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变化与波动探索

时间:2022-07-26 07:11:00

导语:贸易的变化与波动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贸易的变化与波动探索

一、引言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研究主要是采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它一些机构公布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连续性。自2002年以来,国内学者开始采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对中国不同时期的贸易条件进行测算,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1]、林丽和张素芳[2]、崔津渡和李诚帮[3]等。然而,这些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是没有对中国的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特别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贸易条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其长期趋势的变化,二是其波动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等人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条件的波动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也更值得关注[4-6]。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其贸易条件的波动及波动的原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涉足。

本文将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本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对数据的说明;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是总结部分。

二、数据说明

由于在1992年之前中国对进出口商品贸易的统计是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进行的,而在1992年之后则是按海关协调编码制度(HS)进行的,所以,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1987~2006年)都来自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Depts/unsd/index.html),它有各种分类标准之间的转换,并且也与中国海关的统计相一致。本文在SITC第2版4分位数的基础上,根据Lall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择初级产品145种、资源型制成品196种、低技术产品161种、中技术产品200种、高技术产品66种[7]①。另外,为了反映观测期内进出口数量变动在价格指数构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计算进出口价格指数时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formula)②。

三、中国贸易条件变化情况的经验分析

根据我们对各项指数的编制和计算可知,从1987~2006年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22%,制成品贸易条件的下降是导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期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5%,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则上升了11%。

图1中国贸易条件指数(2000年=100)从1987~1992年,中国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都小于100,但在波动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在1988年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初级产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从1993~1995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并在1995年达到历史的最大值。从1997~1999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基本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以更大幅度下降所造成的。然而,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自2001年以来,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下降的幅度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所

①根据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在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当中,资源型制成品主要包括以农业为基础的资源型产品和其他资源型产品;低技术产品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产品和其他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主要包括汽车工业产品、中技术加工产品和工程机械产品;高技术产品主要包括电子电力产品和其他高技术产品。

帕氏进出口价格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此:Pxt=∑/pitqit∑pi0qit

(i=1,2...N)

Pmt=∑pjtqjt/∑pj0qjt(j=1,2...N)其中,Pxt和Pmt分别表示t期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Pi0和Pjo分别表示基期(本文选取2000年为基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Pit和Pjt分别表示t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平均价格=金额/数量;qit和qjt分别表示t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N表示样本容量。?б览档拇笞诔跫恫?品,比如原油、矿产品等,进口价格快速上涨所导致的。

从1987~2006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都是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1987~1990年,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大于100,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1991年,这二者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很大原因是由于从1991年开始实行的第二轮承包取消了对外贸的财政补贴,使出口遇到了较大困难所致。从1992~1994年,这二者都不断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第一个峰值,这很大程度与1994年进行的汇率体制改革有关,改革增强了中国商品特别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同时有效遏制了进口的增长,从而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但汇率调整的影响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从1995~1996年,这二者又开始不断下降。1997年,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大幅上升,并达到第二个峰值,这主要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不平衡所致,1997年中国整体的出口价格和制成品出口价格维持了自1992年以来不断上涨的态势,尽管幅度有所下降,但进口价格与上年相比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所以,中国贸易条件得到了暂时的好转。但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和蔓延,它对中国贸易条件的负面影响也充分表现出来,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大幅下降。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基本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虽然在2005年出现了小幅反弹,但在2006年又很快下降,并达到历史的最低点。

在制成品内部,从1987~2006年,只有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上升,而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及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中技术制成品,2006年与1987年相比下降了46%。从1987~1991年,这四类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并在1991年达到一个低点,这很大程度上与当年取消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有关。从1992~1994年,这四类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之后,低技术制成品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调,不过在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的贸易条件都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自1997年以来,中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8年以来,资源型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9年以来基本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资源型制成品在2006年由于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而使贸易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图2中国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2000年=100)

