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00:12: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框架毕业论文
“扩大”:开放传统经济
在殖民地时期,拥有大量土地的农民经济对国际贸易是“开放”的,这一时期扩大出口的“剩余产品出路”阶段是扩大过程的最初例子。1960年代以来,在像韩国和台湾这样的东亚经济中,最初因人口对土地的沉重压力而开始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出口的显著扩大和相应的经济高增长率,是国内制度框架深化的一个同样明显的例子。在这两个例子中,仅根据按照比较优势而进行的一种较为有效的特定资源的配置还不能充分解释扩大出口率和经济增长率的问题。我们必须寻找增长的某些“残留”原因。
农民扩大出口的剩余产品出路过程是因引进有效的现代管理和政府帮助改善运输通讯设施而发生的。由于这一有利的经济环境,农民生产者就响应市场的刺激并通过在未开垦的荒地上扩大种植面积,采用传统的农业方法来扩大出口生产。残余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未开垦的土地和在生存农业中未被雇佣的劳动力。相比之下,在经历了沉重的人口压力的东亚经济中,残余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制造业资源生产率的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是通过国内制度框架的深化和农民与分散在农村地区的小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加强而带来的。
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制度框架的扩大是迅速但不平衡的。市场体制在外贸部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口公司通过一系列中间商接触到农民出口商,而且当地市场的农产品也因共享运输和市场设施而受益。但是,在传统部门与包括进出口公司和其他大企业及商业银行的现代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二元性。
这种二元性表现在这两个部门之间的价格差异上,它反映了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市场和传输体制。这一点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传统部门的小借贷者只能在“无组织”的市场内从当地放贷者那里借到钱,利息高出现代银行通行利率很多。原因是信息不全、借钱给小借贷者的高风险以及当地信贷中间商这一职业阶层的缓慢增长,这些中间商具有从银行借钱所需要的信贷信誉,非常熟悉将贷款用于生产的当地传统部门的条件。
大战略与传统部门的抑制
国际贸易进展毕业论文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要素禀赋学说,各国应出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因此根据传统理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应该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政策主张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二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1.利润转移理论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拓展毕业论文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国际贸易理论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一体化影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一体化改变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同时,从多方面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管理贸易理论等的提出都与之密切相关。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扩大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一、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主体——跨国公司既是一体化的主要体现方式,生产国际一体化的载体,又是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明朗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企业面临的不同选择,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生产基地所应考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战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定只有贸易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最明智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则不被考虑,因此,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是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内衍生出来,其创始人海默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垄断优势理论,说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利益分配,这一前提与战前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前提完全不同。
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的海默在1960年开创性地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应用于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海默发现:知识密集型产业最容易产生对外直接投资,追求高利润率并非是其惟一的目标。他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及市场不完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认为不仅国际市场,而且国内市场都是不完全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正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性在商品市场表现为商品特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形式;在要素市场表现为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以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市场的不完全性还表现在规模经济以及不同国家在关税、税收、利率、汇率上的差异等方面。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了少数企业拥有垄断优势,正是这些垄断优势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可以跨越国界,克服跨国经营中增加的额外成本,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展开强有力的竞争。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确保其跨国生产有利可图的条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从新要素论开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走向融合,新要素论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进行了扩展,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分析中,这一理论开始关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贸易、许可证和国际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投资实际包括人力资本在各国间的转移,而贸易可能是建立在技能密集型(人力资本)基础上的产品出口,许可证的转移也往往产生于某国人力资本的优势;强调自然资源的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禀赋除了解释国际贸易以外,还可以解释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尤其是企业为了获得原材料的供给而进行的向后垂直一体化国际投资,但新要素论仍然假定各国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国之间则不存在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
国际贸易寻租毕业论文
一、国际贸易学者的DUP活动定义
1.DUP活动的定义。本世纪70年代,许多国际贸易学家进入对寻租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宽与丰富了寻租理论的学术空间。对国际贸易中寻租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成为当时经济学分析的屈指可数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尽管有众多国际贸易学家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寻租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只有巴格沃蒂等少数学者系统地给出了此领域中的寻租定义—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Activities,简称DUP活动):“这种活动带来的利润(收入)是直接非生产性的亦即这种活动能产生货币收入,但是这种活动既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商品或劳务,也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中间商品或劳务”(Bhagwati,1982)。
