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分析

时间:2022-11-28 10:34:31

导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常州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例,全面分析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学校定位、专业社会需求、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公开方式,以及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合理性评价和培养目标的修订。当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办学定位等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持续改善。

关键词:OBE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目标

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目标或需求为导向,其已在欧美等国家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中。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凸显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原则,各高校据此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基于OBE理念,论述了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以期为国内类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一、OBE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OBE教育理念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1)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在校内外公开;(2)要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定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3)评价与修订过程有专业领域实务部门和毕业生代表参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经济贸易类本科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是:(1)思想品质方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2)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经济学以及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认识与把握国内经济、贸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3)素质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4)发展目标方面,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28-32。

二、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一)办学定位。常州大学历经40年的发展,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共建的一所以理工科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普通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致力于追求卓越的教学、科研与服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企业对于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其次,由于贸易纠纷等事件频发,给出口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尽量减少这种损失,大批既熟悉WTO规则、精通英语,又熟谙世界相关国家法律、能够参与应诉贸易争端的专门人才需求增加。再次,近年来,沿海地区企业加大了同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从而增加了对此类小语种外贸人才的需求。(三)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社会需求和办学定位,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1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开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2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管理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分析外经贸问题的能力,具备在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从事外经贸相关工作的能力。3专业能力。具备国际贸易业务处理能力,能够独立或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商务谈判、交易磋商、单证处理等一系列外贸交易,初步具备在涉外经贸部门的工作能力。4发展能力。具备国际交流、自我学习、继续教育及创新创业的能力,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拓展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公开方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学校通过校内和校外两种公开方式,让学生、教师和社会了解人才培养目标。1校外宣传与公开方式。学校的招生简章、网站介绍、学院及专业的介绍、学校的对外交流报道、学院及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活动、新闻媒体等媒介宣传、家长座谈会等。2校内宣传与公开方式。对教师的宣传与公开方式是: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工作会议、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就业网站等。对学生的宣传与公开方式是: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培养方案介绍、专业课堂教育、实习与实践活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毕业生就业宣传、专业座谈会、班级导师介绍、学校相关网站等。

三、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常州大学为了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机制(见表1),定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估。(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由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具体落实执行,评价从教学过程、毕业学生、用人单位等方面入手,通过毕业生、社会、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1教学过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是否能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目标设定的过高还是过低、教学过程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学生能否满足培养目标实现毕业和获得学位等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对在校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150份),按照“很适合”“适合”“一般”“高”和“过高”评价,得到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判定(见表2),认为培养目标“很适合”和“适合”的比例超过了50%。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评价结果认为培养目标基本是合理的。2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座谈会、企业走访、毕业学生和企业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分析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对2015届、2016届毕业生和其主要雇主的走访调研,分析表明(见表3),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认为培养目标“很合理”和“合理”的比例超过了50%。可见,来自社会和毕业学生的反馈结果说明培养目标是基本合理的。(三)培养目标的修订。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要求,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由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校内、企业和校友专家联合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在对专业发展、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修订以来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反馈,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评估,每四年修订一次,每年微调一次。1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用人单位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用户”,是“产品”合格与否的直接发言人,以此来判断并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2在校学生座谈会。确保学生理解和明确培养目标的内涵和要求,以此为依据考察培养目标是否被学生充分理解,来评估培养环节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满意度。3毕业生反馈意见。对学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的能力进行评估,以此来判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4在校生问卷调查。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关于专业评价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分析,这样能直观地评估培养环节能否满足学生需要。5培养目标达成评价。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修订与完善。根据毕业生毕业5年后的表现和状况,请用人单位相关专家和毕业生对现有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和评价[2]。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自制定以来,通过教学过程、用人单位、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目标达成几个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培养目标基本能实现,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合理的。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办学定位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对人才培养目标持续进行评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索珊,郭燕,郝淑丽.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体系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89-191.

作者:管志杰 陈丽 姜国刚 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