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路径

时间:2022-01-21 03:10:37

导语: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路径

一、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多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呈现的,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数学、英语以及政治等。在公共基础课中,选修课的设置主要以艺术类选修课为主,且选修课的设置比较缺乏,特别是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的选修课程严重缺乏。基于此,在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需要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比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一些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如社会学、材料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问题在各大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中,专业基础课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修课程,鲜有学校设置专业基础课的选修课。这一课程设置特点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比较狭窄,且专业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出现。因此,高校要培养出国际贸易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就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专业基础的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厚且宽”的特点,从而使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发展潜力。(三)专业核心课课程设置的问题同样的,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中,也多以必修课形式进行设置,并且必修课在设置上与企业对外贸岗位的需求严重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同时,这样的课程设置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口径,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总体而言,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专业核心课的设置缺乏与国际的接轨。国际贸易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体现出国际性的特点。但多数高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国际性特点并不突出,重点主要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经济知识以及贸易知识“,国际性”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例如关于国际投资与商业环境知识的课程就较少涉及。2.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常都安排在大三才开始学习,从而使学生接触并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时间较晚,而且安排的课时有限,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学生才理解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课程就已经结束,从而造成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了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失衡。在现阶段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弱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例如,在多数高校的外贸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在整体的教学中占有的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使外贸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更多为研究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完全地满足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人才要求。4.关于产品研究的课程较为缺乏。作为一个国际外贸工作者,对于贸易对象———产品的了解是其必备条件。只有加强对产品的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产品报检、产品营销等环节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外贸工作人员同样需要加强对区域的研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国家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家贸易市场中获取主导权,赢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对其他国家的全方位了解,才有可能制定最适合的策略,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有利于使他们明确将来的工作方向。然而,目前各高校对于产品以及区域研究的课程都鲜少涉及,从而造成了高校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缺乏实用性。

二、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结构的构建同时具备坚实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以及高超的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拓展能力,是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适应国际外贸市场的人才竞争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并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及综合效益的原则,构建实用性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其次,要在课程中引入国际贸易新知识、理念与技术,着重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再次,就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而言,在他们所具备的所有能力中,职业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因此在外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要综合分析本专业的职业与岗位,并将这些岗位以及职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融合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实现职业岗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整个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主要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1.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在对外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教育优化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各类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因此在其优化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调整各类基础课程的设置,从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要集中加强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与形势政策、体育等素质类课程的有机结合。(2)在学科类基础课程中,主要开展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如金融学、财政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3)在跨学科的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与管理相关的课程,如管理学与会计学等。(4)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世界经济概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类型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程。2.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普通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该环节的课程体系优化中,所有课程都为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1)在人文科学的选修课程中,主要开设关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信息科学等的课程,例如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2)艺术选修类课程是公共选修中主要开设的课程,例如书法课程与音乐课程等,这一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在普通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科学素质与艺术修养都是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但这一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坚持基础性原则,因此在课程优化时,要适当调整各类课程的难易程度。3.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该环节课程体系优化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1)专业核心课程中,重在加强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的系统深化教育,主要可开设国际技术贸易与服务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主干课程;(2)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结合专业划分的不同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例如,可划分为国际商务方向以及国际货代方向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自由选择,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使每位学生在外贸专业领域都能有一个专攻方向以及专业技能;(3)增设职业资格辅助教育课程,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实现学生的职业目标打下雄厚的基础。首先,在职业资格教育课程中,主要加强学生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例如外销员以及货代员等的资格考试培训。其次,在职业辅助教育课程中,可结合地区特色,开设对产品与区域的研究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4)在职业拓展教育课程中,为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可开设小语种课程(如西班牙语、俄语等)、国际贸易咨询课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课程进行学习,拓宽其专业知识面,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二)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学时与学分的结构1.专业课程的学时结构优化。在安排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学时时,要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结构,尽量缩小两者的学时落差。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尽量使实践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同时,对于课程教学的顺序也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当延长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让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能有深刻的理解。2.学分结构的合理调整。在学分结构的调整中,要注意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并加强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性与自主性,兼顾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培养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要积极优化与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此外,高校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外贸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为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以及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唐平娟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