巴格沃蒂等人的DUP活动定义强调,这些活动尽管对个人是有利的,但对全社会来说却是有害的。这一方面造成了经济资源的耗费,另一方面使其结果的社会产出为零,因此它们导致对经济可供量的收缩。
2.DUP活动与寻租活动的概念比较。公共选择学派学者对寻租一词的定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寻租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中的经济行为,在那里,追求满足私利的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Buchanan,1980)。
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协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列。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商品生产者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实现的商品的国际交换价值,他们之间的竞争往往要超过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对世界市场和竞争行为的规范无法象一国国内那样依靠强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确立,而只能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来实现。当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所引起的矛盾尖锐化、激烈化,以至影响世界市场的正常运行时,国际经济协调就不可避免。伴随着国际市场商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协调就越来越经常和重要,可以说国际经济协调是与世界经济的市场深化相联系的。
第三,世界经济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存在和扩大,使所有国家的生产愈来愈专业化,各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赖于他国的生产,同时也满足他国的需要,世界生产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参与者被特定的经济制度和国界所阻隔,但所有的参与者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不仅必须遵守自己国家的规则,而且还必须遵守其他主权国家的规则。世界市场和生产体系与各国政府的管辖权是矛盾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的国家的自决能力,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难以独立地实施,政府决策的效应弱化,这就在客观上需要进行国际经济协调。从协调建立国际经济行为规则,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一角度而言,国际经济协调本身就是世界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整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公正理念下的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一、公正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
(一)公正是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基本依据
国际贸易要长远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体系化规则的保障,缺少规则规范的国际贸易,其经济活动秩序必将失衡,呈现出不稳定的局面。然而,国际贸易作为社会长久的经济活动方式,缺少规则的支撑与制约,人们的安全将会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导致其国际贸易合作失去相互的信任。公正作为制定合理有序的国际贸易规则,是其基本价值的理念源泉。缺少公正的规则体系做保障,国际贸易发展必将陷入一种畸形的状态,最终导致崩溃瓦解。
(二)公正对提升生产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正的机会平等原则与贡献原则在激发人的潜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机会平等原则将先赋性等不公正的因素排除,使每个贸易参与者都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合作地位与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了每个贸易参与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力,以积极的投身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另外,公正的贡献原则保障了每个贸易参与者能够按照自己的贡献付出的所烧,而获取其应得的部分。很好的将每个贸易参与者的利益纳入整个国际贸易经济活动链条之中,充分地激发调动了每个贸易参与者的工作热情。以上两种原则的提出,为国际贸易良好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与保障,对于提升各国际贸易主体的生产效率与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引导意义。
(三)公正是保障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实现国际贸易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策略调整毕业论文
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实力总体上还不够强,尚没有力量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应该从自身平衡出发,主动对开放战略中的外贸、外资、外汇、外交等对外经济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变化的挑战。
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水平和比较优势在贸易上的真实反映。改革开放我们走过了20多年历程,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模仿型经济、粗放型经济、生产主导型经济,那时候我们缺资本、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经验、缺商业运营模式,不得不走这样的道路。如果说我国过去主要是世界加工厂,将来主要应该是世界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区域;过去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今后主要是向高端发展;过去在“微笑曲线”的底部,将来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过去我们注重的是流量、是销售总额、是进出口总额,未来我们追求的是创造财富的存量和增量;过去我们注重的是GDP的总量,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未来我们更注重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创造了多少利润,创造了多少税收,创造了多少就业,创造了多少研发能力,创造了多少技术专利,创造了多少知名品牌,特别是跨越国界的世界名牌。
中国1978年以来经历了28年的改革,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我国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从总体上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从供给约束型经济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微观经济自增长型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着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新的转型,即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造型经济,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循环型经济,从生产主导型经济转向流通先导型经济,从速度型经济转向和谐型经济。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是一种财富创造方式的转变。认识这一点,主动地进行对外开放战略包括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一,要推动我国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
这是战略目标的转变。我国现在是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16.8%。专家预测,在未来三年内,中国有可能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国贸易总量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不仅仅是位次的上移,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全球贸易格局、全球经济格局乃至全球政治格局新的洗牌和调整。
