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

时间:2022-06-15 09:44:00

导语: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保障措施贸易救济论文

摘要:保障措施是WTO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它的实施会对产品的进口国、出口国和第三国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先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它的实施效应,再从实证角度对我国发生的保障措施案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证分析。

关键词:保障措施进口出口效应

保障措施,是指一经济体在某种产品进口大量增长以致其生产同类或与之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遭受损害时,为补救损害或便利产业调整而针对引起损害的进口产品采取的临时进口限制措施。WTO的保障措施规则是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制定的允许成员国在特定的情势下为缓解因履行条约中的承诺和义务所引起的暂时的困难或压力而暂时背离其承诺或义务的规定。

一、保障措施的实施效应

由于采取保障措施的条件主要在于成员方履行关税减让和取消数量限制义务而导致的国内产业的损害,因而保障措施最常用的方式为提高关税或实施数量限制。

(一)对进口国的经济影响效应。如果一进口国对一出口国采取保障措施,假设是以提高关税的方式进行,那么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首先会使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国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进口小国,其对国际市场价格和效应的影响也很小;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进口大国,由于其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征收关税会使该产品的进口减少,需求下降,使得进口产品国际价格下跌,其征收关税后的经济效应。

(二)、对出口国的经济影响效应。如果一出口国的某种产品遭遇到一进口国的保障措施,那么该出口国的该产品出口会减少。如果实施保障措施的是一进口小国,出口国该产品受到的影响也不大。但如果实施保障措施的是一进口大国,就会对该产品的出口国产生很大影响。

(三)、对第三国的经济影响效应。如果出口国的这种产品有其他进口国家,且其他进口国家并没有实行一样的保障措施,那么这些进口国家将面临新的进口价格和进口需求,从而使本国该种产品的进口发生变化。

(四)、采用数量限制的经济效应。如果保障措施以数量限制的方式实施,就体现为进口配额作为限制出口国产品进入进口国的方式。进口配额对本国生产、消费、价格的影响与高关税相似,只不过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来减少进口数量和增加国内生产,而配额则从相反的方向,即先减少商品的进口数量,造成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国内生产。许多国家在实际中更倾向于采用进口配额而不是关税,原因是配额比关税更灵活,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随时调节进口数量,更有效地控制进口,完全排除价格机制的作用;实行配额也给政府带来更多的权力,也回避了多边贸易协定要求关税只能降不能升的压力。但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说,关税要优于配额,因为配额对国内经济的副作用要大于关税。进口配额作为一种行政干预手段,同市场价格机制更加背离,除可能产生保护垄断、保护落后的倾向外,还容易造成官僚、腐化现象。

(五)、各国经济效应的总体分析。综上所述,一国对某一产品实行保障措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进口国来说,会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但对生产者福利的增加却难以准确衡量,即使生产者福利水平上升了,但它必须以出口国不报复为前提条件,否则对方采取对抗性措施会导致关税战,甚至有得不偿失的可能。另一方面,政府一般都不需要依靠保障措施增加关税收入来筹集财政收入,其是否采取保障措施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对于所影响的厂商和该产业重要性的衡量和前景发展的预测,相当多的考虑是基于该产业的长期发展,在一些国家甚至是政治原因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正因为保障措施的使用与否存在各国的主观标准,所以WTO对它的实施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并强调一定要基于自由公平贸易的前提。对于遭受保障措施的出口国来说,被援用保障措施无疑是会带来各个方面的损失,实际的福利水平和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出现了下降,所以WTO允许出口国对实行保障措施的进口国提出磋商和补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行报复。对于其他进口产品的第三国,虽然第三国以更低价格进口会增加国民福利,但第三国有可能面临贸易转移而导致的进口数量激增,其政府也会面临保护其国内生产部门免受进口冲击的压力。如果第三国也采取保障措施,出口国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跌,从而又扩大对第四国的出口。如此下去有可能会引发多个国家或整个关税同盟的联合保障措施行动,这对我们所提倡的多边自由贸易将是重大的冲击。

二、保障措施对我国的现实影响分析

(一)、作为保障措施实施国(进口国)的影响。2002年5月中国政府根据WTO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对进口钢材实施保障措施。在实施之前,我国的钢铁产业面临了双重压力。一方面,2002年我国钢材进口平均税率下调了2-5个百分点,进口成本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2001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1.57亿吨,增长19.31%,占全球钢铁产量的18.96%,但进口钢材却有1722万吨,同比增长7.9%,而出口仅474万吨,同比下降23.6%。在国际上,2002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对10种进口钢材实施保障措施,此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钢铁产品对美出口,也更令中国的钢铁市场雪上加霜。5月24日国家出台钢铁临时保障措施,11月我国政府又宣布对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在实施保障措施后,国内钢铁产品价格回升,产销两旺。此后虽然钢铁进口仍有增长,但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进口的冲击。接着,我国钢铁产业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投资,短缺品种的产量增长较快,部分产品的自给率明显提高,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2年我国生产钢材1.92亿吨,同比增长19.6%,钢铁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40.1亿元,同比增长42.8%。钢铁保障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使之逐步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

