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间国际贸易与投资关联

时间:2022-08-09 08:31:11

导语:发展中国家间国际贸易与投资关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中国家间国际贸易与投资关联

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原因及体现

由于发展中国家数量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且各国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经历的不同,这就使得各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因此,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体现。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多呈现出替代关系。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刚取得政治与经济的独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为防止再度沦落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经济,贸易与投资不仅占经济比重极低而且相分离。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增加了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开始逐步上升,并呈现出替代关系。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社会经济缓慢恢复并发展,通过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使得贸易量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不少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更加突出。②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经济与贸易逐步向自由化融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不断增加,由于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二者之间呈现的相互促进关系日趋明显。

1970~1990年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总体呈下降趋势。整个90年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贸发展本身还存在不平衡。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因而这些国家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开放的力度,随着经济和贸易逐步融入到自由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不断展开贸易与投资,由于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更多地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③融合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成熟期体现。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逐步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绝对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断扩大是当代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变化的主要标志。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变化原因有很多,但战后兴起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是影响贸易地理方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国际投资的地理流向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流向的相近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创造效应①。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彼此经济发展差距的降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将成为二者关系的未来突出表现。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

1.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结构变化本文分别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国际直接投资额的历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旨在客观的反映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①数量变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分布地区辽阔,发展中国家共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土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60%,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左右。

第一,二战后到7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发达国家,受制于旧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进出口额极小,对外贸易仍不能够满足一国经济发展及对外汇的需求。这一阶段并没有国际直接投资。

第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后,由于国内市场狭窄、供需不足等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出口工业部门的发展,以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额有所增长,对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纷纷兴起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即外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面向国外市场,用外资企业的出口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以换取外汇。然而这样的东道国还是为数不多的,取得突出成就的就是亚洲四小龙。

第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采用外向型发展战略,截止90年代后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开始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额因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领跑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一时间却停滞不前。90年代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增加,其贸易进出口额也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开始升温,FDI的引进和输出均呈现增长态势。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缺口的情况,而且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更多情况下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这为经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可能。因此发展中国家的FDIInward(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FDIOutward(即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调整贸易战略,纷纷从各国国情出发,相继出台了一些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贸易战略。我们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额为20560亿美元,2003年为24296亿美元,2005年为38063亿美元,2007年为52859亿美元,2009年为49083亿美元。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2000年38.0%,2003年38.6%,2005年39.2%,2007年43.6%,2009年45.8%。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额也呈不断增长状态②。

由于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跨国并购值下降、股市下滑,削弱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意向导致FDI投资流量不均衡的影响,除中国、墨西哥以外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FDI都受到影响,2002~2003年达到最低值。但是各国在学习“成功国家”经验后逐步改善投资流向,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影响逐步降低,使发展中国家首次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从2008~2009年初,全球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面临普遍低迷的市场需求。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个国家在2008年均不同程度地大幅削减了其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从而结束了之前将近5年不间断增长的辉煌历史。这一现象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样,在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急剧下滑到了2%的增长水平。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均受到严重影响,希望国外资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水平,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挠了资本的有效流动,更阻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恢复,FDI呈现持续下降态势。②结构变化。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相一致。二战以前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同广大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初级产品进行交换,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

在早期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工业不发达,农业也很落后,因而现代工业中的主要部门,如钢铁、机械制造、炼油、化工等工业只在少数发展中国家有所发展。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农业国,农业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首要部门,但由于这些国家农业技术落后,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这些发展中国家属于单一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片面单一,大量生产某几种或一、两种农矿原料产品,这些产品都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种产品的出口收入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贸易投资的增加,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揠苗助长的方式选择以工业发展作为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由于人均GDP的收入不足,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支持工业化有限。这就形成了既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又存在现代的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其代表国家就是中国,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与原始手工并存、闭塞的农村与日益膨胀的城市的并存及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既包括工业与农业的对立,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对立等。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长期停滞,使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无法继续进行。从1979年起中国开始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结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导向。这种由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推动了该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以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即发达国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技术和资本的流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它既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同时又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借助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和资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入手,采取措施,不断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更新换代,使本国的产业结构不断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转变。因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导致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材料、初级产品在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制成品比例不断上升。在制成品贸易内部,高科技产品贸易成长速度比低技术产品成长快;信息技术产品贸易持续增长。与上述情况相对应,这一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表现出的特点是投资方式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型和资源开发导向型投资转为向技术创新导向型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型投资,表现为研究开发和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比例上升③。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初级产品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近2/3,相较与世界制成品贸易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相对较小。