四、中国贸易条件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

(一)理论模型:贸易条件的分解

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不同类别的进出口商品(比如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由于其产品特征和国际市场结构的不同,其贸易条件的波动将会不一样,我们把由不同类别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波动引起的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称为“分类商品价格”效应。另一方面,不同类别商品相对出口价格或相对进口价格的波动(比如初级产品相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价格或进口价格)也会对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对商品价格”效应。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一思想来对贸易条件进行分解。

?в?px表示整体出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

(4)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的是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后面的4项表示的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

px-pm=αmpp(pxpp-pmpp)+αmrb(pxrb-pmrb)+αmlt(pxlt-pmlt)+αmmt(pxmt-pmmt)+αmht(pxht-pmht)+(αxrb-αmrb)(pxrb-pxpp)+(αxlt-αmlt)(pxlt-pxpp)+(αxmt-αmmt)(pxmt-pxpp)+(αxht-αmht)(pxht-pxpp)(5)

(5)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仍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不同(4)式的是用进口份额作了权重;后面的4项表示的仍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与(4)式不同的是,这4项分别表示的是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而不是相对进口价格。

(二)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

在对中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国整体贸易条件及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在计算各种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时,均采用它们年度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计算,这一方面是因为贸易条件的短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其长期趋势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单位根的出现。实际当中,Razin、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波动性的测算也都是这样处理的[8,9]。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不同阶段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

(单位:%)[]1987~2006[]1987~1993[]1994~2001[]2002~2006所有商品[]9.0[]12.0[]9.6[]3.6初级产品[]11.5[]18.1[]8.1[]2.4制成品[]9.9[]13.5[]10.5[]4.3#资源型制成品[]15.1[]5.9[]21.2[]12.5低技术制成品[]16.4[]25.1[]13.7[]6.3#中技术制成品[]23.2[]42.7[]7.0[]6.3#高技术制成品[]66.8[]121.8[]16.8[]7.7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从1987~2006年,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年均波动9.0%,其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年均波动11.5%,制成品贸易条件年均波动9.9%,在制成品当中,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小,年均波动分别为15.1%、16.4%和23.2%,而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年均波动66.8%。

(三)中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此,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对中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贸易条件的分解共有两类分解方法10种表示形式,而选择哪一类分解方法哪一种表示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在此,本文选择(4)式和(5)式对中国的贸易条件进行分解。分解时,式子的右边共有9个方差项和36个协方差项,这些协方差项对整体贸易条件方差的影响很小,忽略它们并不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实际当中,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对真实汇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这样处理的[10]。具体的分解结果见表2。

?Т颖?2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条件根据(4)式和(5)式分解的结果一致,即“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波动在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当中起主导作用。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xlt(pxlt-pmlt)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最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24%;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xmt-αmmt)(pmmt-pmpp)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最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40%。根据(5)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mt(pxmt-pmmt)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最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52%;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xmt-αmmt)(pxmt-pxpp)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最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8%。

据此我们得出结论:低技术产品大的出口份额、中技术产品大的进口份额以及中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均衡(进口远大于出口)对中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总的来说,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贸易结构因素。

(四)减小中国贸易条件波动的思考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影响中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为了减小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低技术商品的技术含量。纺织品、服装及鞋类是典型的低技术产品,虽然近几年它们在中国的出口份额当中不断下降,但2007年仍高达9%。大量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国外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也容易被其它一些后进国家所取代。其次,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减小对国外中技术产品的依赖。第三,我们要积极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对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市场的过分依赖。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以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我们对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仍非常高,2007年,我国同美国、日本、欧盟的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仍高达41.2%。我们应加强同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贸易,减小对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

五、主要结论

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和波动情况进行

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1987~2006年,中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则出现了明显的恶化,在制成品内部,只有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上升,而其他三类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从1987~2006年,中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年均波动9.0%,其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年均波动11.5%,制成品贸易条件年均波动9.9%,在制成品内部,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而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小。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

3.对中国贸易条件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低技术产品大的出口份额、中技术产品大的进口份额以及中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均衡(进口远大于出口)。总的来说,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贸易结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