总会导致数据过大,现利用既有数据,对人均GDP求取自然对数,再与各商品出口额相乘加总,对加总的和求取反对数。整个运算使用的函数都是单调递增的,得出的各产品附加价值指标虽然与前面的介绍不尽一致,但不会改变各产品组市场份额与出口制品附加价值指标分布的单调性。

这样,每类产品分别对应着一个附加价值指标和一个市场份额,把这两个一一对应的变量描绘在一个二维平面图中,就得到各国的出口制品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这一分布图实际相当于各国按附加价值大小排序的各类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反映了一国某一类产品在该类产品世界市场(或第三方市场)中的相对重要性,也是一个能够较好地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

从工业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一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首先是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再从资本密集型过渡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一般地,低收入国家恰好劳动要素比较充裕,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单边下降,呈右侧拖尾;高收入国家恰好资本和技术要素比较充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市场占有率较高,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单边上升,呈左侧拖尾;中等收入国家则居中。关志雄(2001)认为,收入相近国家的出口结构也会比较接近,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即市场占有率比较接近的产品重合程度会比较高。

从图2、3、4可以看出,1990、1995和2000年中、印附加价值分布图基本是右侧拖尾的,都是左高右低,呈单边下降态势,并且形状很相似。这说明两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制品上,低附加价值制品在对美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高附加价值制品的出口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小;而且,中国市场份额高的商品,印度的市场份额也比较高,反之也如此。但是,中国的出口规模比较大,多数商品的市场份额高于印度,其分布图位于印度之上,差不多覆盖了印度的出口价值分布图,这说明中国的工业制品更具有比较优势。

1990-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超过30%的商品种类很少,主要是鞋靴、婴儿车、玩具、游戏品、运动用品及未列的杂项制品(如一些塑料制品),基本属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当然也都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期,印度对美国出口市场份额超过20%的商品种类就更少了,在90多个商品组中,最多的年份也不超过3个。这些商品也大多属于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主要是纺织纱线、其他机织物、铺地用品等,还有一些宝石、次宝石,也都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中、印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一致,二者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将构成一种竞争关系,其出口会此消彼长。

附图

图21990年中、印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U.S.ImportsHistory(CD-ROM)1990年数据计算。

附图

图31995年中、印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U.S.ImportsHistory(CD-ROM)1995年数据计算。

附图

图42000年中、印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U.S.ImportsHistory(CD-ROM)2000年数据计算。

四、结论

1.两国的总体贸易结构呈竞争关系。1985-2000年,两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呈竞争关系。1985-1996年,贸易结构呈低度正相关关系,1997年升为中度正相关关系,2000年又降为低度正相关关系。

2.两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产品组较为一致。1985-2000年,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多为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制品等,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多为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机械产品、精密仪器等。

3.两国工业制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表现为竞争关系。1990-2000年,两国的工业制品对美国的出口结构比较接近,在美国市场上表现为竞争关系,附加价值指标分布图呈单边下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