2.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将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也随之在不断地调整。随经济实力、经济体制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地变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呈现出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调整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背景先后经历了相互孤立———相互替代———相互依存关系的转化。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之时,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应是怎样的呢?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大时代背景,各发展中国家大都适时采取有关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为前提,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进口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扩大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经济在外贸中发展为目标,同时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通过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贸易的相互影响来发展本国经济,据此,本文推测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融合的关系,已是既定的发展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的实证考察———以中国与东盟为例

选取中国和东盟作为实证检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是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东盟④是亚洲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联盟组织。不仅完全符合研究条件,而且具有针对性。第二,东盟与中国不仅在地里位置上唇齿相依,在历史文化上相似,在资源上具有互补性。第三,中国东西部发展水平不同,东盟新老成员国经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呈阶梯分布,恰巧能够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因此,选取中国和东盟作为本文的实证考察对象是现实、合理的。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为衡量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拟选取中国与东盟开始经济合作以来,贸易和投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变量的意义如下:EXt: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贸易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IMt: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贸易进口额,单位:百万美元。EI:中国对东盟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单位:百万美元。FDI: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总额(流量),单位:百万美元。鉴于柬埔寨于1999年5月加入东盟,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时间较晚⑤,中国对外投资数据不全,东盟秘书处的相关数据不完整,统计口径也与我国不一致,数据差距比较大。因此,统一选取2001~2004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5~2009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进口额的相关数据。就截面数据选择而言,东盟的十个成员国作为样本(文莱、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具体),具体数据资料如下:

2.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①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先对时间序列EI、EX、IM和FDI做单位根检验,用计量软件Eviews6.0进行分析,此处将采取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上,EI、EX、IM和FDI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②协整分析。我们采用两步检验法———EG检验来检验EI、IM、EX和FDI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得其残差序列,检验这个残差序列,如果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检验该残差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不存在单位根,则这两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建立FDI和EI的回归方程,FDI=C+EI+u,其中C为常数,u为误差项。回归得到其残差序列为RESID_FDI_EI,对该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P<0.05),所以FDI与E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再建立FDI和IM的回归方程,FDI=C+IM+u,其中C为常数,u为误差项。回归得到其残差序列为RESID_FDI_IM,对该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P?0.05),所以FDI与I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建立FDI和EX的回归方程,FDI=C+EX+u,其中C为常数,u为误差项。回归得到其残差序列为RESID_FDI_EX,对该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P?0.05),所以FDI与EX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③Granger因果检验。在确定了FDI分别与EI、EX和IM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之后,下一步对这些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FDI与EI两者之间,EI是造成FDI变化的原因;在FDI与EX两者之间,EX是造成FDI变化的原因;在FDI与IM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④模型的建立。根据上面的检验分析,我们发现:FDI与IM存在协整关系,而且它们互为造成对方变化的Granger原因;FDI与EX存在协整关系,而且EX是FDI变化的Granger原因;FDI与EI存在协整关系,而且EI是FDI变化的Granger原因。下面将根据这些结论,分别建立起能够具体反映它们这些关系的三个模型。为消除模型残差序列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对这些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为此用符号LNIM、LNEX、LNEI和LNFDI分别表示对这些变量IM、EX、EI和FD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我们将用截面数据(表1和表2)建立一个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由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包含了东盟各国的数据,因此建立的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应是一个固定影响的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为了能够反映出我国直接投资分别和进口、出口和进出口在东盟各国上的差异,我们将建立一个变截距模型。由于投资具有惯性,在模型中须考虑投资的滞后影响,我们将在模型中考虑投资滞后一期的影响。因而把这些模型统称为投资滞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⑤LNIM与LNFDI的投资滞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先建立LNIM与LNFDI的回归模型。这个模型的形式为:LNIMit=α+α*i+β•LNFDLit+γ•LNFDIit-1+uiti=1、2、…、10,t=1、2、…、T式中:i表示东盟各国的下标;T表示时间,T=10,以下相同;α为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平均自发进口额(不是投资带动的);α*i为我国对东盟某国i自发进口额对平均进口总额的偏离,用来反映我国对东盟各国进口的结构差异;α和α*i之和就是这个方程的截距,由于α*i随东盟各国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这个截距就是变截距;β和γ是系数,是固定向量,所以这个方程就称为是固定影响或固定系数的变截距方程;uit是误差项。运用GLS(cross―section―weight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LNIMit*=11.4516+α*i+0.153LNFDIit-0.0909LNFDIit-1其中反映我国对东盟各国进口差异的α*i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各国自发进口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其次是泰国,第三是新加坡。自发进口最少的国家是柬埔寨。这与这四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很相适应。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的工业水平相对较高,产品较有吸引力,而柬埔寨则相对较落后。回归方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很好(P<0.05),进行回归估计后,R达到了0.934772,经过加权处理后这一系数可以增加到0.978744,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从回归的P值来看,P值小于0.05,说明所有自变量的系数通过F检验,具有显著性,即中国对东盟当期的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比较显著。这说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当期就能够带来进口的增加,属于进口创造型投资。并且与滞后一期相比,对进口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说明中国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当期对进口的影响明显。回归系数表明,中国对东盟十国当期的直接投资量每增加1%,就会导致中国向东盟的进口增加0.153%;而中国对东盟的滞后一期直接投资每增加1%,则会导致中国向东盟的进口约减少0.091%。