由此可看出,与理论分析相符合,保障措施的恰当实施可使进口国获得贸易条件改善的利益,取得生产者剩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护了本国的受损产业,但被保护的产业应是具有相当生产能力、有一定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如果保护的是落后淘汰产业或夕阳产业,则非但起不了促进发展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更多的国民财富浪费和消费福利的损失,并有可能违反WTO公平贸易的原则。

(二)、作为保障措施被实施国(出口国)的影响。随着中国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更多的是中国的出口产品被实施保障措施。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出口已经遭遇51起他国的保障措施调查,其中有相当多的调查都导致了最终保障措施的实施。从理论上看,被实施保障措施的国家其相关产业的生产者肯定会遭受损失,出口大减,该行业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导致国内生产萎缩、失业增加,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遭受保障措施都只能是损害而无任何利益可言。我国入世以来被实施保障措施的产品有玩具、鞋类、葱蒜、自行车、钢铁、纺织品、眼镜、瓷砖等,其中被提起和实施次数最多的就是纺织品,纺织行业也成为遭受保障措施损害最严重和最典型的行业。

自从日本在1995年对中国的棉府绸实施保障措施开始,阿根廷、美国、欧盟、秘鲁、哥伦比亚都先后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了进口设限或调查,尤其是2005年的欧美对华纺织品保障措施争端更是将我国的纺织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中国最后与欧美签署了纺织品问题备忘录,但达成的出口数量限额的结果实际上等同于欧美对我国实行了较低层次的数量限制的保障措施。这种损失在2006年的上半年表现出来,设限使纺织品和服装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大幅回落,尤其是设限产品出现负增长,上半年对欧盟出口下降29.69%,对美国出口下降31.71%。同时,由于要实行纺织品出口配额招标,致使出口产品的清关率过低,截至7月17日,对美出口平均清关率仅为21%,对欧盟出口的清关率大多在20-30%之间;过高的配额招标价格一方面令出口商无力承担,另一方面采购商纷纷将订单向其它国家转移。2006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亏损情况比去年同期有增长的趋势,截至7月,已经预亏公告的纺织服装行业公司有8家,而去年同期为4家,2006年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增幅仅为20%左右。对于纺织业这种微利行业来说,配额的限制使得很多纺织服装企业没有了量的优势,行业整体利润会大幅下滑。

另外,我国的鞋类产品也是一个遭受了几次保障措施的行业,但由于实施国是波兰、斯洛伐克和土耳其这几个进口小国,所以对我国制鞋产业的冲击和损害还不算大。但发生在西班牙的“烧鞋事件”和意大利鞋业厂商会在报纸上抵制中国鞋的广告,使得欧盟内部已酝酿采取反倾销或保障措施以保护盟内的制鞋企业,最后,欧盟于2006年10月决定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征收反倾销关税。同时,对中国鞋采取保障措施的土耳其在争夺俄罗斯鞋类市场上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急欲保护本国制鞋企业的巴西也在考虑采取保障措施的可能。一旦更多的国家对中国鞋类实施保障措施,必将给我国的制鞋行业造成重大的冲击和损害。可见,对于我国,受保障措施影响最大的是具有了一定规模优势、出口量较多、外贸依存度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作为保障措施第三国的影响。我国2002年的进口钢材保障措施案实际上也可归结为受保障措施影响的第三国而采取的连锁反应。2002年3月美国宣布,对进口的主要钢材品种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和征收8-30%的关税,接着3月27日欧盟宣布采取临时钢铁保障措施以防止因美国采取钢铁保护主义政策而导致的国际钢铁产品对欧盟市场的冲击,由此引发了一场全球钢铁贸易纠纷。

而我国2001年钢材对美出口74.3万吨,比上年减少55万吨,已下降42.5%,美国政府的决定对中国钢铁企业对美正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由此引发的国际钢材生产大国对美出口不畅,很快转化成向中国的大量出口,致使我国钢材出口继续大幅萎缩,“洋”钢材大肆在中国市场低价竞销。这股贸易转移的进口激增冲击使我国钢铁业遭受双重挤压,钢铁产业发展遭受重创。迫不得已之下,作为这起国际贸易争端的第三国,中国也在5月举起了保障措施的大旗。这起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前后共涉及了巴西、日本、中国、韩国、新西兰、瑞士和欧盟15国共21个成员联合对美国的行为提出指控,是一起典型的贸易争端连锁案例,并引发相应的贸易报复,导致了钢铁行业在两年时间里的多边自由贸易沦为泡影,对全球的钢铁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编译.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M].法律出版社,2000.

[2]常文娟.WTO〈保障措施协议〉的实施条件及其影响[J].学习论坛,2002(8):22-24.

[3]陈玉祥.适用保障措施条款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8):61-63.

[4]孙赫,朱钟棣.WTO各种保障措施的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5(2):26-30.