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12-13 09:23:33

导语: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改变。本文基于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吉林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地位日益凸显,这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战略布局,建立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9.9%。2016年吉林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16.91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等因素,加之吉林省内企业在手订单量未有明显增加,导致2017年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基于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行业企业深度调研,以及生源构成情况等诸多因素,国际贸易专业把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确定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规格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扎实的国贸操作技能,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在经贸领域,面向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电商企业的贸易岗位,从事制单跟单、报关报检、函电制作、商务谈判、跨境电商、贸易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与否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充分调研及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经济理论类为基础,贸易管理类为辅助,贸易技能类、贸易法律类为核心,国际金融类为外延的“五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通过构建课程群、理顺课程顺序及学时分配、整合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更突出、课程衔接更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更明确,知识掌握更系统。2.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三个方面,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三方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确保三个要求的实现。

三、实验室建设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国际贸易专业应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通过教学软件的仿真模拟操作,使学生基本满足实践环节的专业技能需要。理论课程的内容通过实践得以实现,实践环节手段丰富,专项技能训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得到显著提高。

四、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以往文科专业课堂讲授为主的问题,积极拓展教学方法改革,引入微课、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国际结算》《外贸单证业务》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双语课程。调整课程评价标准,不再单一以试卷作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引入实践表现、平时表现、技能展示等多方位因素评价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技能提升。

五、以赛促建

专业学科竞赛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国贸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原则,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有竞赛指导项目、专业学生都有参赛项目,教师组建团队积极参加各类专项技能及综合技能学科竞赛。

六、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主要分校内模拟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内模拟实践是学生利用大一至大三学年,在具备了足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利用模拟软件完成相关的实验(实训),以提高实践能力;大四学年学生去企业实践。通过持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专业对应、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有实践、出门有实习的良好局面。同时,开展定制班培养模式。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为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人才。

作者:赵丽红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