3.LNFDI与LNEX的投资滞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这个模型的形式为:LNFDIit=δ+δ*iβ•LNEXit+γ•LNFDIit-1+uiti=1、2、…、10,t=1、2、…、T式中:i表示东盟各国的下标;T表示时间;δ为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平均自发投资额;δ*i为我国对东盟某国i自发投资额对平均投资总额的偏离,用来反映我国对东盟各国自发投资的结构差异;β和γ是系数,是向量;uit是误差项。运用GLS(cross―section―weight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LNFDIit*=-2.996+δ*i+0.4749LNEXit+0.655LNFDIit-1其中反映我国对东盟各国投资差异的δ*i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各国自发投资最大的是老挝,其次是缅甸,再次是柬埔寨,这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但资源不少。而自发投资最少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回归方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很好。进行回归估计后,R只有0.629950,但经过加权处理后这一系数可以增加到0.916801,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从回归的P值来看,各项回归系数都比较显著。从回归方程来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能够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增加。回归系数表明,中国对东盟十国当期的出口额每增加1%,就会导致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约增加0.475%。4.LNFDI与LNEI的投资滞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这个模型的形式为:LNFDIit=η+η*i+β•LNEIit+γ•LNFDIit-1+uiti=1、2、…、10,t=1、2、…、T式中:i表示东盟各国的下标;T表示时间;η为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平均自发投资额(不是由进出口引起的);η*i为我国对东盟某国i自发投资额对平均直接投资总额的偏离,用来反映我国对东盟各国投资的结构差异;β和γ是系数,是向量;uit是误差项。运用GLS(cross―section―weight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LNFDIit*=1.3243+η*i+0.2729LNEXit+0.49LNFDIit-1其中反映我国对东盟各国投资差异的η*i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各国自发投资最大的国家是新加坡,其次是缅甸,再次是柬埔寨,这与第二个模型所得到的结论有些相似。之所以对新加坡自发投资最大,主要原因是新加坡工业发达,资本市场也很发达,对我国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对缅甸和柬埔寨自发投资较大的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国家欠发达,但资源较丰富,对投资者也有不小的吸引力。而自发投资最少的国家是文莱,可能原因是文莱经济规模较小。回归方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很好。R为0.675568,经过加权处理后这一系数可以增加到0.740408,模型的拟合程度有较大提高。从回归的P值来看,中国对东盟当期的进出口总额和滞后一期的直接投资总额的回归系数非常显著。回归系数表明,中国对东盟十国当期的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就会导致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增加0.27%。

四、结论

由于中国和东盟进行双边贸易历史悠久,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逐步尝试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周边国家如缅甸、柬埔寨时局动荡,影响了FDI的投资热钱和进出口的稳定性。因此,中国对东盟FDI短期内不能构成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原因,而进出口贸易在长期效应中可能引起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在和东盟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都会遵循国际分工原则,选择具有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等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选择比较优势大的产业向东盟进行直接投资。长期来看,在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盟后不仅带动国内原材料及设备出口增长,而且也再次促进国内进口的增加。因此,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和贸易的相互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者之间大都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由此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存在以下特点: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发展中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相互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也经历了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阶段,其交叉融合的趋势将成为必然。第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直接投资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互融合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相互融合能够有力地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