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络发展的新趋势透析
时间:2022-07-22 06:11:00
导语:华商网络发展的新趋势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华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国国籍或华裔血统,处于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华侨商人群体,其中包括港澳台商人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中从事商业活动者,目前也被统称为“世界华商”。中国大陆商人,也在《二00七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研究之列。
学术界一般认为,海外华商网络,指的是海外华商因市场、商品、活动地域、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海外华商网络肇始于宋元时代(13世纪以后),15世纪初形成,17—18世纪扩张至顶峰,形成以中国市场为中心,包括北起日本、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南括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商贸网络。全球化时期,海外华商网络演化成了世界华商网络。
一、世界华商网络的阶段
世界华商网络具有阶段性。王赓武认为,华人与东南亚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通过与东南亚史相比较,东南亚华人史可以作如下区分:十九世纪以前为唐人时代即闽粤人、唐人流寓的时代;十九世纪为华人时代(包括华民、华工与华商的时代),亦即西方国家在东南亚早期扩展的时代;1903-1955年为华侨时代,即东南亚全面被西方国家控制的时代;1955年以后为新华人时代,亦即东南亚各国独立自主的时代。全球化时期,海外华商网络由地区性扩展到全球性,演变为世界华商网络;从世界华商网络的演进过程来看,华商网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早期阶段,即鸦片战争之前;近代阶段(1840-1949);现代阶段(1949-),即世界华商网络阶段,包括局部整合期(1949-1978)和全面整合期(1978-)。
早期阶段的海外华商始自唐和宋初。《萍洲可谈》载:“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唐人住蕃,为工为商,十年、二十年不归,称为华侨”。早期移民到南洋进行海口贸易,多滞留聚居于东南亚各地港口。海外华商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以后增长很快。明嘉庆、崇祯年间(约1567-1644),海禁放宽,出海商人“十倍于昔”。据史载,十八世纪末,马六甲的华人集中居住于中国式平房区,初步形成了华侨社会。可见,早期海外华商形成的原因,是华人到东南亚港口进行海上贸易而产生了“住蕃”现象的结果。
近代(1840-1949)时期,华人大量移民海外。近代移民的华人分为两种情况:自由移民和契约移民;其中契约移民占绝大多数。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殖民者以香港、澳门为基地,在广东沿海城市设立招工馆所(俗称“猪仔馆”)公开招募“契约华工”。1944年(民国33年),契约华工制度才宣告废止。1925-1930年间,华侨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华工转变为创办实业。可见,近代海外华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传统海外华商,另一部分近代产生的、由契约华工转变而来的华商。近代海外华商网络是西方殖民者主导的近代世界商贸网络的的一部分。
现代时期,世界华商网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局部整合期(1949-1978)和全面整合期(1978-)。华商网络的局部整合期(1949-1978),是指中国建立新国家以后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这个阶段,海外华商网络利用东南亚居住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参与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经济成绩。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已经取得居住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称为外籍华人,简称华人。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取得居住国国籍的华人,约占原华侨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华商网络的全面整合期(1978-),是指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华商网络以中国-东南亚市场为中心,进行了经济资源的网络整合,参与形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又一个经济史上的重大成就;全球化时期,海外华商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华商网络。统计显示,过去30年来,华商企业约占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7成,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也有约三分之二来自华商。据中国新闻社课题组2009年2月的《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的数据,目前海外华侨约有4800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后从大陆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约600万人。截至2008年,世界华商企业资产总值达2.5万亿美元(包括港澳台,不含中国大陆内),在海外建立的中资企业超过1.2万家,2008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4584万人次。
二、新挑战和新趋势
全球化时期,世界华商面临新挑战。一,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受到地区经济集团化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欧洲、北美洲和东南亚的集团化贸易保护主义,对中、港、台近年来对东南亚和欧美日益扩展的出口贸易产生制约。二,在所在国当地社会环境方面,华商与当地社会发生冲突。深层原因是,华人尚未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华工大批涌入失业率高的国家;华人群体长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一些华商在海外忽视回馈当地社会。三,在产业链方面,华商处于低端链条,面临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要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引发世界关注,一些国家以保护本国工业为由,开始对中国商品由廉价劳动力所致的价格竞争优势进行抵制,使得中国出口经济具有很大风险和不稳定性。
全球化时期,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出现了新趋势。一,在经济合作方面,华商网络由地区性扩展到全球性,网络内部的经济合作机制化和常态化,由松散的互补性结合进展到建制化的互惠安排。二,在社会适应方面,华商学习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华商需要建立一种国际话语权:中国需要开展与观念建构对应的公共外交;中国商人在海外发展时,需要重视平民社会的力量具备对社会和媒体的正面公关能力;要求文化适应,开展慈善福利事业,主动回馈当地社会;要求华商积极参政,还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会、同乡会、宗亲会等民间社团的作用;最后,在赴海外发展的同时,一个企业要规避政策和法律风险,学习如何与当地和谐相处,获得双赢。三,在产业链方面,华商经济开始升级和结构转型。据中国新闻社《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显示,全球百分之九十九的华商仍在从事资产规模小、技术程度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餐饮服务业、中医针炙等职业。4800万海外华侨华人虽有2.5万亿美元存量,但其经济仍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华商转型是一种紧迫要求。四,在信息化方面,世界华商网络开始出现全球性电子交易平台。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推出的世界华商网络,是全球华商商对商的电子商务平台基地。五,在华商海外安全方面,世界华商网络和中国政府开始构建海外华人保护机制。海外华人保护机制由三个层面构成: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企业等机构提供相应支持,海外中国公民和华侨华人提升形象以及维权能力,是这种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中国海外领事保护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迫切要求海外华商遵守当地法律和习惯。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华人方面有很大进展,海外使领馆也日益转变为服务机构。
三、案例:世界华商大会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泰国中华总商会于1990年联合倡议,在原先区域性的华商联谊会基础上,两年举行一次世界华商大会(WorldChineseEntrepreneursConvention--WCEC)。世界华商大会以“在商言商”、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是全球公认的唯一的华人商业高峰盛会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华侨华人非政治论坛。遍布全球的华商是世界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力量,自1991年创办以来,世界华商大会已经举办十届,第十一届2011年10月于新加坡举行。世界华商大会已经成为华人加强联系、探讨热点议题并要求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 上一篇:加工贸易的发展动因透析
- 下一篇:剖析关于教育伦理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