我国虽然贸易总量迅速上升,但是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应该改变这种规模扩张、数量扩张和外延扩张的道路,改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低下的被动格局。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走过的路程,一些代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鉴于中国国情必须要付的成本,但是现在到了转型时期。对于已经获得的国际市场份额,决不能轻易放弃或收缩,这是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0多年艰苦努力形成的世界贸易格局,是来之不易的成就,一旦由于我们的政策举措不当失去,再想重新获得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把力量下在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上,通过贸易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完成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强的转变历程。
国际贸易技术保护毕业论文
加入WTO最重要的一点是关税的问题,关税逐步下降,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新一轮多边谈判又要开始了,除了关税之外,还建立一个壁垒是可以的,很多国家尽可能的建立这种壁垒,建立这种技术性保护措施,但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按照WTO的宗旨,更多的是为了他的贸易保护,这是我们讲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这是当前国际社会WTO这个大家庭中最敏感入WTO,大家都觉得好,就像一个人在爬一个房子,借助楼梯可以看到楼顶,楼顶风光也是最伤脑筋的一个问题。技术性保护措施这个问题像一个玻璃天花板效益,比如咱们要加好,可当他爬到一半,突然觉得头顶被一个东西顶住了,原来这儿有个玻璃天花板,他在楼下是看不见的。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包括我们的贸易竞争以及其它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落脚点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由产品质量的好坏、高低,体现的是你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里技术法规、标准,还有认证、认可检验制度,这几点是做为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情况,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
从好的方面讲国际惯例,它对全球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的国情是有差异的,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协调,所以,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的法规、标准,认证认可与检验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甚至国与国之间有冲突,由于这几个原因,所以,这些技术法规、标准、认证认可制度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找到了一条途径、一种手段。根据有关的研究,70年代,在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中,有30%是由于技术性因素造成的,进入90年代后,指标升得更高,中国在这种国际竞争中,总体来看是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的,我们科学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惯例,对国际通行的做法的认识,了解程度等等多方面来看,我们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这个不利地位使我们加入WTO后,在贸易中,经济发展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尽力改善这种状况,但这个目标还具有一种长期性,不是很简单,我们现在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要分析体制上的不足,找到一些有效的手段和对策,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国际上的挑战。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是指一国在对本国市场上流通商品进行管理时,由于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为证明商品和企业符合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而建立的合格的评定程序及认证、认可制度、检验制度等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所形成的影响,自由贸易的壁垒。壁垒从一个方面讲它也有正当的,WTO专门有一个关于贸易壁垒的协议,在这个协议中,明确的界定了什么样的壁垒,什么样的技术措施是正当的,什么样的是不正当的,一般而言,凡国际公认的有正当动机,而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不论其施行者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将对其国内发展和国际贸易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正当的壁垒。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政策和措施还可以承担维护其国内社会经济稳定,营造必要的发展的空间,这样的一种任务,在这方面,国际上已达成共识,并成为世贸组织宗旨之一,这种技术性壁垒是正当的。如果不是出于正当动机,出于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以正当动机为名,故意曲解其实质,以进行贸易保护,甚至限制特定的国家,比如:中美贸易它针对一个特定的国家商品进出口而采取的有关正当措施,这都可以称为贸易技术壁垒,由于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的领先地位主导国际标准,这使他们都保持了在世界上的垄断、统治地位。他造成的世界经济格局往往牺牲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了一种世界格局的非均衡特征。实际上,现在,贸易壁垒的主要实行者是发达国家,贸易技术性保护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展,传统观点认为它主要是与货物有关的标准和法规、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等,现在普遍认为,它包括一切对进出口产品限制作用的标准、法规认证认可检验制度,涵盖了商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环保等方面,技术保护措施已恰似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方面,还延续到金融信息等产业。
当代国际贸易基本特征表现在传统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融合上,全球化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政府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贸易整体上遂步趋向自由化。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由于利益的相互中突,贸易保护的政策和实践,事实上始终没有消失,贸易保护的形式已从关税措施为主发展到以非关税措施为主,这也是我们区分新旧贸易主义的根本牲,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出现双向发展的格局,一方面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关税壁垒逐步在排除,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强化,其技术性保护措施也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技术性保护措施地位之所以要加强的直接原因,一个是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凭着他竞争的优势,比如技术水平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一方面,在技术性保护措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武器之后,WTO协议某些例外规定,给技术性保护措施滥用提供了法律借口,也使它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壁垒,我国应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我们应顺应国际潮流,加入WTO后,我们应取消许可证制度,进出数量限制等等,中美农业谈判里有一个承诺,这个承诺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另外一方面,要研究,要面对,应对这个问题,我们的传统产业现在增长乏力的情况,计算机、电子、通讯等新技术增长比较迅速,它主要要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要出去,它面对的技术性壁垒很强大。从我国目前现状看,成功的案例,比如:海尔冰箱,冰箱出口遇到阻力出不去,国外对氟的指标限制很严,我们国内冰箱出不去,海尔马上从国外引起最先进的技术生产设备,不仅氟的指标达到你们要求的水平甚至还低,不仅冲破,还领先了这个标准,我们必须读懂它,总之,我们的应付措施很重要。
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内容:
1、技术法规。
- 上一篇:贸易论文范文
- 下一篇: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